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3151863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7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钳工(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切削加工通用工艺守则 钳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钳工基本操作和钳工装配工序应遵守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则。本标准适用于普通加工件、焊接件的钳工操作和装配。特殊产品或部件的装配应单独制订装配工艺文件。2 规范性引用文件Q/DZQ 161-2004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通用技术要求Q/DZQ 162-2004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3 钳工基本操作3.1 錾削(铲削)3.1.1 錾削时,身体应避开錾削方向,以免錾屑飞出伤人。3.1.2 錾削脆性材料时应从两端向中间錾削。3.1.3 錾子的锲角应根据被錾削的材料按表1选用。

2、表1 錾子的锲角工作材料低碳钢中碳钢有色金属錾子楔角50-6060-7030-503.2 锯削3.2.1 锯条安装的松紧程度要适当。3.2.2 装夹时,工件的锯削部位应尽量靠近钳口,以防振动。3.2.3 锯削薄壁件时,必须选用细齿锯条锯割,薄板两侧还必须加垫木板。锯削时锯条相对工件平面倾斜角应小于45。3.3 锉削3.3.1 根据工件的材质选用锉刀,有色金属选用单纹锉刀,钢件应选用双齿纹锉刀。3.3.2 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选择锉刀,见表2。3.3.3 不得用一般锉刀锉削有氧化皮的毛坯及工件氧化表面。3.3.4 锉刀不得沾油,若锉刀刃面有油渍,可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后再用。

3、表2 锉刀的选用 锉刀适用条件加工余量 (mm)尺寸精度 (mm)表面粗糙度Ra(m)粗齿锉0.5-0.20.2-0.5100-25中齿锉0.2-0.50.05-0.212.5-6.3细齿锉0.05-0.20.01-0.056.3-3.23.4 刮研3.4.1 经过刨、铣和锉削等机械加工的滑动表面,如果平面度达不到0.03mm/m2,表面粗糙度达不到Ra1.6以上时,需进行手工刮研,以提高几何精度和滑动表面接触率。3.4.2 平面刮研量见表3。 表3 平面刮研量 mm刮研平面宽度刮研平面长度 300300-10001000-30002000-4000刮研量1000.100.100.150.20

4、100-3000.100.150.200.25300-10000.150.200.250.303.4.3 平面刮研接触点的检验要求见表4。表4 接触点的检验要求滑动速度m/s接触面积,m20.20.2点数/25mm25mm0.50320.50-1.50433.4.4 平面刮研注意事项3.4.4.1 工件刮研前,应先进行检测,根据测量结果,确定刮研方案。对于结构复杂的零件必须反复检测。3.4.4.2 刮研时通常以不动面或硬度高的面为基面,再以此基面为准刮研滑动面。3.4.4.3 平面刮研时,必须使用检测合格的平板、平尺,推拉平板和平尺时应沿水平方向施力,严禁在平板、平尺的顶面施力,避免假点现象出

5、现。3.4.4.4 相关面的两平面需要互研时,首先将两平面按平板或平尺各自刮研合格,然后才可将两件互研。3.4.4.5 刮研时要特别注意清洁,避免刮研面粘附杂质,刮出沟痕。3.4.4.6 刮研小件时,将平板固定,工件在平板上研合,并应在整个平板面积上轮番进行,以避免平板产生局部磨损。3.4.4.7 刮研大件时,将工件固定,平板在工件上移动研合。平板移动时,伸出工件的长度应小于平板长度的1/5。3.4.4.8 对楔铁首先同基准件表面刮研,合格后再确定加长度。通过尺寸测量,确定二次加量后再刮研。3.4.4.9 通用平尺和平板的精度标准见表5、表6。表5 通用平尺的精度平尺长度(mm)精度等级平尺长

6、度(mm)精度等级121212121212工作面允许偏差(m)工作面和测量面间允许角度偏差(分)工作面允许偏差(m)工作面和边量面间允许角度偏差(分)平面度平行度平面度平行度3004861215152000204025521515500612815151525002550326515157508151225151530003060408015151000102015301515400040805010015301500153020401515500050100501001530表6 通用平板的精度平板尺寸(mm)精度等级平板尺寸(mm)精度等级01230123点数/25mm25mm点数/25m

7、m25mm2525201225252012平面度允差 m平面度允差 m1002003612304004003.5714402002003612304506004816402003003.5712.5305008004818453003003.571335750100051020503004003.5714351000150061225603.4.5 曲面刮研3.4.5.1 刮研圆孔时,一般应使用三角刮刀。刮圆孤面时一般应使用蛇头刮刀(或半圆孤刮刀)。3.4.5.2 刮研轴瓦时,最后一遍刀迹应与轴瓦的轴线成45交叉刮削。3.4.5.3 刮研轴瓦时,靠近两端接触点应比中间多;圆周方向上受力的接触角

8、(90120或120150)部位的接触点应比其余部位的点密集。3.5 研磨3.5.1 研磨余量研磨余量的大小应根据零件尺寸大小和精度高低确定,有时研磨余量就包含在零件的公差范围内。研磨余量通常在0.005-0.05mm范围内较适宜。3.5.2 研磨液研磨时不能干研,必须使用研磨液,以提高研磨精度。常用研磨液如下:机油:以10号机油为宜,或用1/3机油加2/3煤油混合使用,用于研磨铜和钢。煤油:粗精研均可使用。精研时可以用煤油和猪油调制,即用熟猪油与磨料拌成糊状,加约30倍的煤油调匀,用于研磨铸铁和钢。二硫化钼加润滑脂:主要用于研磨加氢反应器上的钢件阀口。苏打水乳化液:应用于最细的磨料。3.5.

