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3168556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夏商周名词解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和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竹书纪年:因原本写于竹

2、简而得名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故又称汲冢纪年。原有十三篇,记述夏、商、周和春秋时代的晋、魏史事,至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百九十九年为止。其中若干记载与传统史籍不合。此书约在两宋时亡佚。战国策: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整理。技术战国谋士游说或辩论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文思开阔,寓意深刻。文笔优美,资料丰富,为研究战国史的重要依据。钧台之享:禹死后,子启继立。由于传统的“禅让”观念没有完全消除,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与启争夺王位。这就是竹书纪年中所说的:“益干启位,启杀之。”同时,西边的同姓诸侯有扈氏(陕西户县)更起兵反对。启亲

3、领大军讨伐,大战于甘(河南洛阳市西),剿灭了有扈氏。夏启排除了这些干扰,巩固了王权,正式确定了世袭制度,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就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表明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完全确定了。禹刑:禹刑仅见于左传昭公六年。晋国的叔向在抨击郑国子产“铸刑书”时提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后人追述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一般认为,禹刑的性质相当于现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

4、体内容已经无法考订。但文献中又有零星的记载。禹刑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考证,汉代以后的典籍说夏朝的刑条很多,东汉郑玄说:“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经有了“五刑”。二里头文化: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它们的年代均比郑州二里岗商文化要早。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炊器有实足的鼎和平

5、底的罐,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蓝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与二里岗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第三、四期中的炊器,出现了袋足的鬲等,器类以圜底器为主。这些因素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相一致。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结合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铸铜、制骨、烧陶作坊址,说明第三期时这里是个都邑。二里头文化的碳14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数据。目前,学者们对二里头文化的看法尚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第三

6、、四期中出现了与二里岗商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因素,所以它应是商代都邑,很可能是汤都西亳。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斟,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围绕二里头文化的性质的讨论,将继续进行下去。干支纪日法: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

7、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太康失国:启在巩固了统治之后,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致使太康和仲康不得不流亡在洛水一带,后来二人相继死去。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

8、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靡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在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杀浇于过,杀于戈,重建了夏朝。这一事件

9、,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禹贡: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禹贡的写作年代,当为战国中期。作者不详。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1193字,固无卷数。九州:不同时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为禹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中原: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盘庚迁都:殷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

10、于殷。但贵族平民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 卜辞:殷 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朞、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核心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庶子分别被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士,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

11、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把西周社会的统治者既区别又联系地组合起来,形成严密的宗法制度,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汤刑:汤刑很可能就是商代初期所制定地刑事法律。盘庚时期,盘庚发现贵族不愿意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在位的大臣本身言行不正,于是决定用先王传下的典制来整顿当时的法制。祖甲在位时期,也对汤刑进行了修订。竹书纪年记载“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此次修订使汤刑更趋完备。 从文献记载来看,汤刑是商代的一个基本法律,整个商代一直适用。由于汤刑已经失传,其内容无法考订。班爵制度:商代比较

12、普遍实行的爵位制度,有侯、伯、子、男等爵位。其中,侯国最多,其次为伯,子、男之属,为畿内的多子族。班爵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是国家组织形式日趋完善的表现。三星堆文化:四川地区的古文化,1929年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乡。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学者称为“三星堆文化”,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周之际,分布于成都、新繁、广汉、阆中、汉源一带。陶器以夹沙褐陶为主,多手制,少数轮制,除盉外,不见三足器;纹饰以绳纹为最多,至晚期出现云雷纹。生产工具主要是小型磨制石器。青铜器和玉石器造型夸张,成为三星堆文化的典型特征。 甲骨文:商周时契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目前发现商代甲骨文以河南安

13、阳殷墟最多,属于商代后期遗物,其中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因出于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殷墟书契、殷墟甲骨文等。郑州商城也有发现,年代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但数量很少,都是在肋骨、肱骨上刻字,尚未见到在卜甲或卜骨上刻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其后研究日益发展,形成一门学科即甲骨学。甲骨文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目前已发现单字有五千余个,考释过的约两千个,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晚期形声字增多。是中国早已有系统的古文字。西周时期

14、的甲骨文,在山西洪赵坊堆、陕西长安丰镐、岐山凤雏、扶风齐家和强家、河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昌平白浮、房山琉璃河和镇江营九个地点都有发现,上述九个地点共发现312片,1033个字。其中以凤雏出土最多,计292片,915个字。 归余于终:商代的历法。商代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殷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而把太阳历和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13月,叫做归余于终,这是我国设置闰月的开端。这种置闰方法,虽然还很不精确,但已基本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为我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三代:也叫三朝。它们依次为夏朝、商

15、朝、周朝。尚书:中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是上古,“书”是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为“上古的史书”。记载商、周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先秦散文与韵文相对的文体,包括论说文和说明文。甲骨卜辞和铭文都是雏形。尚书是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人殉:人殉是为奉侍已死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它是古代社会中一度盛行的习俗。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都发现了商代人殉的遗迹。商王、贵族及奴隶主的墓葬中一般都有殉葬人。侯家庄1001号墓是个有四条墓道的商王墓,墓内殉人超过164个,分置于墓底、椁室附近及墓道内。该墓墓室外的陪葬坑有31个

16、,其中22个埋有人。每坑埋17人不等,共埋有68人。最大的陪葬坑中棺椁具备,还有青铜礼器,在二层台上有2个殉葬人,即殉葬人的坑中还有殉人。 人牲:人牲是祭祀时把人像牛羊狗猪等牲畜那样供奉给天地、祖先、山川、神灵的牺牲的简称。这是古代社会中一度盛行的社会习俗,早在史前时期即已出现。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等地的商代遗址中都已发现了人牲的遗迹,尤以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殷墟最为常见。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使用人牲。甲骨卜辞中也常见有杀人祭祀的记载,最多的一次杀了三百人用于祭祀。据卜辞统计,商王用于祭祀的人牲,总数超过1.4万人。尤以武丁一代用人牲最多,有9千多人。在殷墟王陵区发现的祭祀场,仅1976年一次发掘出191个祭祀坑,共用人牲一千余。估计在这一地点先后用祭的人牲有数千人之多。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