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资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3174427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的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春节的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春节的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春节的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春节的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节的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的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的资料 篇一:春节资料春节资料2021年1月28日 正月初一星期六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主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全部要举行多种活动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请求丰年为关键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2、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部分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春节的习俗。春节的来历有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终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大家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慌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她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依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午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和往年不一样: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满

3、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快要门口时,院内忽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满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大家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大家全部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措施。 客家人的传说 今后每十二个月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1.腊月二十三祭灶中国春节,通常是从祭灶

4、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全部设有?灶王爷?神位。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和?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大家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请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全部要打扫环境,清洗多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四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洁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

5、恶,并定明年祸福,因此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全部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明年。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明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大家全部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明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整年最终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全部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中国各地过年全部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以后是画成门神

6、人像张贴于门。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大家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以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全部含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效。年画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她反应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期望。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最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现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期望之意。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

7、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能够发明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个娱乐活动,能够给大家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篇二: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传统文化资料春节介绍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通常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全部要举行多

8、种活动以示庆贺。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请求丰年为关键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春节是汉族最主要的节日,不过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春节不一样时代有不一样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

9、,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2021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同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春节由来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公布的内务部有关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深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和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

10、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此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关键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全部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另外还有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终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大家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

11、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慌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她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依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午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和往年不一样: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满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快要门口时,院内忽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满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大

12、家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大家全部知道了驱赶“年”兽的措施。今后每十二个月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这种说法大约是后人依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春节风俗1.“扫尘”的风俗介绍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底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根本进行打扫,干洁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

13、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和“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2.贴春联听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另外依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大家所说的“桃符”。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假如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

14、立刻发觉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此天下的鬼全部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她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以后,大家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么做一样能够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以后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大家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内战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示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示大家请求明年福运的美好心愿。春节礼仪一、春节家宴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件记载,从周代开始,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尤其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

15、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主要方面。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亲朋相会,头号事就是忙活于“吃”字。为了在新春佳节吃得营养,吃得卫生,吃得文明,吃得快乐,家宴须要重视礼仪。1、酒满茶半以礼待人当今社会,以茶待客成为大家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普遍的交往的方法。俗话说:酒满敬人,茶满欺人。敬酒时应斟满杯,而奉茶时则应注意不要斟得太满,以七、八分满为宜。不然就有逐客之嫌。”2、饭桌转盘顺时慢转在聚会吃饭时,常常会碰到带转盘的圆桌,假如饭局上有长幼之别,一道菜刚上来,应先转到主人、主宾、尊者面前,待其享用以后,其它人再慢转转盘。而且,转盘应顺时针转动,切忌快速旋转。3、鱼头鱼尾有说法家庭宴会当中,主人应将鱼头朝向桌上辈分最大、职务最高的人摆放,由她带头吃鱼喝酒。要是有些人没等鱼头对着的人发话就抢先动筷子,便会被人讥笑为不懂规矩或没有见过大场面。4、“拱手抱拳礼”双手有高低大多数情况下的拱手礼应该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即左手压住右手。这是因为,大家通常多使用右手来持兵器,用左手压住右手则象征或表示了中国古人热爱和平的意愿。”而右手压住左手则是出丧。二、春节串门礼仪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现在大多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