9、3 磨料磨料的种类见表7。磨料的选择见表8。表7 磨料的种类名称化学成分颜色硬度加工方法用途白色刚玉97% A12O3白色比刚玉硬、锋利,性脆粗研和极精研磨淬硬钢刚玉87-91%A12O3灰褐暗褐粉红晴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锋利粗研磨各种碳钢、合金钢、可锻铸铁、硬青铜黑色碳化硅97-95%sic黑色比白色钢玉硬、锋利、性脆粗研磨软青铜、黄铜、紫铜、铝、铸铁、玻璃、非金属材料绿色碳化硅97SiC绿色比黑色碳化硅硬,但次于金钢石和碳化硼,锋利性脆强研韧材料易裂粗、粗研磨淬火钢、硬质合金、铬、金钢石、工具钢氧化铬Cr2O3绿色级细抛光剂精研磨及抛光铜 、紫铜 、软青铜 、淬火硬钢、铸铁碳化硼85-

10、95%B4C灰色至黑色比绿色碳化硅硬,但次于金钢石,颗粒能自动修磨,保持锋利,高温时易氧化抛光硬钢、玻璃、水晶、铜、硬质合金金钢石C灰色至黄色最硬粗、精研磨硬质合金表8 磨料的选择加工要求磨料分类磨料粒度开始粗研(Ra0.8)磨粉100#-240#粗研(Ra0.4-0.1)微粉W40-W20半精研(Ra0.2-0.1)W14-W7精研(Ra0.10以下)W5以下3.5.4 阀杆与阀孔的研磨研磨方式:手工与机床互相配合进行。仅在设备条件达不到精度要求时才采用。研磨孔:开始粗磨,磨料粒度W40,逐渐换成W20、W14,最后用机油研磨。阀孔合格后,以孔配阀杆,如配合间隙要求在0.01mm0.03mm

11、时,可按阀孔尺寸在磨床上配磨。如配合间隙要求在0.005 mm 0.008 mm时,在配磨基础上再与阀孔配研达到要求为止。3.5.5 研磨时应注意的问题3.5.5.1 研磨轨迹纵横交错成90角为宜,可使研磨更均匀并更容易去除金属,降低研磨面粗糙度,提高研磨效率。3.5.5.2 对密封的锥体阀,当接触点少于60%或局部间隙大于0.03mm时,可先用油石、刮刀或细锉修整,然后再研磨。但修整时应注意刀迹不能太深,用力不能太大。3.5.5.3 有导向套的锥体、阀杆,研磨时应装上导向套,否则研磨时因无定位,研磨后导致不规则。3.5.5.4 平面研磨的压力选择:粗研时为1012N/cm2,精研时为15 N

12、/cm2。平面研磨的速度选择:粗研时为40-60次/min,精研时为20-40次/min。3.6 钻孔3.6.1 按划线钻孔时应先打冲眼,再试钻,确定中心后再开始钻孔。3.6.2 在毛坯表面或圆弧表面上钻孔时应先修出一个小平面后再钻孔。3.6.3 钻盲孔时要事先按钻孔深度调好定位块。3.6.4 钻深孔时,为了防止切屑阴塞而扭断钻头,应采用较小的进给量,并需经常排屑。用加长钻头钻深孔时,应先用标准钻头钻到一定深度,再用长钻头续钻。3.6.5 螺纹底孔钻好后必须倒角。3.7 铰孔3.7.1 铰孔前应检查刀具,如有缺损,禁止使用。铰刀应保存在木盒中,或放置在专用工具架上,以保护刃口,防止锈蚀。3.7

13、.2 铰孔前应预留合适的铰孔余量(见表9)。3.7.3 在钻床上铰孔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削速度和进给量。3.7.4 图样无规定时,铰孔圆度误差应小于直径公差之半。3.7.5 铰孔时铰刀不许倒转。3.7.6 使用风钻、手电钻铰孔时,铰刀中心线应与零件表面相垂直。铰孔过程中不得晃动风钻、电钻或工件,必要时应采用工装定位。3.7.7 为保证精度,铰孔时应选择适当的润滑液(见表10)。3.7.8 铰孔完成后,必须先把铰刀退出然后再停车。 表9 铰孔加工余量 mm铰孔直径55101015153030505060铰前余量(精铰)0.10.150.20.250.30.4铰前余量(粗铰)0.20.30.40.50.60.8 表10 润滑液的选择工件材料钢、可锻铸铁钝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