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卓—金盛—erp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3169751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卓—金盛—erp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远卓—金盛—erp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远卓—金盛—erp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远卓—金盛—erp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远卓—金盛—erp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卓—金盛—erp》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卓—金盛—erp(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企业ERP项目实施的误区杂感 李际前言 中国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济布局成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宏观工作的顺利开展,绝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等一系列不适应“强胜弱汰”的企业管理已纷纷转型或被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企业所代替。在这些宏观问题初步解决后,如何将许多管理理论真正切实贯彻、解决企业在日常业务工作中具体的“管理瓶颈”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则,再好的经济理论、再完善的确宏观调控手段也将如“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国家在1986年

2、即在著名的“863计划”中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列为重点,具体就是“CIMS计划”。“CIMS计划”简单的讲,就是在制造业企业推广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工程/辅助性生产)、MRP/ERP和工业机器人。目前我们在CAD/CAE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正在向三维/CAM领域推广;工业机器人也在各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应用;但在ERP领域,坦白讲取得实效成功的企业并不象预期的那么多、那么全面、深入。所以在1998年底由一篇关于中国用了20年时间白送了国外软件公司80亿圆的报道激起千层浪,仿佛一谈ERP就是包含个人目的,一谈国外软件就是崇洋媚外。以至于一些具体的企业甚至明文规定不许下属企业再自

3、行实施任何项目,大有一副洪水猛兽的模样。同时国内一些单位出于种种动机,大肆宣传,着实清仓处理了一批产品。然而,反观这些企业,在最后也发现原来它们的ERP也只是一个OA系统的加强版,没有多大帮助。究其原因,除了ERP项目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及大量的未知或不可控的原因外,的确是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根据作者本人多年在企业进行ERP推广的经验,从宏观的角度就企业实施ERP的一些误区和关键进行阐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以资企业的高层领导和各位业务骨干(包括我们的IT人员)参考。2.企业的误区企业在可行性分析、立项、方案设计、选型乃至实施阶段都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否则将给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极大的影响,

4、关键是企业领导及业务骨干们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较清晰的实施目的和远景规划。不要把ERP项目简单的看成一个软件采购行为,它更多的是一个管理的行为,应采用项目型工程的操作方式。首先,要评估ERP对自身利益的业务发展是否真的有利,企业是否真的到了管理瓶颈严重到不借助外力难以超越的境地。因为,实施一个ERP项目的确将给企业的正常业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许多企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都以为只要选定了一个系统,合同签字,就能大功告成,接下来应该是IT人员去忙了。其实,从企业投入的时间、精力来看,签约只是企业痛苦的开始(因为还有几倍于选型的精力将付诸实施阶段)。如果盲目的上项目,没有很好的论证及目的

5、,很可能会倒贴财力、人力、物力,“陪了夫人又折兵”,使项目流于形式,天怨人怒。到时候,那个提出ERP的倡导者就是过街老鼠,如果是企业领导提出的,那多数我们的具体推广人员(很可能就是IT部门人员)就是替罪羊。因此,每当我听到一些企业用充满希望的口吻告诉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上台阶,管理上层次”,我便很为他们担心。因为,我知道这种企业是很难成功的。试想,一个人到医院去看病,自己不清楚生什么病,还不肯预诊,仿佛一踩进医院的领地,就是进了极乐世界,安然无恙了。自己都不知道何去何从,指望人家怎么来帮你呢?对于这种企业,我个人的建议是先评估自身的实施基础而不是方案论证,如果真的是基础很差,可以考虑先

6、建设其他投资更小,见效更快,实施更简单的项目打基础,如在机械制造业实施CAD,在管理职能部门实施OA(办公自动化)。这些都是不太强调各部门合作而且对人员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等这些都初见成效后,大家对实施ERP的目的性及迫切性都明白再实施,那成功率会高很多。但必须一提的是,ERP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只是在某些极少数制度、理念落后的企业才会觉得无关紧要,仿佛只是花钱买一个软件,然后借口“厂情、国情”一推了之。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ISO9000为何,纷纷上马,不惜重金,仿佛没有它,企业就没有生存的基本资本。可是,ISO9000只是国际上的一个质量标准体系,为什么内贸型企业

