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2922107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读书笔记.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乡土中国小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制度与道德相融合的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也是深远持久的,乡土特色是中国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费孝通先生在前沿中说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先生认为,中国的基层是带有乡土性的,但是这里基层指的是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而人的生存与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乡下人唯一稳定的谋生的手段。中国这个名族,向来追求安稳,在中国深远持久的文化底蕴面前,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深深的“乡土”气息。中国的农村是一个聚居地,每户人家之间都保持着一种纯粹的

2、邻里关系,村落是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邻里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像我们现在生活在大都市里,邻里之间的关系疏离淡漠,就像费先生所说的关于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一样,孤立隔膜得状态。但是费先生所说的孤立隔绝是具有相对性的。乡土社会是具有地方性的,乡土社会的信用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在一个村落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从村落初建成的时候就开始建立的,所以,在这个小的社会群体之中,“熟悉”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都会有熟悉的人事物,但是每个人所熟悉的却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由“熟悉”所引起的亲密感。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差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旧社会,上学对于农村的人们来说,

3、本就是奢望。对于所谓的“乡下人”与“城里人”,在我看来,二者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文化的认知方面有差别而已,就像费先生所说的,所谓“愚”,在城里人眼里,农村人注定是在文化教育上有缺陷,把愚和病贫联接起来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但是,在农村人眼里,城里人不识稻麦,四体不勤,也是“愚”的。乡下人与城市人之间差别也就是在文化只是的认知上。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里的的不完全时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感觉活着某种感情通过文字是不能够表达出来的,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是不能够具体的表达出来的。所以,文字在利用上市讲究文法,讲究艺术的。乡土社会的本色就在于其自身具有的淳朴

4、与自然。人与人在认知上是有差别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早就了中国的国民性和国民的认知与西洋的差别。费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我认为就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再加上人本身就具有的利己心里,使得道德与私人利益之间形成一堆矛盾的对立。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要存有仁爱之心,“仁”是一种美德,是文化对人的约束。而在西洋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的明白的行为,在中国传统上是没有的,中国依靠道德的力量来约束人们。义务、公务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制度化的存在,而中国的道德底线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是有缺陷的,道德的标准是缺乏普遍性的。在这里,费先生说“中国的

5、道德和法律在,都的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对于这个观点,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深远的文化底蕴造成的,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思想,封建思想的力量是不可预知的,国人的这种“伸缩”,在我看来,其实就是没有社会安全感的表现。每个人都不会把自己的路子堵死,后路是一定要留的,而后台也一定是要有的。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既不冒进也不落后,体现在与人交往上,就是所谓的“伸缩”了。家庭,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这个是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是指它的结构,生育是指它的功能。这么说觉得有点抽象,在这里,家庭是承载着养育下一代的责任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组织单位。家族在结构上包括

6、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是从家庭的基础上推出来的。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业可以小的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在一个大家里。费先生论证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广泛,但是不论大小上的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书中,费先生还提到,男女有别和礼制秩序,所谓男女有别,顾名思义,就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构造的不同,情感表现不同等诸多方面。费先生认为,稳定男女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就是接受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

7、应。感情是维系家庭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最亲密的一种途径。乡土社会是靠最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即男女有别。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而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书中提到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是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在这里,在浮士德的立场上看,生命力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就因之愈深。这有点像我们所说

8、的挫折教育,我一直都很赞同这种教育的方法,但是它也有缺点,对人自身也有一定的不好的影响。费先生说,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而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的。“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不是有形的,也可以是一种无形的制约,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在无形中,用道德的力量制约男女之间的交往。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叫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中国先如今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普通常有

9、以“人治”和“法制”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制的社会,而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里的法制,并不是指法律自身治理社会,而是人操控法律,实际上是“人依法而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是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即使没有法治,乡土社会还是会按照原来的社会秩序继续生活,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造成的,孔子的“礼”,是无形的“法”,制约人们的行为。礼是社会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之所以比现代社会更甚,是因为乡土社会里传统的

10、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对于乡土社会的制约力远远小于在城市当中,所以,礼治在乡土社会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相对较大的,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的,这里的礼治也就是所谓的“人治”,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的特色。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落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构成单位,而乡土文化就是诞生在村落之中的,中国要发展,还是要建设农村,才能从本质上发展,乡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形式,在未来,我国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村落之间的“硬件设施”。费先生的乡土中国,让人看完之后,对中国社会的结构及风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引人深思。读乡土中国小记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09级广告班 姓名:秦嘉钰 学号:12009241925 2011年4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