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3164440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启蒙》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启蒙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月光启蒙授课人周小艳学校名称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学对象五年级科 目语文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月光启蒙这篇叙事散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作者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内蕴丰富,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动人。五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感受性阅读活动和对民间艺术的审美体验。为了让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坏境有所了解,丰厚他们对民歌民谣等民间文学的感知与理解,

2、整合教学成为必然。专题学习网站、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及图、文、声、像的多种感官体验,弥补扩充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体会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谣、童谣的内蕴美。2. 过程和方法:在活动单的指引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主动性,提升学习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受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在

3、意蕴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情境教学策略: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说, “情境”会让学生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本节课,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画面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体悟美好情感,享受审美愉悦,。活动教学策略: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以“活动单”引导学生学习。整节课,分“品歌谣”“说故事”“猜谜语”三个板块展开,每个板块循“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汇报”三个步骤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教学环境:“普罗米修斯”电子白板、网络教室、

4、实物投影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掌握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教师准备:课件、板贴、检测反馈单教学资源:白板课件、专题学习网站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课前准备一理清脉络,情境引入二品读“启蒙”,体会情感。民谣、童谣部分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我”内心最直接的描述,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学习第5自然段,理解“豁然开朗”,体会“启蒙”的含义。学习第6自然段,想象画面,理解“玉石雕像”。体会“启蒙”的含义。学习10-13自然段,读一读、演一演,体会“启蒙”的含义。三总结全文,领悟题意。四体会写法,迁移练笔。五课外拓展,延伸阅读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普通的农家小院,去感悟母亲带给

5、“我”的“月光启蒙”。2.理清课文的脉络(贴板子)。3.引入,师对照动画深情讲述课文第一小节。(出示动画及音乐)1.教师深入小组指导。2.汇报要求一,引导学生从“读懂内容、品出特点、读出韵味”这三个方面来汇报歌谣部分。3拓展:让学生说说家乡的歌谣,进一步感受歌谣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体会文化是相通的。4.师生一起总结歌谣的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5.汇报要求二,让学生关注表达。师小结,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6.相机指导学生读好第4小节中的重点词语,感受母亲“甜甜的嗓音”与“吟唱的深情”,这样的感觉会久久地留在“我”幼小的心田。7.引导学生阅读网站的资源库里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母亲用诗的语

6、言 “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使“我”得到了“启蒙”教育。1.教师深入小组指导。2.师配乐并拉开“黑幕”创设情境:在这静谧美好的夜晚,母亲搂着我,给我讲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绚烂的故事,听着听着,我的小脑袋里不禁浮想联翩,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3.总结“故事”带给作者的启蒙:认识真善美、辨明假恶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的同时更丰富了想象。4.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此时在“我”的眼中,母亲俨然成了一尊玉石雕像?小结,指导朗读。1.教师深入小组指导。2.学生表演后师生扣住重点词语共同评价。3.师生配合表演。文中的谜语拓展的谜语4.引导学生说出谜语带给“我”的启蒙:启发想象、启迪智慧。1.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感谢母亲感谢母亲感谢母亲2.引导学生对比课题,领会“启蒙”之内涵。3.总结、完成板书。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并体会写法: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一幕幕温馨的场景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2.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音乐、画面)选一幅你最有感触的场景学着表达表达。1.在我们的雉水大地上,流传了好多的民歌民谣,课后收集整理。2.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1.生齐读课题2.学生回忆文中的三个场景: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3.欣赏动画及教师配音讲述。品“歌谣”1.自主学习:(1)浏览电子课文,找出文中的五首民歌童谣,读一读。(2)作者是如何表达聆听歌谣后的感受的?画出相关词句,想一想。 2.小组交流:(1)把自己最

8、喜爱的一首读给同学听。(2)读一读自己画出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想法。3.汇报展示。学生登录专题学习网站学习。生小组汇报最喜欢的一首歌谣:先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组内学习成果。生汇报要求二,理解“芳香的音韵”说出“我”的内心感受,并关注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读好相关语句。生阅读网站相关介绍后说说两个“长”的不同含义,及母亲用歌谣传递着对生活的感悟、热爱、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读懂“歌谣”带给我的“启蒙”。讲“故事”1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母亲还会给我讲哪些神话故事呢?2浏览网站“讲故事”专栏,在小组内说一说: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母亲给我讲 的故事,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3.汇报