7、也趋之若骛呢?因为,ISO9000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企业证明自己的质量的最权威的证据。我只要出示我的ISO9000证书,那种种问题便不再讨论,我就是“钦定的”。乃至于,我们今天已经不仅仅自满于ISO9000,向QS9000以及ISO14000挑战。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几乎所有的表现良好的企业都已通过,ISO9000在业界已退化成类似于身份证般的证书,那它已不是企业决战决胜的法宝了,我们该怎么办?现在,大家都在大力推广CAD,用了二维用三维,OA系统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认知程度上都已深入人心了,在这些领域,已很难在有新的突破的前提下,我们该怎么办?今天ERP的确与上述项目相比还较前卫

8、,但如果企业想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话,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关键的问题是,企业要决策何时实施,怎么实施?(关于企业事实流程及具体注意事项将另文阐述。)其次,企业在进行选型时,往往在前期会由IT部门做主导,业务部门漠不关心,高层领导也似乎觉得为时尚早而迟迟不表态,不亲身参与。弄得我们IT部门人员疲劳地负责几乎所有事宜。这样其实是相当错误的。我并不想贬低我们IT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恰恰相反,在许多企业中,IT部门正是最不受重视却负担着维护关键业务正常运作的重任,真的是“吃的是草,挤的是奶。”可是,我们是否真正为企业,为他们想过?他们许多都是技术人员出身,有的甚至是从CAD方面转型的

9、,让他们来独立组织ERP项目,要求从前端的业务需求到后端的理论实践,从上层的管理模型到底层的技术平台来提出一揽子方案,那不是痴人梦呓吗?我不否认,对于他们的确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可是让他们承担起几乎所有的责任与希望,不是太让他们不负重荷了吗?一但实施失败,又多数是他们承担责任,去做“革命先驱”,这合理吗?他们由于与业务的脱节,整天被各公司的销售人员包围,被灌输以各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形色色的“解决方案”,不明就理。整个价值体系,评判体系被不断“流程重组”,弄到最后,只有两种结局。要么,买一个便宜的,甚至采用开发方案(开发方案与采购方案的利弊将另文阐述。)以降低风险,说白了,就是亏也亏的起;要么,买最

10、贵最豪华的,因为“恐龙级”的产品总归错不到那里去,反正,要是这样还失败,那就不是某个/某些人的责任,而说明企业目前还不适合实施ERP。换言之,当我感冒时,要么吃“感冒通”,贪便宜;要么吃“先锋霉素”,肯定药力强。那,还要医院干什么,直接上药房就可以了。谁是医生?哪儿是医院?我们的业务人员,我们的咨询顾问是医生;我们的业务部门,我们的咨询公司是医院。许多领导直到已经确定了最后的两家或三家时,才跚跚出场,冷不丁一句“大家的方案都不错,但是我有一个想法” 把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推翻,严重的打击了基层人员的积极性。有很多企业的领导都说很重视,大会小会、三番五次得提到ERP,提到“一把手工程”,就是不见有实

11、质性表态。难道让我们的IT人员和业务部门的经理去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吗?他们怎么可能把类似“您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您企业目前在管理上真正的瓶颈是什么?”这种问题解释得象总经理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呢?我们怎么能要求他们成为非职权范围内的专家呢?这也太勉为其难了。毕竟,只有总经理才能全面地看到各种业务报表,只有总经理才每天不遗余力地研究企业业务战略啊!其实,在国外(本人并非唯洋是从),企业在选型时都是已业务部门为主导的,IT部门则是站在一个组织协调的角度来参与,领导应在项目初期就积极参与,全程配合,明确需求及业务重点,让具体的执行人员心中无数,“有的放矢。”这样,对于缩短前期时间,节省

