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30239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艺术技巧解题指导(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诗词艺术技巧鉴赏题解题指导艺术技巧方面的鉴赏,包括作品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及其作用;诗作的语言、修辞的使用在表达上所取得的效果。(一)题型设计基本类型( 1 ) 这首诗 (或词) , 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色 (或: 在写景上方面的妙处;是如何写景的)?( 2 )这首诗(或词),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或:是如何抒情的;说说其抒情的妙处)?( 3 )这首诗(或词),在结构思路上的特点。( 4 )诗作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 5 )某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写法)?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二)解题思惟指导理解诗人所创造诗词的意境的艺术方法。这就要求具备有关诗词的章法、句法、

2、词(字)的基本知识和诗词艺术表现常用的手段、方法等知识及分析评议能力。1、章,章法与意境章 指篇;也指“节”如诗经中的诗,“词”中的上片(上阕)与下片(下阕)之间的关系。章法 指组织材料,结构成篇的各种方法方式。材料组织,从大处说,无非是按事物情理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等进行组合。但细致分析起来,章法的运用则变化万千。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 1)诗词的章法,着眼于诗词的“景(事)与情(理)”的关系看,常见的有:A先写景后抒情。诗为前景后情;词叫上(片、阕)下(片、阕)情。在这种类型的“景”虽也含“情”,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抒情张本铺垫,或渲染气氛,以引发作者的情思。若着眼于下面的

3、“情”而言,即情由景生,所谓即景抒情或触景生情。如:凉州词王之焕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首绝句的开头二句,是写景。描写出了一幅西北高原所独具的浩茫莽苍而又孤僻冷寂的景象。 作用是:首句的景象是那么的辽远开阔,衬托出了“万仞山”中的“城”是那么的孤独凄凉。为下面的所抒的“怨”的情感蓄足了情势,渲染足了“怨”的气氛。 诗的第三句便借“羌笛” 用反劝的方式 ,抒发戍边将士深深的“怨”情,第四句,用 借喻的修辞方法,指出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单寂寞艰苦无奈,是由于“春风”朝廷不关心戍卒的疾苦造成的。登 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是第一大层次,四句全是写景。写了作者登高所见之景。它描绘了一幅雄浑壮观而又万物萧索,气氛苍凉的秋色图景。其中还蕴涵 着人生易老如长江水日夜流逝一样的悲凉情调。为下面的抒怀作了充分的 铺垫。一一景为情设。诗的后四句,写登台所感,抒发了因年老身病、生 活艰难困苦的悲伤之情。一一 情以景显。这是一首典型的 前景后情,触景 生情的诗作。前四句所写的景,是抒情的依托,即,写景为抒情做铺垫。离亭燕 宋张升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须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I,掩映竹篱茅舍。一一上片写景。云际客帆高挂

5、,烟外酒帘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 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一一下片抒情。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江山如画,秋色无边的景色,背景阔大壮丽。这“景”为作者思绪的翻飞、往事的追忆提供了想象空间。这景象触 发出工作者对历代兴废的故事只落得为如今“渔樵闲话”的无限感慨。一 一这首词是前景后情,即景抒情的写法。评析常用术语:着眼全篇写法看:全篇是即景抒情的写法。从景与情的关系看:写景是为后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等。还有一种“先写景,后说理” 的类型。此类型中的写景作用:所写的景是为下面所说的“理”设置景物形象,也即是为说理做好必要的“铺垫” 或叫“为说理张本”,这种写法的

6、审美价值在于:先给予读者生动的的感 性形象,用感性形象来引发读者的情趣,并进而领悟形象中所蕴含的哲理; 使得作者所要揭示的哲理形象生动。简言之:象中藏理,以象生趣,以趣 见理,象、趣、理完美结合,形象与议论相统一。如: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先抒情后写景。这种章法的诗词作品,情满意足,不得不发在前;抒情未尽,犹以景 加以渲染,敷足感情,使其所抒之情更幽深绵长,余韵不尽。一一前面的“情”其实是后面的景所引发的。因而后面的“景”仍然是起渲染作用。 这种写法有其特殊性:在绝句中,“前情后景”较分明;在律诗中则一般 为首联抒情,颈联、颔联则为写景或

7、述事,尾联再以抒情或议论作结,回应开头。绝句的前情后景:山 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前二句抒情。第一句似是写景,其实,这里的“景”是情中之景:作 者因思归心切,但未能成行,在主观上觉得滔滔东去的长江水都凝滞不前。 其中的“悲”、“念”二个字眼已表明其入客思归的愁绪。后二句写景。此二句用秋风落叶的时节景象来 回应并进一步地渲染前二句 的归乡愁思之情 (“高风”是秋风。有“高风送秋”之意),使前面所抒 的情,更加 丰实饱满,深沉绵长,且便所抒之情 具有形象性,显得含蓄而 又余味无穷。律诗的前情后景:商山早行 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路叶

