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2923242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项目概况1.1项目简介1.1.1项目名称 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宿豫经济开发区境内,北至华山路,西至罗桥小区,南至嵩山路,东至罗桥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1.1.3建设规模及内容 学校总占地94亩,占地面积62669平方米,共建设各类建筑物面积28037m2,项目总资金655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宿舍楼、艺体楼、餐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所、道路、绿化工程等。1.1.4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

2、司1.1.5建设单位概况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属于人民政府所有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人民币。公司经营范围: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开发,建筑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筑节能材料销售,土地清理,土地复垦,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自成立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收入成倍增长。2010年末资产总额25743万元。2010年度实现经营收入42145万元,利润总额7155万元。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坚持以一流的工程质量,高标准的生活空间,全方位的服务和优良的企业信誉,投资公司下设两个子公司,宿迁市牡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宿迁市明德

3、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1.2.1编制依据 (1)宿豫区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2)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3)江苏省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委托工程咨询院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 (4)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1.2.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生源分析;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

4、1项目背景2.1.1宿豫区情介绍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宿迁市现辖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和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城、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和市洋河新城。有104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建制镇75个,村委会969个、居委会480个。1996年7月建市之初,

5、全市辖四县一区,共有乡镇124个。19962000年,先后有51个乡撤乡设镇。200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撤并15个乡镇、6个场圃,新设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26个减少为111个。2001年6月,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全市范围内2500人以下的村(居)委会进行了合并,村(居)总数由原来2299个撤并为1418个,撤并率为38%。200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豫区。调整后,市区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近150万。2005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将沭阳县十字镇、七雄镇、章集镇并入沭城镇;将泗阳县城厢镇、来安乡并入众兴镇,同时将临河镇大兴居委会划归众兴镇;

6、将泗洪县大楼乡、重岗乡并入青阳镇,同时,将五里江农场划入青阳镇,进一步扩大了三个县城规模。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

7、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8、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白,开辟了宿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征程上的新纪元。作为最具活力的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继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成为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积极贡献。2.1.2宿豫区教育资源状况

9、 宿豫区1987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又实现“两基”达标。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9所,其中普通中学42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职业中学6所(职业初中3所,职业高中3所);小学319所;幼儿园32所。 宿豫区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2035人。其中普通中学4997人,职业中学993人,小学4215人,幼儿园1730人。2.1.3宿豫区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 2014年,宿豫区教育事业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稳步推进,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督查会,布置工

10、作,监督执行,使“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同时,民办教育、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都发展态势良好;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管理体制更趋合理。201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意见,给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为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全县仅用20天的时间撤销了乡镇教办,成立了实验学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县教育局年初制定了宿豫区中小学常规管理考核细则、宿豫区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宿豫区教育督导工作意见、宿豫区中小学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工作,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

11、学水平逐年改善。全县在“到2010年实现一乡镇一所初中、一万人一所完小、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下实施了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并采用积极稳妥的方法合理地调配了师资力量。2013年共争取中央及省级危改项目资金456万元,其他项目资金268万元,安排危房改造项目26个。 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全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简陋。现有校舍中D类危房达7.9万平方米,缺少资金,难以改造,实验、音、体、美等教学器材严重短缺,大多数学校的文体活动、实验操作不能正常进行;二是高中教育规模过小,不能满足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全县目前仅

12、一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市级示范高中,高中教育基础薄弱;三是师资力量短缺,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四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两基”水平较低,与兄弟市县差距较大,各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处靠后位次。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一是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使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切实解决好学校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走多元化投资办学之路,积极筹措民间资金投资学校建设;二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三是制定一系列奖励吸引人才措施,改善提高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控制人才外流,科学设置学科结构,鼓

13、励在职教师通过自学函授、进修培训等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2.1.4项目提出的理由 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座落于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较强、学习氛围浓郁的治学良校,是四方学子求学之胜地。虽然如此,实验学校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仅19亩(宿舍区除外),现有12个教学班,600余名学生,平均每班学生七十多人,室内拥挤,不利于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校园内现有教学楼一幢,另有实验楼两幢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办学硬件设施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市同级学校,使学校的发展建设一直受到了很大限制。 “普九”以来,由于宿豫区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致使全县初中升学率一直徘徊在75%

14、左右,而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全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要求,初中阶段教育要逐步向县城集中,为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潜力,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县政府决定实验学校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划拨94亩土地用于扩建学校之用。学校建成后,学校教学班级将达到36个,按平均每班50人计算,在校学生数将达到1500人,比现在规模扩大900人,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实力。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宿豫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宿迁市宿豫区地处江苏省北部,前身是县级宿迁市,隶属原淮阴市。1996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更名为宿豫县,隶属于宿迁市,2004年3月,撤县设

15、区。宿豫区现辖17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区域总面积1256平方公里。宿豫环抱地级宿迁市,是地级宿迁市“一体两翼”的东翼,被称为宿迁的“浦东”。宿豫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和陇海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位于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京沪高速、宁宿徐高速、徐宿淮盐高速所组成的高速公路主干网把宿豫区带入全国高速路网,综合京杭运河和铁路、航空的优势,拉近了宿豫与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的距离。2.1.4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宿豫经济开发区)位于宿迁市区京杭运河东畔、宿豫新城南部,2001年3月启动建设,2006年5月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广博纳米、景宏新材料、翔盛高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北斗星通为龙头的卫星通讯产业,以南钢宿迁特钢、中亚特钢为龙头的特种钢铁产业,以山亿新能源、旭源科技为龙头的光伏逆变器产业,以秀强股份为龙头的家电玻璃产业。去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2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9%。该园区拥有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5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宿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获批填补了宿迁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