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3444213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一、白居易诗歌主张的核心,是要求诗歌为政治服务。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 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段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是说诗歌最能够帮助帝王感化人心,治理天下。他接 下去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 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 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帝王如果重视诗歌这种政治作用,以六义、五音贯串其内容和形式,使之符合 讽谕美刺、止乎礼义的要求,就可以

2、沟通统治者和人民,使他们的感情和愿望得到 统一,使一切社会矛盾达到调和。帝王也就可以垂拱而理了。再看策林六十九 “采诗”: 所谓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宜之使言。故政有毫发之善,下 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则上之诚明何优乎不下达?下之利病何患乎不 上知?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若此而不臻至理,不致升平,自开辟以来未之闻也。皇帝以诗补察时政,百姓以诗泄导人情,采诗上闻,闻而纳谏,这样就可以防 止人民越出封建统治的轨道,而达到至理升平。正是从沟通君民、调和矛盾的思想 出发,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提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主 张。值得注意的是,在白居易看来,为君为臣与为民是统一

3、的,没有矛盾的。可以 同时又为君臣而作,又为人民而作,但首要的、关键的还是为君。新乐府 里 确实有不少为民请命的诗篇,有的甚至很激烈,然而白居易只是要皇帝开壅蔽、达 人情,“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使统治得以安定 罢了。白居易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作为一个谏官,他“有阙必规,有违必 谏”;作为一个诗人,他把诗歌也当作向皇帝进谏的形式这便是毛诗序所说的“主文而谲谏”。关于这一点,与元九书说得最明白: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 身是谏宫,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 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

4、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 吾平生之志。与杨虞卿书也说:凡直奏密启外,有合方便闻于上者,稍以歌诗导之,意者欲其易入而深诫也。以上分析了白居易提出的正面主张,我们还可以从他对秦汉以来诗歌的批判当 中,作进一步的考察。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在如何为政治服务 的问题上,他强调“补察时政”,在客观上就有助于诗歌揭露政治黑暗;强调“泄 导人情”,在客观上就有助于反映人民疾苦。白居易提出诗歌为政治服务的主张, 主观上虽然是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却有利于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无怪乎他的主 张得不到当权者的重视,他的创作反遭他们切齿痛恨了。所以白居易在与元九 书里感慨

5、地说:“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 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二、白居易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说明,是其 诗歌主张的精华。他认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策林六十九“采诗”说:“大凡人之感于事, 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这就是说诗歌的基础是 “事”,即客观的社会现实。在同一篇文章里他又说:“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 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从诗歌里可以体察社会治 乱、人情哀乐,所以诗歌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在诗歌反映现实的问题上,白居易有两点主张是很可贵的。第一是“文

6、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 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 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 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 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 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白居易第二点可贵的主张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杜甫以前,在 诗经和汉乐府里,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有所反映。然而文

7、人笔下所表现的多半是王公、贵族、官僚、隐士,很少写到人民。劳动 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在杜诗里才开始占据了一席地位。杜甫写过农民、士兵、船 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对他们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他们贫 困的原因,也有深刻的揭示。但杜甫并没有提出反映人民疾苦的主张,这个主张是 由白居易明确地提出来的。前有杜诗的榜样,后有白居易的主张,这就为后世诗人 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为诗歌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后代许多诗人正是沿着杜 甫、白居易的道路前进的。白居易能够提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的 时代、经历和政治思想有很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

8、级内部矛盾均趋向深化,唐王朝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土地与赋税的问题尤其严 重,均田制破坏,两税法实行,反映了土地急剧兼并的事实,同时也使兼并合法 化。统治阶级不顾农民死活,肆无忌惮地从事兼并、征敛,将农民置于破产的境 地。这就加深了阶级矛盾,也加速着唐王朝的灭亡。当时,统治阶级中间有不少开 明的人物,敏锐地感到了这种危机而奋起改革政治。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 身于中下层官僚地主阶级,早年经历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人民的疾苦和愿望 比较了解。他曾多次论及土地和赋税的问题,希望引起统治者重视。他警告统治 者:“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君苟有善,人必知之;知之又 知之,其心归之;归

