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文学考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3439559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大文学考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厦大文学考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厦大文学考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厦大文学考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厦大文学考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大文学考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大文学考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你对尚书 尧典中诗言志的诗歌理论有什么看法?尧典是尚书开卷第一篇,记述尧舜执政时言论及行事。“诗言志”是在先秦时 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初见于今文尚书尧典,为中国学术史、文学史上一大 课题,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 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尧典的“诗 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诗言志,歌咏言”等观点成为中国诗乐理论的本原。朱自清曾给予诗言志以中国历代 诗论开山纲领的高度评价。尚书尧典中最早纪录了“诗言志”观点。尚书尧典中记 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

2、,声依永,律和声”,提出的诗言志,其内容始初应当与祭 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诗歌的一种认识:作者通过诗歌 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于社会中的人和事的观点和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 发生影响。“诗言志”是人们对诗歌性质,功能的认识的一种概括新的表述,对后代这方面 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具有奠基作用。诗是用语言写成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以言志为本,志是诗的本原。诗言表 现为文辞,文辞言志而成诗。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 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从先秦一直到今天,“诗言志”始终是中国文论最重要的 传统之一。我们从以下几个方

3、面分析:首先,从艺术表现上探究。如果说“诗言志”主要强调诗歌表现人的情志,那么“歌咏 言”则强调诗歌的吟咏诵唱。“歌咏言”所强调的是对言辞的涵咏。而声依咏则是诗歌在咏 唱的过程中,声调依附于歌咏。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意义的深入体会。律和声。现代音乐所 谓“和声”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古代“和声”指调和声调,协和声律。 “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律和声”是说:歌咏“依声律和乐”,“正言与和声同发”。 通过选用不同的诗歌体裁来抒发感情,使作者的内心意志才能充分表达,读者才能充分领会 诗的思想内容,才能是著者和读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得到艺术上的和谐。其次,文艺的教育作用的认识。诗的入乐

4、咏唱对人来说,其作用更深刻的体现在思想感 情的影响、感染、道德品德的规范及教化上,就是移易性情,所以夔教子弟学诗,以成就其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虐,简而无傲的完美人格,正是诗的种种作用的最形象的代言词。“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首次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它是我国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 最早存录和表述,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深远的影响。2 简述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刘勰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的经典,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前写成的一部书,时代约当南 北朝时代的南齐末年,亦即公元纪年第六世纪初,为我国最早且体系完备的文学理论巨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化史与世界文明史上都有其重要地位与不朽价值。全书共 50

5、 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 个主要部分。总论 5 篇,论“文 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 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 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 篇,分论创作过 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5 篇,从不同角度对过 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 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著作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其理论观点首尾一贯, 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1、初步建立文学史的观念:他首先注意从历代朝政、世风的盛衰来系统地分析文学盛 衰变化的原因

6、(时序篇);又系统地论及历代文风的先后继承变革的关系(通变篇),甚 至在丽辞、事类、比兴、练字等篇,也有文学语言修词的历史发观念。他对历史 事实有广泛观察和深入追溯,有力地批评了南朝文风,而不让人感到是儒家观点的说教。这 是他超过前代批评家的主要成就。2、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质(内容)先于文(形式)、质文并重的理论:他主张为情造文、 反对为文造情(情采篇);强调调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风 骨篇),即文章要有风骨;指出要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定势篇),即要适应不同内容 来选择文体形式,按不同文体来确定文章的风格面目。在文体各篇中更注意到文章的社会作 用和效果(如檄移篇、论说篇)。总之

7、,他对质文关系的基本看法是宗经六义。3、从创作的各个环节总结了创作的经验 他的某些具体经验,今天只有历史知识的意 义。但有些基本道理,至今仍值得借鉴。如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是驭文之首 术,谋篇之大端(神思篇),即指加强学识才能修养,才能替创作做好准备。指出两汉以 后作品日用乎比,月忘乎兴(比兴篇)即只讲形容,不讲寄托是不健康的倾向。说: 饰穷其要,则心声并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夸饰篇),指出夸饰手法要用的确切。 至于讲及用典、对仗、声律等的言论,对欣赏古典作品,也很有帮助。4、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他指出文学批评家的态度是,不应贵古贱今崇 己抑人信伪迷真,要以六观的方法,作为批

8、评的标准:一观立体(体制),二观置辞(修 辞),三观通变(推陈出新,正确对待继承革新),四观奇正(布局是否合乎规格,能出奇制 胜),五观事义(内容),六观宫商(声律)。(神思篇)在中古时代,能提出如此完整的 文学批评标准,是很难能可贵。此外,文心雕龙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予以分析,条列出文艺创作的各种原理。 其其中区分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再叙述每一种文、笔的起源与演变,并 且解释各种体裁的名义,举出各自著名的篇章,进而探究文章的修辞原理,最后提出独特的 看法。刘勰的理论对唐以后的作家、批评家,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如唐的陈子昂革新诗歌标举风骨、兴寄;杜甫、白居易论诗很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张尊儒复

