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3165741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6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精编】(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煤矿地质实习报告集合6篇 煤矿地质实习报告1(2269字)前言为了加强对煤矿地质学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我所学的专业来说,实习必不可少。11月12号,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在王巩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我们学校后面的实习基地阿哈水库。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学会辨别几类典型岩石的特征,掌握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对实习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有基本的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到野外能够解释多种现象,以实践促学习,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培养出用地质

2、观点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辨认和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及自然地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本实习为矿井通风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习是在学完基础课之后,开设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初步了解到物质组成、构造形态、发展演化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为我们今后将要学的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瓦斯地质、煤尘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今后有关专业课的学习创造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树立为煤炭工业现代化作出贡献的专业思想。这次实习,也是一次接触社会、了解煤矿地质

3、,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一些初步的实际生产中常用到的知识。所以特进行此次实习。一、实习目的为了巩固教学和学习成果,让同学们对各个地层的结构岩石特征有以一个深刻的认识。要联系课堂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二、实习时间11月12日星期五三、实习地点从学校出发阿哈水库五里冲金沙湾学校。 其中阿哈水库位于贵阳市南明河支流小车河上,属乌江水系,坝址以上控制面积为190 平方公里,距市中心8 千米。该水库19

4、58年4月设计,同年8月动工修建,1960年6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37.5 米,坝顶长为133.0 米,坝顶高程为1114.50 米,校核洪水位为1113.5米,总库容为7200万立方米。四、实习内容1.地形地貌观察(南北高,中部低、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2.白云质灰岩的观察(白云岩,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其特征为:有致密状,结晶粒状,生物碎屑等结构,性脆,遇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钙质页岩火山碎屑岩在阿哈水库西侧);3.沼泽地观察(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河水夹带着泥沙汇入湖泊,因为水

5、面的突然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便在湖边沉积下来,形成浅滩。);4.水的循环(煤锈水,铁,锰,酸性水,生石灰,富营养化,一级保护区,小车河,属乌江水系);5.节理观察;6.沉积岩观察;7.岩石产状观察(贵阳地处向斜的核部);8.罗盘的使用;9.盐酸鉴别石灰岩;10.第四季红粘土;11.指示植物(柏木为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铁芒箕,茶,松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12.阿哈水库地质结构(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37.5米,坝顶长为133.0米);13.河流的搬运作用;14.方解石观察;15.岩石的构造与构造观察;16.植被观察;17.自然剖面观察;18.裂隙井观察;19.岩层产

6、状(水平,倾斜,直立,倒转);20.断层观察(三,二迭系,侏罗系,煤系);21.矿物识别(石英,长石,角闪石,方解石等);22.岩石识别(灰,页,泥,煤岩)。五、总结经过1天的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学会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当然在本次实习过程中显露出不少的自我问题,例如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具体完善,应该在实习前将课本知识复习了解一遍.由于个人知识有限,对于地质的整体把握还欠缺很多,还不能独立系统地承担考察任务,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认识还不全面、不成熟.实习过程中应认真了解每一处地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野外地质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初步

7、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与鉴别标志。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利用罗盘仪测量地层产状要素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通过本次地质认识实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独立思考,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说同学们的收获是多方面的。通过本次实习充分反映出教师的优良品质和为人师表的好作风,同时也体现了全体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煤矿地质实习报告2(6082字)一、实习目的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工作方法,进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观察地质现象的能力

8、,为后继专业课打下一下的基础。二、实习内容一)、路线地质教学阶段:从单一的地层、岩石、构造教学路线入手,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地质现象的能力,并进行野外工作方法的基本训练,1、学会地质野外记录。2、进一步熟练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3、观察、识别各种基本地质现象,掌握其记录描述方法:(1)岩矿的野外命名及描述,标本的采集,岩性变化的观察与记录。野外实习中认识实习地区常见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少量火成岩。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的集合体。(2)地层的观察:野外实习中熟悉实习地区各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包括群与组,弄清岩层产状,地层之间接触关系。(3)古生物化石的采集、编录及初步鉴

9、定,在地层中产出特点的观察与记录。(4)褶皱、断裂等各种基本构造现象的识别与确定,构造在空间的变化及其特征的观察和描述。二)、编写地质调查报告:按以下几方面完成地质调查报告编写任务:以前言、地层、构造、侵入岩、矿产资源、地质发展史、结束语等。三、实习区概况1、大同煤田位置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在大同市西南约20km,地理座标为东经1123011315,北纬39354012,跨越大同、左云、右玉、怀仁、山阴五个县市。形状近似椭圆。长轴方向为NESW(北东南西),总面积为1827km2。聚煤盆地整体呈似长方形,四周群山包围,西面有西石山脉,南面有海拔1976米的洪涛山,东南为海拔1714米的口泉

