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316559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佳胜景花园基坑监测方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工程概况1监测目的1监测项目1方案编制依据2测点布置2 1 基准点2 2 观测点2观测方法3 1 基坑变形观测用到的仪器及设备3 2 基坑坡顶沉降的观测方法3 3基坑坡顶位移观测方法3 4 基坑土体回弹4观测精度及监测周期4监控报警5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5工程概况 太原宝佳胜景花园工程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胜利街以南,新建路以东,总建筑面积:49550平方米。共有1#、2#住宅两栋,商业一栋。建设场地东西向为平地形,南北向为缓坡地形。地下稳定水标高为785.6m,标准冻深0.8m,场地属于严重液化场地。1#楼地下1层,地上31层,建筑面积为12760.31m,其中地上11944.15

2、m,地下816.16 m;2#楼地下3层,地上32层,建筑面积为35491.4m,其中地上25897.4 m,地下9594 m。监测目的(1)掌握基坑工程施工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基坑开挖后,基坑、周边建筑物、主要道路及地下管线位移情况,做到及时预报,防范于未然。(2)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3)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正确合理、科学安排下一步工序。监测项目本工程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北沙河以北,胜利街以南。地下水位较高、属于严重液化场地,本地六、七月份正是雨季。综合考虑本工程的周边现有建筑物、地质、气候等因素。基坑施工过程中,为确保本建筑工程、临近原有建

3、筑及交通要道的安全,避免设计与施工带来的盲目性,以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基坑围护工程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设计支护方案及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监测内容为:(1)坡顶水平位移观测;(2)坡顶沉降观测;(3)基坑回弹观测;(4)邻近建筑物沉降;(5)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基坑北边建筑物、基坑南边道路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4、B50007-201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6)太原市胜景花园小区项目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测点布置1 基准点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同时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基坑北边的胜利街路边以及基坑南边的路边上设置三个

5、位移观测基准点,在距基坑边缘50m外的旧有建筑物上设置三个水准观测基准点。2 观测点基坑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角部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在基坑周边建筑物沿四周和中间必须布置一个观测点。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略图见图1。图1 宝佳胜景花园基坑位移、沉降观测点布置图观测方法1 基坑变形观测用到的仪器及设备表1 基坑变形观测用到的仪器设备监测项目仪器名称规格数量仪器状态备注坡顶位移全站仪宾得R422NM1良好坡顶沉降精密水准仪+铟瓦水准尺DSZ051良好基坑回弹2 基坑坡顶沉降的观测方法基坑坡顶沉降及基坑回弹的观测

6、运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瓦水准尺采集外业数据。观测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观测速度要快,减少天气、周围的振动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2)往测奇数站上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上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上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上为:后前前后。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3)专人测量专人记录,往返测仪器架设位置尽量相同,以减少对观测成果造成影响的因素。(4)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外业计算尾数取位以及测站观测限差分别符合表2、表3规定表2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计算尾数取位规定往返测距离总和km测段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往返测高差总和mm测段高差中数mm水准高程mm0.010.10

7、.010.010.11表3 二等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0.4mm0.6mm3.0mm1.0mm3基坑坡顶位移观测方法基坑坡顶位移观测主要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监测,可运用视准线法、小角法、极坐标法进行监测。本工程运用极坐标法。先用全站仪配合棱镜对所有的位移观测点进行测量。做好记录,并经甲方、监理复核确认,作为观测的初始数据。观测者、跑镜者要固定。避免个人不良观测习惯对测量成果造成影响。4 基坑土体回弹土体回弹和坡顶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样,都是运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回弹测点宜按下列要求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方向线上布设:

8、(1)在基坑中央和距坑底边缘1/4坑底宽度处及特征变形点必须设置,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点数;(2)基坑外的观测点,应在所选坑内方向线上的一定距离(基坑深度的1.52.0倍)布设;(3)当所选点遇到地下管线或其他建筑物时,可将观测点移到与之对应方向线的空位上;(4)在基坑外相对稳定或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设工作水准点,以及为寻找标志用的定位点。观测精度及监测周期1 基坑壁侧向位移的周期应符合表4规定:表4 监测频率及次数一览表监测项目检测对象观测频率备注基坑监测开挖深度(m)51次/2d5-121次/1d底板浇筑

9、后时间(d)72次/1d7-141次/1d14-281次/2d281次/3d(1)基坑开挖期间位移速率或位移量大时应每天1-2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2)基坑壁的位移速率或位移量迅速增大或者出现其他异常时,应在做好观测本身安全的同时,增加观测次数,并立即将观测结果报告委托方。2 基坑坡顶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基坑降水时和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

10、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监控报警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基坑的东侧、南侧和北侧西段的水平位移允许值不超过40mm,竖向位移允许值不得超过40mm,基坑的西侧及北侧东段的竖向位移不超过30mm,水平位移允许值不超过30mm。基坑的东侧、南侧和北侧西段的水平位

11、移报警值32mm,竖向位移报警值32mm, 基坑的西侧及北侧东段的竖向位移报警值24mm,水平位移报警值24mm。本基坑对基坑西侧方涵应重点进行观测,水泥土搅拌桩做完后、降水前必须测定监测初始值,且不少于2次;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时间间隔根据工程进度设置,遇到特殊工况则进行加密观测。基坑开挖每一步都做到变形观测,基坑支护及土体开挖时对基坑东侧办公楼、西侧方涵及周边管线进行实时观测。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1)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裂缝宽度累计值达到1.53mm时;(2)附近地表出现宽度1015mm的裂缝;(3)建筑整体倾斜度累计值达到2/1000或倾斜速度连续3d大于0.0001H/d(H

12、为建筑承重结构高度)时应报警。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监测项目;各测点布置图;采用仪器和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监测期间的工况;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及发展变化情况评述;监测结果及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