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3444947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爱好的培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专题讲座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李汇洋(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中学高级)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课程的特点论述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四个特性的实现,则要着力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养成美术学习的习惯。

2、而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长期的功课。我们必须研究教学,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如何应适合学生接受、符合教学内容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入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们广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因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它需要广大的美术教师不断付出努力,具备牺牲精神。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反应:现在的学生对于美术学习没有兴趣,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呢?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究竟如何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学段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

3、们就各年龄学段的学生对美术(画画)的学习兴趣进行的调查显示,非常喜欢美术(画画)的低年级约占98%,九岁约占65%,十二岁约占20%,十四岁以后约占5%这个结果相对客观反映了当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一个趋势:年龄越小的喜欢美术的人数越多“越小越多”;年龄越大的喜欢美术的人数越少“越大越少”。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从以上图表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下降。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一、影响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几个原因(一)教师工作态度的影响教育家加

4、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对于学生是无声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每一天的学习,以至于影响学生对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个主导要从你的备课、从你的精神面貌、从你的语言语气、行为举止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首先要认真的研读教材,准备精美的教学范画,制作的精良的ppt演示文稿等教具,从走入教室的第一步开始,就把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一个眼神,一副笑脸,一个动作,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会调动他的积极地反应。任何一

5、位学生都喜欢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在有情感因素和积极创新的氛围中去学习,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的情感”这一重要环境因素剥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我们必须重视人际情感环境因素,单一的谈物理方面教学情境是不完全的。学生们学习美术兴趣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生兴趣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态度。我们的美术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爱好与自己的职业相结合,这是令多少人羡慕的事情。那么通过你自己的绘画创作,可以把你对美术理论绘画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与孩子们分享,他们可以获得最真实的绘画经验,获得更深刻得绘画体验,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他们会受益终身。我认为专家型的

6、教师,学者型的教师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二)孩子身心成长的影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从儿童涂鸦期过渡到概念写实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还显得幼稚,一般都以个人的想象思维来补充观察认识的不足。他们喜欢直接用鲜艳强烈的色彩,不会在意客观对象的自身色彩变化,自己认为好看就可以;任由想象,在画面中随意添加景物。他们喜欢大胆夸张地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注重情节性,往往由想象出发进行描绘,在简单的画面中蕴涵丰富的故事内容。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与比较,只要表现欲望能得到充分的就会非常满足。从总体看来,他们往往把绘画当作了活动,兴趣点主要集中于绘画活动过程中,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满足。所以

7、,这一阶段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信息接收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兴趣爱好取向有了多种选择,还有学校规范化的影响,促使其审美观念逐步趋向整齐、规律、写实等半成人化为标准。在绘画画面上,则是稚拙的儿童画特点减弱了,画面上显得拘束呆板。这个阶段学生的绘画技能跟不上知识,手跟不上眼睛,眼、脑、手还不能协调统一。他们想法很多,就是表现不出来。越画不“像”越不想画,越不想画就越不爱画,想的多画的少,就是这个阶段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作品的自我评价、外部比较与评价开始重视,他们的表现欲望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成就感逐渐降低,再加上

8、不积极、不恰当的评价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如果再不断地重复,致使这个阶段的学习兴趣比以前就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到了第四学段的学生,初一虽然还带有一半的儿童性,但到了初二以及初三则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身体的发育情况,注意点就会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转移到社会化的、趋同性的方向上去,还有许多素质教育之外的诱惑。美术知识与技能和自我意识的表达,得不到相应的统一,绝大部分普通学校的学生,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三)外部环境和评价的影响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因为这评价关系到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的方向,而且还关系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一点不论对于刚上

9、小学的孩子,还是对于第四学段的初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儿童画和学生作品,不少人缺乏正确的观念与态度。孩子小的时候,如果过于娇惯,盲目夸耀,孩子不能受一点儿委屈;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的时候,又不能够耐心的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往往以自我的欣赏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作品。画画整洁,笔画清楚,造型具象的受到好评;画面奔放凌乱,用笔自由无拘无束、夸张变形的则是不合规范。简单的评价标准和非积极的评价态度对孩子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相信长期包围在这类评价中的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思维创作上的自由,唯一的标准,就是老师

