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庾雷、陈芳芳、饶翠花、欧丽娥、张菊、韦丽美一. 调查的背景和地点 全州历史悠久,自秦建制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地处广西东北部,毗邻湖南省,是中原进入岭南必经要道,素有“广西北大门”之称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4021.19平方公里,辖9镇9乡,人口82.9万人,不仅是桂林市行政区划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也是一个教育大县 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义务教育的确立和普及彻底地改变了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文盲率的迅速降低,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和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然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困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较高,城乡教育差距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困扰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这次针对全州县的义务教育现状的社会调查,旨在了解民众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及建议我们主要利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来采集民众的意见,调查对象包括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阶段学生及各小学至高中的老师,以及普通居民二. 全州县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及分析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困难和辍学等问题依然严重 首先,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为了缓解教育投入对地方财政的压力,将过去村办小学或乡办中学进行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上学距离。
在全州某些边远的山区,这有可能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因素之一几年前在全州县邵水镇,还有3所初中,现在,只剩下了绍水初中一家;高中也由此前的两所变成了一所;很多村里的小学教学点(也叫分校),也几乎消亡殆尽 几年前,全州县共有40多所初中,目前只剩下23所据全州县教育局局长蒋邦勇介绍,目前绍水镇仅剩的一所高中,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将面临被撤销的命运其他乡镇的高中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近几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入学人数减少,是很多学校撤并的一个原因同时,生源外流和教育资源两极分化更是加速了各级学校的撤并 位于乡镇学校的大量减少,使得农村的学生上学更加困难这就意味着以后他们想上学就必须去县城,然而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局规定,学生小学升初中只能在其户籍所在地就读,这一举措虽然减轻了县城学校的压力,但是毕竟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教育质量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但是如果毫无限制,县城的学校数量毕竟有限,根本容不下那么多学生如果硬塞,一定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就调查结果而言,有56%的学生认为,教室空间太挤,环境太差而影响学习 其次,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
随着农村学杂费上涨,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因无力支付教育经费,无法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小学教育,或者是继续接受中学教育在调查过程中,就有64%的受访群众表示学杂费偏高,对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这也是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2. 全州县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高 农村教育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子女不想上学处于第一位,占48.5%;其次是交不起学费,占32.8%;第三是上不上学差不多,占9.6%;第四是家里需要帮手,占6.6%;最后是上几年学就够用了,占2.5%子女不想上学主要是厌学情绪的表现,而子女本人的能力不足和教育质量不高,是造成子女不上学的重要因素农户是理性的,他们会对自己子女的读书时间长短进行选择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有希望考上中专和高中,农户就让他进初中;孩子如果没有希望,干脆连初中都不要读,小学毕业就算了在他们的认知中,如果读书不行,还不如早点出来做事,减轻家里面的负担 另外,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也是影响其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据当地老师和教育主管部门反映,现在大学生不包分配,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去农村小学任教这使得目前全州县小学老师非常紧缺,小学教师老化问题严重。
比如妙山小学,只有几个学生,在学校唯一的教师逝世后,该校学生都转到了镇上读书,学校随之彻底停办福壁完小现有5名老师,其中4个年纪在56岁以上,他们过几年退休后,该校也将只剩1名老师三.对策及建议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在充分考虑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和坚持学生方便入学的前提下,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人口密度、适龄人口的变化、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打破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界线,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按规划要求撤并的学校,应从地理位置特殊性和群众接受程度出发,应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进行布局调整将教育投入和办学效益结合,将学生数和教师配备结合,将目前学生数和今后生源增减结合,提高办学效益2. 适当保留偏远地区教学点,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入学 偏远地区低学龄儿童上学路途远,交通不便,安全得不到保障,应实事求是,从学生家长的意愿出发,适当保留教学点,方便孩子就近入学从长远来看,教学点不仅仅是有助于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远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保证了偏远地区学生能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防止因上学远问题而导致辍学同时,教学点作为一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能发挥出积极的教育教学作用。
只要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供给,教学点这种小规模办学形式同样能够提供较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教学点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将长期存在,并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3. 解决农村边远学校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育发展必备的基本条件建设一支品德良好,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贫困地区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教学、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师资问题突出一是建立正常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真正“安居乐业”二是适度放宽边远地区农村教师招聘条件,重点培养本土的中等师范毕业生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三是大力支持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偏远地区支教,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制度,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实行中青年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至少一年,教师职称评定应有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的制度4.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 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是解决农村孩子上学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
由于偏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寄宿制办学经验,因此在寄宿制学校建设中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借鉴其他地区成功适用的办学经验,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大投入,规划到位,统筹兼顾,树立典范”为工作思路 首先把完善配套设施设备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建设完成后的工作重点,通过向上争取项目、争取社会捐赠、地方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完善和配套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比如购置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装备语音室、多媒体教师和图书室,添置课桌椅、学生床铺、食堂餐桌等,使新建成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尽快步入现代教育的轨道,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取得教育效益其次加大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力度,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学生寄宿“安全”的问题,包括饮食安全、卫生(健康)安全、交通安全、行为安全等方面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编制,配齐生活教师,尽可能满足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校医、保卫等岗位需求,全面提高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最后要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真正把寄宿制学校办成农村学生求知强能的学园、愉快身心的乐园和充满亲情的家园。
破解农村孩子上学远的难题,是促进教育公平,重视以人为本,尊重适龄儿童学习、受教育的权利,是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集中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推进全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