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3169529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 高二文科地理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高二文科地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图,完成12题。1.划分a、b、c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C)A.植被和土壤B.土壤和气候C.气候和地貌D.地貌和植被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甘肃省地跨三大自然区、四类干湿地区B.内蒙古地跨三大自然区,四类干湿地区C.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最接近D.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与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完全一致右图为沿甲(49.5N,117.5E)、乙(44.5N,131E)两地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C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从干湿状况看属于半干旱地区 B.主要粮食作物是

2、水稻 C.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 D.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地带4. A地区主要的农产品是( D ) A.小麦 B.红松 C.水稻 D.畜产品5.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C.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D.土壤肥沃读下图,回答67题。 6. 甲、乙两地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DA都以土地荒漠化为主B都以水土流失为主C甲以土地荒漠化为主,乙以水土流失为主D甲以水土流失为主,乙以土地荒漠化为主 7.A河段支流和水系的密度明显大于B 附近河段,原因是A河段BA附近地区地形平坦,而B河段附近地区地形起伏大BA流经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

3、,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比B河段附近强CA附近地区比B附近地区地形更破碎DA河段位于B 河段的下游 读下图,回答89题。8.图中a线(粗实线)可能是BA.重要铁路干线 B.400等降水量线C.内外流域分界线 D.地势阶梯分界线9.为促进b地区(阴影部分)农业发展,应该D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水稻、茶叶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下图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读图回答1011题。10.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CA1.5米 B.2.5米 C.7.5米 D.8.5米11.甲地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DA.45

4、月 B. 67月 C. 78月 D. 121月灰霾是指空气悬浮着大量极细微的粉尘粒等颗粒物,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现象。近年珠江三角洲及国内一些区域,因空气质量差, 灰霾天气严重。读广州相关统计资料回答1213题。12.有关广州灰霾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A.自1954年至2004年灰霾天数逐年增加B.改革开放以来,灰霾天数迅猛递增C. 灰霾天数在200天以上的年份是1997年D.连续三年内灰霾天数增长最快的是1991年至1994年13.灰霾出现天数A与区域污染物悬浮细粒子产生量有关与出现连续的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关与工业废水排放量有关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关A. B. C. D. 所示地区

5、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415题。14.图中所示各河流的BA. 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 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 流量季节变化小D. 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15. 2003年,某地理考察团到该地区考察,不可能见到的景观是AA. 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B. 古长城遗迹C. 西气东输工程设施D. 草方格沙障读“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地带分布图”,完成1617题。16.图中原过渡地带与可能变动地带的关系可以说明CA.种植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C.原畜牧用地向种植业用地转变D.原林业用地向种植业用地转变17.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BA.2006

6、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B.2000年,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D.黄淮地区的洪涝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制造企业大量迁入祖国内地。回答1819题。18.这种产业迁移D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C.阻碍了迁入地城市化的进程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19.香港制造业迁移的原因有B香港地价高内地服务业发达内地工资水平低香港人口数量剧减A. B. C. D. 孟加拉湾是极易受到风暴潮侵袭的地区之一,读图判断2021题。 20.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灾害频发的原因是D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 河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沿岸地势低平 人口密集 海底地震经常发

7、生 地壳运动频繁A. B. C. D. 21.诱发特大风暴潮灾害的常见原因是BA.西南季风 B.热带气旋 C.洪涝灾害 D.地震引发海啸22.在我国,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是DA.东部沿海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川、滇、黔地区23.台风和寒潮带来共同灾害是BA.暴雨 B.狂风 C.雨雪 D.强烈降温读右图,完成2425题。24.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D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的第二级阶梯上25.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B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

8、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二、综合题(共50分)26.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8分)两图表示的工业发展基地分别是:甲:,乙:。分析两地区工业发展的共同有利条件:甲基地的发展,对乙基地今后发展的启示是:27读我国某区域图和相应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2)图示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治理?(3)在三江平原开垦了大量荒地,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但随着大片的湿地的开垦,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又有变成“北大荒”的危险。为此,2000年黑龙江政府决定停止北大荒内部所有的开垦活动。

9、请问:沼泽区有何生态价值?随着荒地的停止开垦,耕地面积不再增加,那么农业发展的出路何在?28.阅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图中A、B、C三地的地形区名称:A 、B 、C 。(2)晋煤外运铁路是 线,是 线,是 线。(3)B地形区的生态问题严重,说明主要是何种生态问题?并扼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人文原因及解决措施。(4)从图中可知,B地形区什么能源资源丰富?从工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后发展该地区经济的关键是什么?(5)简述山西省煤炭开发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29.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的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有过之而不及,

10、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70年代全国受干旱面积1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067万公顷,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为严重。(1)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2)两种灾害中,受灾面积较广的是 ,其频繁发生反映出我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3)70年代以来,受旱面积大规模扩大的原因是什么?(4)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旱灾的季节相同吗?为什么?(5)简述目前我国防御和减轻旱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高二文科地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DDC 6-10DBBDC 11-15DCABA 16-20CBD

11、BD21-25BDBDB二、综合题26(8分).鲁尔区(1分)辽中南重工业基地(1分)煤炭资源丰富(1分)水陆交通便利(1分)市场广阔(1分)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1分)提高科技含量,降低能耗,提高效益(1分)减少污染,发展交通等。(1分)27. (12分)(1)A区降水多,土壤肥沃,农作物产量高,所以人口密度大(2分);B区降水少,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严重,不适宜农耕与放牧,所以人口密度小(2分)。(2)风沙危害,水土流失(2分) 西侧继续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2分)。(3)既是蓄水池、水源地,也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

12、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分)。通过科技提高单产;发展家禽饲养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农业多种经营。(2分)28. (19分)(1)内蒙古高原(1分) 黄土高原(1分) 华北平原(1分)(2)大秦(1分) 神黄(1分) 焦作-兖州-石臼所(1分)(3)水土流失(1分)形成原因:植被破坏(乱砍乱伐,乱采乱挖,过度放牧等)(1分);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1分);开矿(不合理开采露天煤矿)(1分)。解决措施:恢复植被(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打坝淤地,保塬、护坡、护沟等)(2分)(4)煤炭(1分) 改善交通运输紧张(水资源紧张)状况(1分);延长生产链(增加产品种类) (1分)(5)开矿破坏植被和原生地表,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1分);部分地区会出现地面塌陷,引起地质灾害(1分);破坏地下水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