8、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池塘。前两句述事抒情:因旅人远行,需早起而生“思乡之悲”。中间四句 写景。颈联颔联写景,景中有情(颔联的冷寂凄清景象所透露出来的人在 旅途归家不得的情调更加特别浓厚)。尾联述事(“梦”)写景(梦中景 象),寄寓思乡之情, 回应开头所抒之情。评析常用术语:以景敷情,回应上面的抒情,使所抒之情形象生动,显得含蓄绵长而 余味无穷。(开头抒情有的还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的 作用。)C全篇写景全篇写景的诗作,常见于绝句,律诗与词较为少见。全篇写景,毫无 疑问,一定是情寄于景的写法。绝句的全篇写景:绝句(两个黄鹏)杜甫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9、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表达作者当时对美好的长江景色的愉悦心情。评析常用的术语有:情寄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D先叙事后写景或抒情。先叙事,后写景或抒情的章法,绝句、律诗与词俱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以抒情,更显示出作者与友人的感情深厚绵长。(此种前“事”后“景”的章法中的“景” 一定是景中含情,故可视 为先事后情的中一种变通。但评析时须说明后面的抒情的方法是“寓情于景”;作用是“借景抒情”,使感情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加深沉绵长,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琼,乾坤日夜浮。亲

10、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泪流。首联叙事:今昔对比,昔日闻岳阳楼之胜,甚为向往,却未能得赏,今日老病,倒因山河破碎,自己流离飘泊,却“有幸”登临,真是百感交 集。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颔联写景:雄浑壮阔之景,可惜无心观赏。(上二联叙事写景,为下面的抒情蓄势。)颈联叙中抒情:联系自己眼下境遇;流露因遭战乱而亲朋离散的孤寂凄凉之情。尾联抒情:远望边关,而怀念故国,为国事艰难而感伤(忧国忧民)。(缘事生情,情由事发)评析常用术语:即事抒情(或借事抒情),情由事发;写事是为抒情张本蓄势,为情的生发交代原因缘由,为抒情或议论作好铺垫。(2)诗词的章法,着眼于思路脉络、内部层次、逻辑关系等其

11、它有关方面看,常见的则有:A悬念法。所谓“悬念”,是指诗文中(一般在章节的开头,也有全章悬念的)设置某个令读者关切的事由,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寻思的 一种章法。如: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的第一句“问童子”,引发读音者思考:诗人为什么要“问童子”,问什么?让读者从第二句中思考得出答案: 诗人是前往山林寻访 “隐 者”,而“隐者”不在其居处(“不遇”)而问:“你师父到哪里去呢?” 。 而后三句“童子”的回答,仍然是个“悬念”:“去深不知处”。这又进一层地引发读者联想:这个“隐者”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再让读者联系我国知识分子自先秦以降直到唐朝

12、仍然存在的“隐士风气”这个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推知,这个“隐者”应是个淡泊名利,只求个人生活的宁静恬淡,追求个人的人格价值而退隐山林的品格高尚,为作者所仰慕的“真隐者”,他不是那种借“隐居”以博取声名,希图朝廷或地方官府的召用 的以隐居求闻达的“假隐者”,因为他“采药去” 了任何人都“不知”的“云深处”。同样,也可推知诗人也是个追求自我完善人格的人。直至于此,才能领略整首诗的丰富内涵。评析常用术语: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寻求事由的强烈兴趣,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和联 想,使诗歌意蕴显得更加含蓄,丰富了诗歌内容。日照应法。所谓照应法,指的是诗文内容中首尾前后之间的伏笔、交代与回应的 方法。作用(评价常

13、用术语):结构严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C对比法。对比,也叫对照。对比法就是有意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 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 说明。对比可以是为了突出一方,也可以是突出双方。而“衬托”则是为 了突出主要的事物。作用(评价常用术语):把事物的对错、好坏、善恶、真假、美丑或 人的感情的悲喜等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认识或启发、警示。DX抑扬法。抑扬法就是对同一事物的要肯定褒扬的一方面和要否定 贬抑的一方面有意地放在一起,突出强调其中的一方面以达到抑彼扬此或 扬此抑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作用(常用评价术语):(1)突出和强

14、化了褒扬或贬抑的某一方面,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色彩;(2)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真实, 令人更加信服;(3)先扬后抑的,则起到嘲笑或讽刺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待这一 事物的否定、批评或批判的鲜明态度。先抑后扬的,表达了作者肯定、赞 同鲜明态度。E、层进法。根据事物(包括事理)的作用的大小,意义的深浅等逐层 推进地对事物进行描述,用以体现事物的层级关系的方法就是层进法。作用(评价常用术语):(1)使情境层次分明;(2)思想逐步加深或感 情逐步强化;(3)增强说服力或感染力。J、重章复沓法。(如诗经中的不少篇章;李白蜀道难等)(3)意境诗的意境,是由诗人通在诗歌中描绘的各种具体意象(也叫“形象”),

15、并以以之作为抒发某种思想的载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也即诗 中的“意”和“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包 括情感、态度等);境,是诗中描绘的事情物象、气氛形势、图景画面等。诗的意境,是由整篇诗作的内容所形成的一种境界;又是因诗者在阅读体 味文本的审美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与境的再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要 审视一篇诗作的意境,首先要以文本为依据,通过对整篇的诗作的审美作 前提,并在其过程中,结合阅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等与文本神 交意会。总之,“章”的把握意境的基本单位。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其意境各不相同。阅读诗歌,一定领会其特定的意境。2、句、句法与意象句 诗词中的句子。句法 诗句的结构方法。既指本句的结构方法,也指句与句之间构成的某种关系的方法。注意,这里的“句法”,与语法的句法不完全等同。读诗要理解不同句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它有助于诗歌语言的精练,又有助于诗的意象、意境的创造。诗词中的特殊句法如下几种:(1) 一句本身的句式A、变式句。变式句是与常式句相对的一种句子。变式句有多种。其中的“倒装句”最为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