12、项目双方的投入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国外的实施成功率明显高于国内是不争的事实,我想,这一定与企业在前期即相当明确实施重点,业务部门需求清晰有关联。再次,企业在制定选型标准时,往往会步入技术性代替业务/功能性的误区。有些选型人员往往拘泥于产品的所谓“平台安全型,稳定性”;“软件的世界排名”;“功能的绝对先进型”等问题穷追不舍。有时投入关于“SQL SERVER 与ORACLE的数据库孰优孰劣”的时间与精力远胜于企业业务战略的讨论。这是时常发生在企业与服务商之间的情节。的确,作为一个企业将所有的业务及发展都托付于一身的系统来将,以上的问题就不能不考虑,可是也不能本末倒置,舍车保卒。特别是,国际上把年收

13、入超5亿美元的企业才称之为大型企业,反观我们的许多企业动不动就买小型机,就买XXX的软件,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实施ERP的决心,就象买首饰一定要买纯金,不然就不保值。可是,我们是否统计过,有多少企业是把ERP束之高阁,因为选型的遗留问题造成实施时异常艰难而成为豪华的摆设,“花瓶工程,”甚至仅是一次国外旅游的前提条件呢?又一,我们提ERP就不能不提到IT部门,提到IT部门就不能不提到IT部门在企业及项目中的地位及作用。现在国内一直热衷于讨论关于CIO(首席信息主管)的前景。我个人认为在3-5年内还不会在国内普及到目前信息中心在企业的普及程度。那如何在目前这种没名没份的前提下,继续做好ERP的工作

14、也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情。”其一,企业的领导的确应该给我们的IT多一点权利,起码也先给一把“尚方宝剑,”这样他们才能有号召力,能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我们搞实施的都有体会,最怕“老虎屁股推不动,”项目进度一推再推。不然,样样都要领导亲力亲为才能推动,即没效率又不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其二,关于IT部门的设置也想进言几句。目前,许多企业的IT部门的归属都很混乱,有的是属于总经办与企管办共同管理,有的还要从属于财务部甚至技术部。我们的IT人员要战战兢兢的看太多的婆婆的脸色行事,要平衡太多的利益,最终只能选择什么也不干或一个大而全的不切实际的方案。作为ERP实施及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IT不再是传统

15、的管理辅助部门,而是管理职能部门。因此,应该取得与其他部门同等的地位,特别在ERP实施项目中应该有随时随地的向总经理报告的权利。我也不奢望绝大部分企业一夜之间都把IT放在与销售、生产、财务等相等同的地位,任命一个IT副总(CIO),可是应该给以一个能使其行使正常权力的地位。比如说,信息中心,这样他就成为总经理的重要幕僚机构。其三,我们的IT人员也应该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不要再把自己看成一个底层的技术人员或编程人员,整天拘泥于技术陷井中不能自拔。把太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束缚了自身及部门的发展。而应该更多的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管理人员,一个同样站在企业业务战略制定的参与者的角度来重新对自身进

16、行定位。我们的IT将不再是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或网络维护工程师,而是企业级的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师,规划师和总指挥。关于具体的技术细节则建议更多地交给专业的公司和人员。毕竟,这是专业公司的本职工作,IT在企业是为实现管理业务目标而存在,不必要也不应该为了IT技术而开展IT工作,即业界常提的“为IT而IT。”最后,谈一下企业在作规划时经常性会有的一些现象。其一,过于理想。把ERP看成是企业的“起死还魂草。”仿佛只要口中默念:“ERP”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企业在方案设计或选型时会提出许多理想化甚至超出目前理论、技术水平的要求。把ERP系统想当然的规划成企业决策系统,只要一安装,领导就连业务战略制定,销售计划都不用费心去考虑了。其二,过于庞大。一个ERP系统真正的作用仍是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