10、山,东北部以青磁窑断层为界。大同煤田含有CP煤系及J煤系。其中CP煤系面积为1739km2,J系面积为772km2,两煤系重叠面积为684km2,为双系煤田。2、大同煤田交通大同市地处山西、陕西、内蒙三省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因而大同矿区内的煤炭资源运输能力也大大提高。北面的京包与北同蒲铁路都通过大同市,大秦线、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和京大、大运高速公路都已建成通车运行。区内还有大同至王村铁路专线,另外公路纵横交贯,运输方便。(如图21)图21大同聚煤盆地交通位置图3、自然地理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

11、相接。本矿区属黄土高原平缓丘陵区,大面积被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056米,黄土冲沟发育,呈树枝状展布。大同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沙大,气候干燥,风沙严重。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3.67.5,极端气温为37,极端最低气温为26。日温差一般在20左右,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是11.3。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9月间,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年降水量为520mm,年最小降水量为138mm,年平均降水量为400mm左右。大同市是全国的煤炭生产基地,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被誉为“煤都”,采矿业极为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有全国的

12、大同煤矿集团公司,生产规模大,装备水平高,开采技术先进,随着近年来各种技术交流活动的增多,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地方煤矿的技术水平。大同旅游业也较为发达,有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华严寺、九龙壁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纵观大同地区的经济是以能源、重化工等产业为主。四、实习区内地层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三叠统,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的阜平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古生界的上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地层,自下至

13、上简述如下:1、太古界阜平群(自己写符号):岩性为肉红色,浅灰色花岗片麻岩,含有伟晶岩脉侵入体,厚度巨大,达数千米。2、古生界:(1)寒武系下统馒头毛庄组():岩性为砖红色、紫红色页岩和灰紫色白云质泥质灰岩互层为主,页理发育,页理面上具有石盐假晶,本组底部为一层含砾的钙质砂岩,平均厚53m,与下伏太古界阜平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2)寒武系中统徐庄组():底部为一层46cm的角砾状白云质灰岩,往上是猪肝色、紫红色页岩,夹灰绿色页岩及薄层泥灰岩,页理上具有石岩假晶,本组上部为灰色结晶灰岩夹薄层鲕状灰岩,厚79m,与下伏馒头毛庄组为整合接触。(3)寒武系中统张夏组():下部为灰色中到厚层状鲕状灰岩,

14、中部和上部也以鲕状灰岩为主,中夹厚层泥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厚179m,与下伏徐庄组为整合接触。(4)寒武系上统崮山组:以竹叶状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互层为主,底部竹叶体的的边缘为紫红色,中部夹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以结晶灰岩为主,夹鲕状灰岩及泥质条带灰岩,厚53m,与下伏张夏组为整合接触。(5)寒武系上统长山组:岩性为紫红色,薄层至中厚层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紫色灰岩、页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19m,与下伏崮山组为整合接触。(6)寒武系上统凤山组:底部为一层灰黄色含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厚层状灰黄色泥质条带灰岩与薄层竹叶状灰岩互层为主,上部为灰黄色厚层结晶白云质灰岩,顶部为灰黄色竹叶状灰岩与中厚层结晶

15、状灰岩互层,厚83m,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7)奥陶系下统:岩性以薄至厚层结晶白云质灰岩为主,中夹薄层泥灰岩及黄绿色灰岩,靠底部灰黄色薄层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三者互层。厚68m,与下伏寒武系为整合接触。(8)石炭系上统本溪组:本溪组底界自平旺一旧高山一线以南覆于中奥陶统灰岩剥蚀面之上,此线以北覆于中、下寒武统灰岩之上,至十里河以北尖灭,与中奥陶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奥陶系侵蚀面上往往有一层褐铁矿,鸡窝状分布(山西式铁矿)。自上而下,岩性分别为底部浅灰色铝土岩(G层铝土矿层位),层位稳定;下部时有紫红色山西式铁矿,厚度变化大,不稳定,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平行不整合接触,泻湖相沉积。中上部以灰白色、灰褐色粉砂岩与细砂岩互层为主,下部含13层棕色、黑褐色灰岩,有时可夹一层薄煤层。上述岩性特征表明本溪组地层以粉砂、泥岩为主,粗碎屑岩含量较少,此外出现碳酸盐岩;粉砂岩中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等;粗碎屑岩中则以纯净的石英砂为主。前人认为本溪组沉积时海水进退相对频繁,主要为潮坪一泻湖相沉积。本组厚度一般为30m,厚度在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