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292191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中考语文第12讲议论文阅读复习检测|湖北中考真题|一、(爽阳)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3分)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吴黎宏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 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 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而: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 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 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i吾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 T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 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而对的事情很多, 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 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暧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 愁、愤怒、牢骡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 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 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 的愉

3、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 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 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 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 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 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

4、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 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 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 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 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以坚韧的意志而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而对人生。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 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摘自人民日报年5月16日第5版L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

5、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 是一种心灵修复)2.根据第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 首句一致)(3分)示例: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3分)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 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 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改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4 .文中第段画线句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比喻论证;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

6、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 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 愉悦平和”的观点。5 .下而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 (2分)A.第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8 .第段“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 加点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C.在第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一一“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206,鄂州)阅读下而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假如人生没有磨难贺铭华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

7、:农民们对刚出上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 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 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 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 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 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 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

8、如当初就如此,人 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 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如如同一把 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竹、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 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 说“从来纨绮少伟男” o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 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 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

9、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 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 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 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 便促使大脑日益聪容精进。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 地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

10、 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 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o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 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 品出现了!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 想想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 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 后”

11、“吹尽黄沙始见金 .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 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选自时文选粹第九辑)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亦可)2 .请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结构,用“II ”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 分。(2分)IIII3 .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引出论点:是对论点的一个有力证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4 .文章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比喻论证:把“富贵温柔”.比作“一把无形利剑”,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富

12、贵温柔对人的危 害,从反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5 .第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 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2分)示例一:举世闻名的贝多芬35岁时双耳完全失聪,但他能战胜人生中的磨难,最终完成了 命运英雄月光曲等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中 留下了旷世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中考真题三、(张家界)阅读下而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 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

13、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 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 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 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看当下转型升 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 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阡食,在漫 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 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

14、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 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 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国呦呦怎么能提取到 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 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 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 的顶峰。“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 败

15、,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 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挨弃“成王 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 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 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 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当然,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 人说,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 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轧 创新体制 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 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碍,创新的 活力就会不断迸发。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 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一定能实现爬坡过 坎、弯道超车.(人民日报年03月18日04版,有删改)L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怎“涵养创新的精气神”,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