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23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3023647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法修学概要2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佛法修学概要2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佛法修学概要2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佛法修学概要2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佛法修学概要2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佛法修学概要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法修学概要2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佛法修学概要(二十三)净界法师主讲乙四、证果篇第四前面的发心、正见、修行都是在因地上来说;这个是属于证果篇,果位上。入文分二:一、总标三乘果德。二、别明三乘果位。初中分二:初、菩提。二、涅槃。今初。丁一、菩提。在我们经过长时间修学以后,我们得到了两个功德:第一个是菩提,第二个是涅槃。当然圣人的阶位功德很多的,我们只是以这两个来代表。什么是菩提呢?梵语、此云觉、智、道。菩提就是觉,好像睡梦觉,我们从睡梦当中觉悟。第二个是智慧,智慧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能够使令我们产生一种正确的观察。道是道路,比喻这种智慧能够使令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能够通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道路。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

2、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这个是菩提。前面这个地方讲到无漏智慧,我们把无漏智慧加以说明,讲到无漏的智慧有两种,第一个是实智,第二个是权智。一、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谓以空观之无分别智,破除烦恼,亲证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实智。这个是讲到根本智,以空观来破除烦恼以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由前实智所生,谓能分别诸法事理,善能观察众生差别根机,以诸言辞,譬喻等善巧,化度有情,使令众生亦得悟入真如实相之理,名权智。所以这个无漏智慧等于是包括根本智跟后得智。它的生起,当然是我们最初先从空观里面,破除烦恼引生根本智,再启发后得智,这个是讲菩提第一个。丁二、涅槃涅槃,梵语

3、,此云寂灭、无生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做寂灭又叫做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这个涅槃是借着我们断除烦恼以后,所显出来的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个涅槃当然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的法乐;也就说这个涅槃的寂静,得到以后永远不会失去,这个是涅槃,亦名断德。涅槃有三种;第一个有余依涅槃,第二个无余依涅槃,第三个无住处涅槃。有余依涅槃叫做子缚已断,果缚还在,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子缚指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跟我们的有漏业,这个是能够招感三界生死的集谛。缚是系缚。内心的惑

4、业已经断除了,可能你内心成就了我空观,但是你的果缚还在,你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还在,这个果缚还在,这个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是说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你不但是有漏的惑业断了,而且你的苦果业也结束了,这个时候进入灰身泯智,灰身就是说你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说你不起智慧的妙用,进入灭尽定,第六意识不起作用。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的,妙观察智。这两种涅槃都是属于二乘人所修的,在法华经上说是化城。第三无住处涅槃,他没有一个住处,他不住三界的生死,也不住界外的涅槃。他的境界是般若跟大悲。由于般若不住生死,由于大悲不住涅槃。使他内心当中有万德庄严,种种的功德。

5、他因地的时候修习六波罗密,万善为因,所以万德为果。果上的时候,他虽然是寂静安乐,而且能够显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的妙用,万德庄严。这是佛菩萨的一种涅槃境界。法华经说的宝所。佛是圆满的,菩萨是分证的。丙二、别名三乘果位,分三:初、声闻果位。二、缘觉果位。三、菩萨果位。今初。一、声闻果位一、须陀洹果此翻预流。预是参预。他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圣流。此位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真谛理故,名为见道,又名圣位。我们从凡夫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这时进入圣位。预入圣流。但是我们凡夫,所谓生死浩然,进入初果以后,你的生死已经有了了期了。一般我们说七番往来,决定能够了生脱死。所以这个地方讲已经预入圣人之流。在

6、这阶段当中,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能够见到真谛理。真谛理我空的真如。名为见道,又名圣位。这是初果。二果,斯陀含果此翻一来。他必须还要欲界来一次。这个阶段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后三品还存,所以必须来一次。既然思惑还有,就须要招感三界的生死。三、阿那含果此云不来。此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惑。这个阶位,他已经断了欲界所有的思惑,所以他不再来欲界受生,他是生到色界四禅去了。他在那个地方去断上八地的思惑。四、阿罗汉果此云无学。这个时候,他在整个声闻乘当中,已经是功德圆满。无学、又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此位断见思俱尽,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在,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又名孤调解脱

