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助学微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316974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1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助学微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助学微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助学微课(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助学微课一、教学目标 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本文中运用“通感”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有关描写“月下荷塘”这个段落,感受这优美的画面的同时,请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看看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1、学生讨论。2、教师评价。3、分析结果:明确:采用“通感”手法。4、什么是通感手法?通感手法的概念:明确:通感手法用适用于甲类事物感官的词语来描绘乙类事物的修辞手法叫作通感。因为这种修辞手法是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所以也叫移觉。5、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学生

2、讨论,教师评价。明确:特点:感官修辞,借联想引起感觉迁移来描写景物。本体花香 (适用于描写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适用于描写人的听觉) 作用:“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这种写法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问题: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明确: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 6、小结: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

3、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7、本文中还有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作分析。明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分析:“光与影”本属于视觉感受,“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本属于听觉感官,这里作者通过看到的光与影的美丽联系到了梵婀岭上奏着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将不均匀的月色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其活灵活现,增强了表达效果。8、请每位同学造一个运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并互相交流与评价。三、板书设计:通感(1)花 香渺茫的歌声 (嗅觉) (听觉)通感(2)光和影 名 曲 (听觉) (听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