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3150322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學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策略(讨论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只存在于我们教科版五、六年级教材中。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历史资源,是让历史教学生活化

2、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学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开发学习化的课程资源,一切教学立足于学生原有经验的建构,实现教科书功能的“激活”,把教科书作为一种“活性因子”,激发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共享,以增强、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能力。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不要求学生去记忆或

3、背诵,而是把它作为师生探讨人类生活问题的工具。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考虑历史对于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在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中反省自身的生活,在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一句话,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应该是生活化的历史,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探究、体验来达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进而成为自然。这样才能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教学落在实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目的: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并提出困惑,为课中的探究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并酝酿一定的个性化的情感基础。操作

4、方法:由于小学生缺少相关的历史知识背景,不知道知识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学生个体很难完成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需要结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学习小组的组合,可以在活动前,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性格、性别、学习状况、语言表达、家庭背景、住址等搭配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每一个教学主题之前,将涉及到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等告诉组长,再让组长根据实际对组员进行分工。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还可以让学生探询身边活着

5、的历史,特别是走访仍活在世上的历史见证者,通过这些活着的历史资源使学生建构起活着的社会记忆,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能给予学生历史的真实感,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这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以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对这些身边历史的探究往往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触摸过去的、令人兴奋的现实感受,使他们感到历史是可亲近的、有趣的,甚至是温暖的。二、课中深究,感悟深化 1、引今及古,导入话题目的:历史教学内容往往被认为和生活无关,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内容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

6、和现实生活、学生心理、学科横向等相联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操作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找准切入点,如联系性导入:联系已经学习的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生活实际、时事、学生心理(即设置悬念)等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或者直观性导入:利用实物、借助媒体(录像、FLASH、歌曲等)的优势,客观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2、古今结合,探究感悟目的:通过展示资料、师生共同梳理资料,交流自己的认识,做到资源共享,并在“探”的基础上有所“感悟”,通过历史学习

7、,进一步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操作方法: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同时,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资源共享。具体形式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情境动态化,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达成一定的道德情感。而教师则做教材和学生的知音,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美丽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

8、对于教学、对于生活、对于历史、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传递给学生。3、谈古论今,内化历史 目的:古今联系,寻找生活与历史的共鸣音,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让学生感到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可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操作方法:让学生推想这段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者把这段历史放在今天会有什么样结果,再或者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还可以对历史人物功过、事件的后果展开辩论,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形成道德品质。 三、课后践行,引导生活目的:让学生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自觉的用正确的道德品质看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事。操作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做正确的道德人。将品德与社会达成的正确道德落到实处。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