7、。他这个解脱很单调,他只能够得到寂静,但是不能够生起妙用。我们讲法胜,跟菩萨比起来。譬如说,同样菩萨,他要能够断见思烦恼以后,他就能够显出种种的智慧、种种的神通妙用来度化众生。这个事阿罗汉不行,所以叫孤调解脱。丁二、缘觉果位一、有学位。二、无学位。谓从初发心乃至无学位之前,皆名有学位。缘觉,它不立分果,他要么有学,要么无学。他没有分果,不像阿罗汉,有二果、三果、四果。无学位梵语,辟支佛果,此翻缘觉,亦云独觉。若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断见思惑,证真谛理名为缘觉。在有佛出世的时间,修习十二因缘,断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的是缘觉。如果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名独觉。二者名

8、虽不同,行位无别,断三界见思,与阿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之上。他的智慧比阿罗汉更高,他能够侵袭习气。(阿罗汉断三界正使尽,如烧木成炭;缘觉更侵习气,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所烧,炭灰俱尽。)这地方是说明三乘圣人智慧的差别,阿罗汉只有断了正使的烦恼,好像烧木成炭,习气还在。缘觉又能够把这个习气消灭掉,如烧木成灰。菩萨正习俱除,如劫火,这个劫火很大,炭灰俱尽。说明三乘的圣者,同样断见思烦恼,但是智慧有差别的。问:?答:缘觉乘的智慧比较猛利一点,有些缘觉他是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在佛世的时候,经典的介绍就少一点。在律上说,杀阿罗汉的罪比杀缘觉的重,因为缘觉本身对说法利益众生没有多大意愿

9、,阿罗汉他能够说法。小乘的圣者,他不是完全没有悲心,你要向他求法,他会告诉你,但是他不会主动。缘觉就很少接触人群,所以他的事迹就介绍比较少。问:?答:他直接从烦恼下手,因为他从十二因缘观察,知道一切的生死,都是从一念无明显现出来,所以他破除现前的无明、爱取烦恼。阿罗汉从四谛法,他必须经过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次第。禅宗的境界高,禅宗他悟到实相理,缘觉成只悟到真谛理,不同。我们讲到真如的障碍有两种障,一种是烦恼障,一种是所知障。声闻跟缘觉在烦恼障当中能够下一番功夫。他能够降伏他的烦恼,超脱了三界。但是他的所知障很重。也就是说他还不能够通达真如法性,不能够通达一切唯心造。他有坚固的法执,他认为有生

10、死可断,有涅槃可证,他不能够承担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二乘的圣者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我们反观禅宗开悟的人,禅宗开悟的时候,可能烦恼还在,甚至于三界的见思都在,但是他的所知障很轻。他在因地的时候,都能够通达真如法性,都能够承担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他能够承担这个实相理。他的所知障轻,智慧高,但是他的烦恼障重,他必须还要流转三界的生死。这不同。这样的差别应该知道。问:?答:就通途来说,有些快,有些慢。可是他到初果以后,初果是一个阶段。初果以后有两种功德,第一种功德,他不再堕落三恶道。我们还没有到初果都很难讲,因为初果的圣者,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他已经把恶的爱取烦恼给破坏掉。虽然过

11、去有三恶道的种子,但是没有恶的爱取烦恼的滋润,他不起现形。他只剩下三界,善的爱取烦恼,因为还有思惑在。因为爱取烦恼只剩善的爱取烦恼,所以他以后的生命当中,已经永远离开三恶道果报。这是第一种功德。第二种功德,他的生死已经有了期了。我们在生死大海当中,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到边。我们不知道我们流浪到什么时候?但是初果的圣者,虽然见惑断了,思惑还在,还要招感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已经看到岸了。他在生死大海当中,他已经看到岸边了。即使他再懈怠,他绝对不会再破戒。在律上说,一个初果的圣者,他投胎作一个杀羊人的儿子,他不会杀羊。你把他杀死,他不会杀羊。他成就四不坏心,佛、法、僧、戒,他这种信仰