9、古,师其意不师其辞,都是受过他的启发的。至于轻视乐府民歌及民间文学,则是他较显着的缺3谈谈你对清代李渔戏曲文学创作理论的看法。李渔(1611-1679),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他生于元杂剧和明传奇两大文学体 制的成熟期,加上他累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提出独特的戏剧见解,使古典理论戏剧更形巍 峨丰碑。完整的古典戏剧理论体系:李渔的戏剧理论最大特色是以 舞台性为核心,建立起完 备的戏剧理论体系,将戏剧理论批评提高到戏剧美学的高度,使戏曲理论真正成熟起来。李 渔之前的曲论,多偏重叙事记述,如录鬼簿、青楼集等,史料价值大于理论,或偏于 音律曲谱,如中原音韵、太和正音韵、南词叙录等,或散见于各种笔记

10、、杂谈、诗 文,系统性则不足。即使像曲律,作为第一部独立的曲论专着,也只是一定程度上实现 对前人的突破,毕竟只是草创之功,唯独李渔的理论在体系的周密性大大超出前人。李渔的曲论强调了戏剧活动的整体性。他把剧本写作、演员表演和舞台演出看成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此外,他更摆脱了案头读物的陋习,并明确肯定创作的目的是为适应 演出的需要。他在贵浅显中谈到汤显祖还魂剧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 家院等是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何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 他把能否适应演出作为判别剧本与非剧本即传奇和文字的标准,可见他非常重视舞台性 的。此外,他对剧作、情节的单一及现实性等要求也是紧

11、密地围绕着舞台而提出的。他在金 圣叹批评西厢时,说:圣叹所评,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李 笠翁曲话 填词余论)即是指金叹没有从戏剧艺术分析西厢的价值,只肯定了西厢的 文学价值。从分析剧本来说是不足够的。所谓舞台性就是突出观众在戏剧活动中的地位,以 及重视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及演出的效果。把观众提到理论的前沿,显示出李渔的曲论的创 新和深刻,并且肯定了戏剧在文坛上的地位将之与正统诗文并驾齐驱,有存地驳斥把戏 剧视为末技的偏见。提出娱乐与教化的主张:李氏所称的娱乐,是兼指自娱和娱人两方面。他认为戏剧创作 的重要目的是娱乐观众,他在风筝论收场指出:传奇原为消愁,费尽杖头歌一阕。何 事将钱

12、买哭声,反令变喜成变悲。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可见他是十分重视 戏曲的审美娱乐作用的,特别是引人发笑,及其所带来的喜剧效果。换句话说,戏曲是人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和加油站。但李渔认为戏曲不仅带来调笑,而且更负着劝言警世、 抑恶扬善的使命。李氏说: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其道无由,故设 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 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诫讽刺)就是说戏曲除了具有文艺作用外,其特 殊性还在它的通俗性和广泛性。正因为它比不上诗文那般高雅,故对百姓的影响就更强烈。 李氏的提倡又进一步认为教育需要借助娱乐性

13、,与古罗马马贺拉所说的寓教于乐有相近 之处。他在道鸾交中曾借剧中人物华秀之口表达了道学和风流合一论,表现出他对戏曲 作用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李渔不仅创作了大量剧本,他还自己组织剧团演出他编写的剧 目。在剧中,他担任导演,有时还担任演员。在中国古代,演戏是被上流社会看作低下的行 业 ,也为传统知识分子所不屑。但李渔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率领剧团在各地演出,足迹 遍及中国南北各地十几个省区,时间长达二十多年。认定人物戏剧的核心:李氏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首先,他主张人物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的真实,反对荒诞不经的牛鬼蛇神,认为多写荒诞的事是反映作家对生活功底薄弱。他说: 凡作传奇,只当求于于耳目之前,不

14、当索诸闻见之外。但创作又不能照搬生活,故指出 编剧如缝衣,先剪碎、后凑成,作家可以大胆虚构、纵横驰骋,但立足点及出发点还是现实 生活,并不胡乱编造。其次,他主张戏曲人物应个性解明,并要求剧作家努力发掘人物微隐 的心理活动,从而表现人物独具性格特色:说张三要像张三;难通融于李四。(戒浮 泛)实际上,李渔已触及到人物的典型化问题,除了个性化之外,还需要概括性,揭示出 某一类人的本质,从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此外,李渔认为作家在创作中需要设身处地想 象、意会人物应有的言行,即作家化身为戏曲中角色,想人物所想;做人物所做,这就是 所谓欲化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戏剧的结构: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

15、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 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 新奇,重视创意; “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成为浑然一体;“减 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 特性,且简明实用。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 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使之顺口而动听。 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 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见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各不同的心理 和口吻。他对以前剧作普遍存在的弊病所提出的批评,是很能切中要害的。包括牡丹亭 惊梦中一些著名的曲辞,也确实如李渔所说,虽是“妙语”,却经营太过,过分偏向于书 面文学。另外,戏剧中的宾白一向不大为作家所重视,而李渔从演出的效果考虑,提出宾白 “当与曲文等视”,使之互相映发,这也是中肯的意见。4:为什么说清代金圣叹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最大?金圣叹(1608-1661),原姓张名采,字若采,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批 评家。清初思想家廖燕金圣叹先生传说:他为人高奇,俯视一切。明亡后,纪意仕进, 更名人瑞,字圣叹。金圣叹是中国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