9、之又归之,则载舟之水由是积焉。君苟有恶,人亦知之;知之 又知之,其心去之;去之又去之,则覆舟之水由是作焉。故曰:至高而危者君也, 至愚而不可欺者人也。”所以他主张抑兼并,轻赋敛,节用爱民,以利万人。希 望皇帝“以天下心为心”, “以百姓欲为欲”,而不要“抑天下以奉一人之心”,“咈百姓以从一人之欲。” 他认为只要皇帝体察人民的疾苦和愿望,革弊政、 行仁政,就可以摆脱危机,巩固统治。正是从这样一个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出发, 他提出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主张。关于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白居易总是把内容放在首要地位,要求语言、形 式为内容服务。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为了

10、使诗歌 发挥社会作用,他强调形式通俗,语言浅显。新乐府序说:“其辞质而径,欲 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 曲也。”在策林六十八“议文章”中,他更深入地阐述了这个思想:俾辞赋合炯戒讽谕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碑诔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 禁而绝之。就是说,政治意义和真实性强的,即使形式粗糙些也应鼓励;反之,即使形式 多么华丽也应禁止。在同一篇文章中他又说;“稂莠秕稗生于谷,反害谷者也。淫 辞丽藻生于文,反伤文者也。故农者耘稂莠、簸秕稗,所以养谷也。王者删淫辞、 削丽藻,所以养文也。”他认为缺乏政治意义和真实内容的淫辞丽藻“若行于时, 则诬善恶而惑当代;若

11、传于后,则混真伪而疑将来。”然而白居易在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也有两点认识是不恰当的。第一,他在强 调内容真实性的时候,没有把艺术的真实同生活的真实区别开来。他对内容的要求 已不止是真实,而是所谓“核实”。新乐府序说:“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 信也。”策林六十八“议文章”也说:“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 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对内容要求到核实的程度,就会排斥虚 构、夸张、幻想,使诗歌变成真人真事的报导,甚至失去诗歌的特点,使之近似押 韵的奏章了。三、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中他最重视讽谕与闲适两类。这两类诗在我们看来思想内容相去甚远,

12、像 白居易这样一个要求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甚至拿诗当谏书来写的人,怎会重 视那“知足保和,吟玩情性”的闲适诗呢?然而白居易却有一番理论,与元九 书曰: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 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 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 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 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关于兼济、独善与讽谕、闲适之说,也是白居易诗歌主张很重要的一部分,我 准备结合其思想发展和创作道路分析一

13、下。与元九书是元和十年(公元815)白居易贬官江州时所作。白居易在政治上 遭到这次沉重的打击,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方面很激愤,另一方面也开始 采取妥协逃避的态度。“志在兼济,行在独善”,正是元和十年贬官之后,到宝历 二年(公元826)免苏州刺史之前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元和十年以前,特别是任 谏官的三年,白居易勇敢地向大地主集团、宦官集团进行斗争,可以说是志在兼 济、行在兼济的时期。宝历二年以后,白居易官高禄厚,知足保和,标榜“在家出 家”,又标榜“中隐”,可以说是志在独善、行在独善的时期。可见白居易并不始 终是“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白居易世界观的矛盾,对于他的创作有

14、重大的影响。白居易差不多一开始就走 上了现实主义道路,但是随着思想的变化,他逐步地失去了斗争的勇气,也就逐步 地离开了现实主义道路。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反映社会、政治的内容, 变为描写个人的身边琐事,如食后、晏起、醉吟、足疾之类。另 一方面是从揭发政治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变为歌咏升平,粉饰现实。序洛诗 里说得很坦白: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 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 声,岂牵强所能致耶?治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荀非理世,安得 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太 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这种庸俗的理论与早年的诗歌主张相去何啻千里!白居易的闲适诗并非绝无佳作。如观稼、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 作、游悟真寺等,或自愧不劳而食,或关怀人民生活,或描写自然山水,都 颇有价值。但闲适诗里有大量平庸之作。白居易认为这类闲适诗表现了“独善之 义”,拿它同讽谕诗等量齐观。这正是其现实主义诗歌主张不彻底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