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2976197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浅谈 李勤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或视听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形象,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它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文学鉴赏能使读者获得一种因美而起的情绪的激动、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满足,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尚的情感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深长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身心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他们兴趣广泛,自我意识更加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言语能力发展到较完善的程

2、度;充满理想,敢想敢干,力图实现自己理想;求知欲强,课本的知识、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课堂学习外,他们更喜欢课外的阅读和鉴赏。阅读是他们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而文学阅读与鉴赏是他们阅读的主要方面。尽管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且经过小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学习,打下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积累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经验,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文学鉴赏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的应试教育,强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形成了为应试而学习的心理定势。调查显示,中学生比较偏爱中学课本中知识性强的课文,喜欢适合应试教育的分析概括型和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在课外读物中,他们喜欢阅读文学作品

3、、科普读物、历史著作、伟人传记等书籍。中学课本中各种类型的课文,他们喜欢的类型依次是诗歌、散文、议论文等;最讨厌的课文类型依次为:文言文、说明文等。当问及“你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时,答文学作品(含传记文学)的占69,答历史著作和科普读物的均有30左右。在“你最崇拜的人物”一问中,最多的是英雄人物和科学家(英雄人物占48,科学家占33)。他们渴求增长知识,了解社会、人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但阅读内容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有些饥不择食的倾向,不注意或者说不善于选择,有可能接受不良影响,误入歧途。正因为为猎奇而阅读,为消遣而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更喜欢通俗浅显读物,喜欢影视中的恐怖、惊险、武打场面等

4、,因而中学生的欣赏趣味还亟待提高,获取知识的方法,文学阅读的能力等还有待培养。文学鉴赏实践告诉我们,要很好地实现文学的美育功能,读者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是亟待提高,也是可以提高的:中学生更是如此。马克思说过:“美的对象刨造出懂得美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也就充分肯定了文学作品等美的对象对读者的美育作用。如何培养和提高呢?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地、反复地接触审美对象,才有可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总是相对而言,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见识,孤陋寡闻,也就辨不清真伪

5、善恶美丑,甚至有可能以丑为美,以假充真,将恶当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批评的“以麟为鹿”、“以雉为凤”、“以夜光为怪石”、“以燕砾为宝珠”,辨不清好坏美丑。博观可以增长见识,要提高则还需鉴别。德国的美学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鉴赏中等作品而是靠鉴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这就是说,要培养“音乐的耳朵”,就必须欣赏高雅的艺术、如果耳濡目染的皆是地摊文学甚至是无聊下流的东西,其审美品位又怎么能够提高呢?俗话说:取乎其上,则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则只能得乎其下了。只有选择那些优秀的高雅的艺术作品来观赏,才能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6、文学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学是开展学校美育、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课堂。中学课本中有许多精彩之作能帮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位。例如水浒传中写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作者绘声绘色,且随打的部位的不同,而运用了不同的比喻:打在鼻子上,说是好像开了个油酱铺,打在眼际眉梢,说是开了彩帛铺,打在太阳穴上则说好像开了个水陆道场有声有色有味有情,这就能诱发读者的各种心理功能,从视觉、嗅觉、听觉以及运动感觉上重建起感性的形象,在各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中,读者的想象、联想被充分调动起来,情感也油然而生,为鲁提辖的正义之

7、拳叫好,为恶人镇关西的终遭惩治而解恨。正是在各种心理机能的共同参与、积极活动中,主体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获得精神的享受,这是其它阅读活动所无法获得的。再如,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们通过对文字的理解,似乎与作者一道,漫步在这月下的荷塘边,脑海中展现出月色下荷塘的清幽之景。通过如临其境的体验,我们会为作者所描绘的明澈幽静的荷塘所陶醉,为作者向往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所打动,也凭空而生一种超尘脱俗、心灵解放的快慰之情。继而联系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审美经验,深入思索品味,我们可以领悟到:在这“出污泥而不染”和“高寒孤洁的明月”中,分明寄寓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高标着一位正

8、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如果把文学作品比作名山大川,学生是前来观赏的游客,那么,老师就是那全能的导游。他引领学生按照一定的路径进入作品优美的境界。像高明的导游一样,先以概略的介绍,激起观者的喜爱向往之情趣,把他们引领到一处处佳景之前,打开照灯,让美妙之处突现出来,以集中观者的注意。在指导观者如何观赏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解说,启发观者的联想、想象,从而理解美景之韵味和深意之所在。导游,顾名思义,“游者”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导”的作用。导者,引导、诱导、指导是也。要引而不发、诱而不欺、指而不实、含而不露。不能一言堂,一语道尽,说得太死,说得太实,说得太确定,更不能牵强附会,指鹿为马。要给学生以想象、回味和再创造的天地。不断引导学生品动人动情之处,借助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意象,潜思默想,在对作品所描绘的形象,所展示的生活做出善恶、美丑、是非等的评价的同时,从中洞悉宇宙奥秘,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这样,学生的审美经验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审美能力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美的陶冶中,人格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