12、坚固不坏,即使他有隔阴之迷,生到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他的内心对佛法僧非常有信心,一定不会破坏。他修行已经正念存在,他见惑一破以后,他整个修行的功德自然能够增长,他再怎么懈怠,七次,七上天上,七来人间,自然能够了生脱死。如果利根的话更快,他要能够出家更快。问:?答:他有隔阴之迷,但是他的迷跟我们凡夫的迷不同。我们凡夫见惑没有断,完全迷的一蹋胡涂。就是说你碰到恶因缘,你还是会造恶业。初果的迷是说,他不能够忆念他过去是个修行人,但是他不会造业,你叫他造杀盗淫妄,他就是不要。他能够产生一种道共戒。戒有三种律仪戒、定共戒、道共戒。律仪戒是我们根据羯摩法得到的戒体,我们尽形寿,寿命结束,这个律仪就失掉

13、了。定共戒是属于修禅定的人,他进入四禅八定,禅定的力量,在禅定当中,自然能够防非止恶。他的戒是跟定相应。道共戒,道是无漏的智慧。初果的人,他的无漏智慧已经成就了,圣位成就。在他的内心当中,已经成就一种圣道的功德。这种功德不可破坏,一种无漏的智慧。这无漏的智慧,能够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道共戒。他任运不会犯戒。所谓任运不会犯戒意思是说,他宁可牺牲生命,他不会犯戒。虽然他隔阴之迷,只是说他不能忆念他过去是个修行人。但是只要让他听闻佛法,乃至听几句话,他就能忆念他过去是修行人,他马上就会修行,很快的。所以初果是一个抉择,我们从凡夫到初果,这是一个关键。初果被判作位不退,他的阶位永远不会退失掉。丁三

14、、菩萨果位我们这个地方讲到果位啊,把前面再加以说明。我们从凡夫到圣位以后,我们内心当中会产生两种的功德。第一种功德就是菩提。翻成中文就是无漏的智慧。从自利来说,无漏的智慧,它能够破除众生无始劫来的妄想执着。这种执着破坏以后,所有烦恼,贪瞋的烦恼,统统都不起现形了。所以就自利来说,他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对利他来说,他能够观机逗教。这种智慧,他能够观察众生差别的根基,他得度的因缘,以种种的神通、善巧方便来度化众生。使令众生的善根,能够很快的增长、成熟,乃至于脱落。菩提有这么殊胜的功德,能够自己降伏烦恼,能够帮助众生降伏烦恼。第二个功德叫涅槃。一个圣者,他成就圣道以后,他内心会产生一种寂静的安乐

15、,所谓的涅槃寂静乐。这种寂静安乐跟普通的五欲乐、三昧乐不同。这两种快乐都是建立在因缘法上,如果因缘有缺,这种快乐马上被破坏。这种寂静安乐就不同,他能够不为任何的因缘所破坏。不管碰到顺境、逆境,他的内心能够恒常保持涅槃寂静乐。这是圣者的第二种功德。我们从三乘者的果位当中,可以清楚,整个果位的安立,是就着菩提跟涅槃开显的程度,来安立的。也就是说,你的菩提涅槃圆满了一分,你的果位就进步了一分,完全是根据这两个安立。前面声闻缘觉,主要是自利,所以整个果位比较单纯。菩萨包括自利利他,所以果位就比较复杂。一、菩萨璎珞本业经所列五十二位次:我们在作菩萨的判教,所喜欢采用的是菩萨璎珞经。因为它整个条理非常的分明,也比较周详。它总共列了五十二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