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330462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目前,我们使用最普遍、最熟悉的乐谱就是五线谱和简谱,二者皆为舶来品,五线谱是十九世纪西方宗教东传的伴生物,简谱则是本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者们自日本带回来的“经”品,它们的来历,爱乐者、习乐者不可不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音乐知识:五线谱和简谱的由来,供参考学习!五线谱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行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1根线代表F音高,

2、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16世纪又有加线的办法,使音高的记载更完备。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涂以黑色的,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纪左右。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

3、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用于五线谱。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而有所推广。简谱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

4、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