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93038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全册分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的箭头指向)9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4、自转周期名称1日长度参照物恒星日23时56分4秒遥远的恒星太阳日24时太阳5、自转速度(1)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约为15每时。(2) 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3、公转周期名称参照物1年的长度特点回归年太阳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恒星年其他恒星36

2、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真正周期4、轨道特点: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5、公转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1月初最快近日点B点7月初最慢远日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黄赤交角的含义: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 262、影响一一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夏至口“月师后)弋2护2FN/秋分U(9H23U前后L祚分丿21 前47*V- 23D26S咚怎日(12月22白前后)(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还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

3、示:运动形式自转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地轴空间指向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运 动 周 期以遥远的恒 星为参照点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太阳为参日召占八、八、1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周 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 回归运动周期)速 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时(或1 /分)平均约1 天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 670km/h )向 两极(0 km/h)递减平均约30km/s关系地球自转的平面(赤

4、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 26勺交角(黄赤交角)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节省燃料。(2)气候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3)地形条件:地形平坦开阔,地势相对较高(平坦开阔利于地面设备跟踪测控;纬度相同,地势 高则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大)。(4)气象条件:要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多、大气污染轻、透明度高的地区。(5)地质条件:地质稳定。(6)交通位置: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大型设备的运输。(7)人口密度条件:航天基地最好布局在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以保证安全。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

5、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同理,看到地球 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极点局部图极点局部图西经法东经法(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 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地理选择性必修 1自然地理基础-2 -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365特点含义一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两面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

6、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三角度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 23 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 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90三个 基本 不变地轴指向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 星附近黄赤交角大小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 23 26运动方向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1)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范围。(2)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 纬度数。(3)极圈的度数二90 黄赤交角的度数。(4)若黄赤交角增大,则热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减小,寒带范围增大。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

7、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日5时48分46秒,叫作1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以用下图来表示:23 26*25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 1 (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 2。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 3。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 球(南回归线),则

8、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 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昼夜交替和时差第二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 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 AOB为晨线。(2) 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3) 交替周期周期:1个太阳日二24小时。地球不停地自转意义:周期长短适宜、温度变化小,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太阳日成为 基本的时间单位2、时差(1) 地方时 地球自西向 东自转(2) 规律同一纬度地区,东边比 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比西边的地点 时间要早同一瞬时,不同经度的 地方,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

9、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3)时区与区时名称区时时区属性时间范围产生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 的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关系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3、国际日界线(1) 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2) 内容: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3) 意义:今天”和 昨天”的分界线。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等。 北京时间君匕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指 120E的地方时, 即东八区的区时。北京位于116 E其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1、原因:地球的自转。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没有偏转

10、。3、影响:影响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4、地转偏向力(1) 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2) 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成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 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2、特点: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 强弱。四、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 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2、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时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夏

11、半年)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冬半年)春、秋分日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北半球南半球赤道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夜等长分布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现象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 极夜现象特殊现象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 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昼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皆为极夜(1)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例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若太阳直射南 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咼,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3)同一条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同一条纬线(除赤道外)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

12、年 中有两天相同,这两天近似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春分、秋分赤道极点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咼度相同; 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咼 度相同;若某地太阳高度为90则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正午 12时,该地点为太阳直射点。六、四季更替和五带

13、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2)四季更替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气候四季(北温带)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四季更替的纬度差异且二者貝酹达M 極價,拼购的盒阳規祸宜达24小时.4铲F怦平屏夜k知w Tft祐遒拆比止存

14、尢阳 高宙轴*rt?兀”获得的丈阳亀时a石(1)(2)(3)(4)(5)(6)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晨昏线(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咼的两点为其分界点。是过球心的大圆,平分地球和赤道。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自东向西每小时移动 15上各点太阳高度同为 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在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夏(冬)至时与极圈相切。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和昏线判断的依据是地球自转方向,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首先要明确 自西向东”中的东与西两个 方向。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线方位法 时间法 图示夜半球东侧(昼半球西侧)的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Na为晨煖夜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