9、展示。学生配乐、绘声绘色地进行想象说话的展示。在教师引导下说出母亲讲述神话故事带给作者的启蒙。说出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的原因。学习前面用词语概括“启蒙”的内涵。说“谜语”1.自由朗读10-13自然段,想象当时母子俩的动作和神态,读好人物的语言。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尝试着演一演。3.汇报展示。一组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扣住“缠”、 “笑着说”等提示语等进行评价。体现谜语的有趣、母亲的爱等。学习前面用词语概括此处“启蒙”的内涵。学生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齐读三句话。回顾全文后,思考“月光母亲”与“月光启蒙”两个课题,你更喜欢哪个,说说为什么。在“在线论坛”中表达你的想法。1.欣赏一组生

10、活图片。(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美好画面)2.选择画面中的一个细节进行描写,并表达你的真实感受。检测反馈:细描摹 抒真情学生写一段话后交流、评价。学生网站阅读部分作品。课前播放“儿歌联唱”,欣赏这些耳熟能详的歌谣,如同回到快乐的童年。嵌入flash动画,伴着蟋蟀的鸣叫,星星出齐,月亮升起,在老师动情描述中,一幅温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如此“造境”为整节课奠定了温润的情感基调,营造了温暖的心理磁场。学生登录专题学习网站,研读“唱歌谣”部分,按照活动单的提示要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普米”课件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出示所对应的图文,营造情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播放童谣小老鼠的音频,生齐唱,感受歌谣的有

11、趣及音韵美。运用动态批注功能,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圈画出两个含有“长”字的、打比方的句子等,让学生懂得扣住重点词句去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播放“母亲歌谣” 音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天籁般的声音让儿时的孙友田陶醉了,从而更好地理解“芳香的音韵”这种“通感”的修辞手法。调用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教材解读”中“黄河故道”的图文介绍,让学生了解当地土地资源贫瘠,但精神生活却是丰富的。专题学习网站在“讲故事”专栏提供了文中的两个故事“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外,还拓展了后羿射日等六个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运用白板拉幕功能逐步呈现孩子眼里神秘的苍穹:满天星斗、一轮圆月和一个个引人

12、入胜的故事图片。播放音乐盒,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达他们眼前仿佛出现的画面。运用聚光:“玉石雕像”般的母亲。将文中对母亲形象的描绘直观再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生可以阅读专题学习网站中所拓展的“谜语”,自己猜一猜后再点击“答案”。感受谜语表述间接、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等特点。“普米”出示:对话内容、叙述语言部分用不同颜色显示。学生一目了然,只需扣住对话内容,将提示性旁白语言表演出来即可。运用遮盖、拖拽功能将三句话逐一出示,层层推进,深化了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网站“在线论坛”,讨论、共享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对“启蒙”的内涵的领悟。嵌入Flash动画:生活中的我们受到关爱的

13、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实物投影学生的反馈单,从表达的内容、写作手法、书写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了孙友田的诗歌的代表作及有关母亲的一组文章。引领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思考,在资料的搜集中梳理,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大课堂。六、教学评价设计1.体现互动性。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机之间对话式互动评价。2.激发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3.强化发展性。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通过巧妙的指导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七、课后反思一是从儿童出发。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触摸童心。课始用动

14、画营造一个清丽又温馨的情境,以期待孩子们入情入境,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播种快乐。课尾摒弃了多数老师惯用的原文开头升华情感,因为如果让现实的不幸和回忆的甜美交错在一起,会深深地刺痛孩子们的心。二是以活动展开。这节课,我采用如皋区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展开教学,分为三个教学板块,板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连,板块的推进也基本符合文本表达的文路顺序。从课堂实施来看,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和语言的生长。我的追求是在本节课上很好地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是用简单抵达。简简单单学语文,用最简单的方式抵达。在教学时,我没有追求形式的新颖和手段的特别,而是基于文本,采用了最为常见的“读”“说”“演”的方式。四是恪守学科特质。本节课特别关注儿童的感受性阅读活动,注重文本语言和情景交融,关注儿童想象力培养和对智慧的启迪。强调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生成知识、形成能力、涵养精神。五是巧用技术手段。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让语言文字变得具体可感,让教学环节变得生动活泼,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课堂上流淌着鲜活的生命气息。备注:所有内容均请控制在3页以内,否则不予录用。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