10、的评价。自己的想法不能表达,作品得不到肯定,谁还会对美术有兴趣呢?学生之间的比较,渐渐的也会影响对绘画创作的热情。他会看同班其他学生的绘画作品画得怎样,像不像,一旦画的不如他人就会自我否定,羞于与他人交流,不敢自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一个班里就只剩寥寥无几的喜欢美术的学生了。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如果不受到限制的话,一般都有绘画的意识,都有绘画的能力。而我们的外部环境,没有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条件,使得孩子们能够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享受和快乐。没有给他们炫耀自己的场所和平台。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千姿百态是学生美术作品的特征。但是往往写实具象表现的作品容易被人所接受,而相对带有表

11、现性的作品,例如夸张、抽象、变形的作品,在理解和接受上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就其作品美的价值来说,也各有千秋。从绘画心理看,写实作品倾向于人们的直觉反应,而表现性作品多倾向于思维反应,其实写实与表现二者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学生的作品往往与年龄同步,到了小学高年级再把圆的物体底部再画成直线,会被说成不认真观察;初中学生再表现性的把人画成正脸歪身子,会被说成太过幼稚。其实绘画作品的意义并不限于画的本身表层的现象,绘画形式的表达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和心愿,带有强烈的表现性,样式和特点千姿百态。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学生们的作品时还应该积极听取他们对作品阐述,把是否真实

12、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美术知识和技能,自由地挥洒个性,抒发自己的感受,从而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儿童美术作品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大画家研究的对象,他们从孩子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以至于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画面:毕加索以幼儿般的丰富想象将“立体派”艺术呈献给了世界,树立了学生绘画夸张变形的榜样;马蒂斯用儿童画的造型特点完成了一系列变形绘画杰作,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波洛克用孩子涂鸦般的抽象线条,奠定了表现主义艺术的基础,使我们的“糊涂乱抹”有了依据;卢梭的油画,给我们带回了童年,带回到了大森林;夏加尔飞在天空的新娘,把儿童般的幻想,

13、带到了崇高的境界;国画家关良以儿童画的表现方式完成了一系列的戏剧人物作品,让我们的笔墨游戏更加自由自在。这些大师的绘画作品,无不是以儿童般的真诚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类的赞美。(四)教学过程的影响教学过程的设置的确是影响学生绘画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教材必须熟读,加深理解。理解之后要加以再创造。没有重新的设计和理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不会有改变,就不会有新意。凡是绘画课,大家就一人一张小纸临摹;凡是设计课,就发一些资料照抄或稍加改变,对付完事;凡是欣赏课,大家就看书上的图片,你给读读内容介绍,他给念念背景资料,讲个故事,说说趣事,把欣赏课变成了故事会,有“鉴”没有“赏”,没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14、;课堂上缺少互动和交流,不拓展知识,不组织美术参观等等,要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缺少节奏变化;要么课堂节奏拖沓,教学实践没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不清楚,课堂上缺少激情。美术课缺少魅力,就自然没有了影响力。当然教师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二、兴趣获得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一)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美术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主动转换为课堂的主导者;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美术学习的引领者;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旁观者,转换为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必须要以合作的姿态,放低身段,与学生共同探讨创作的立意、创作

15、的构图、创作的方法和手段等等。以学生的理解去判断作品的思想,使得教师的指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教师也不是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要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见解和思考,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创意,束缚学生的手脚。(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其他教师一样,那如何使得美术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感悟起到作用,使得你成为学生的榜样,渴望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呢?那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教学上认真努力,绘画上笔耕不辍,言谈上幽默风趣,举止上大方得体,装束上高雅和谐,面貌上饱满热情,处事上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优雅风范,尽显作为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课堂上要像一

16、位长者,像一位朋友,像一位伙伴,有着他们一样的欢喜,一样的悲伤,一样的爱憎,一样的得意忘形,一样的深情惆怅。在学生面前你就是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用真情去关心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影响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榜样,从而使学生由于亲近教师而亲近美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的责任。教师应通过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以及自己的绘画创作活动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识理解,理解对一件事情,只要是对的就该如何追求,就该付出多大的努力,身行胜于言教,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教师自身的绘画实践是对学生学习美术是最好的教育。美术教师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留下效仿的痕迹,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就是应为教师的影响最终学生选择了与教师一样的职业。所以我们绝不能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