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90319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毕业论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电动车车身的施工与制造课题名称: 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班级:2008级1班 姓名: 学号:08043110 指导: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摘 要车身设计不仅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同时应充分考虑如整车的结构强度、行车阻力、以及制造工艺等多种要求。优良的结构设计可有效减小整车重量,进而达到改善整车性能、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本次设计电动车车身主要是以卡丁车的原型为基础,多次参考了F1方程式的科学设计理念,并有效地结合了卡丁车的车身造型,制造中我们主要考虑到了自身动力系统(电机转速、电瓶续航能力)的限制,整车的通过性能,前后车轴的比重分布,车身

2、造型尽量保持美观简洁,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方面.关键词: 车身 结构 设计Abstract Body design not only to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aking into full account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such as vehicle, driving resistance, 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other requirements. Good desig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vehicle weight, and thus

3、to improve vehicle performance, reduce manufacturing cost. The design of the main body electric car prototype is based on karting, Formula F1 repeat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scientific design, and effectively combines the go-kart, body shape, we mainly consider manufacturing own power system ( moto

4、r speed, battery endurance) limit, the vehicle through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axle weight distribution, keep Elegant styling, passenger comfort and other aspects of riding. Key words: Body Structure 目 录 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1.小组成员及其工作的分配41.1小组成员41.2工作分配42.车身结构设计52.1整体结构设计52.1.1静载荷定义52.1.2动载荷定义52.2局部

5、结构设计53.设计流程53.1收集查找车身资料63.2车身方案的确定63.3 车身材料的确定63.3.1车架材料63.3.2车身包围材料73.3.3车身附件材料73.4车身焊接成型73.4.1材料切割73.4.2车架焊接73.4.3车身包围焊接73.4.4车身牢固性检查74.设计理念84.1车身轻量化84.2工艺科学化8结 语9致 谢 10参考文献111.小组成员及其工作的分配1.1小组成员组长:袁宗李组员:袁宗李 黄禹钦 徐旭 舒斌 王亚梅 肖娅 易椰 牛丽玲 蒋成龙 邓东林 向江涛1.2工作分配财务: 易椰采购: 肖娅记录员: 王亚梅车身装饰: 牛丽玲 车身设计:徐旭 转向设计: 袁宗李动

6、力设计:黄禹钦 电路设计:舒斌 2.车身结构设计2.1整体结构设计车身结构设计应结构轻量化,力求做到强度分配在车身整体上的合理性。为此,必须首先确定车身的主要载荷形式,其次了解载荷传递方式,进而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主要有静载荷和动载荷。2.1.1 静载荷的定义车辆所受外力不随时间而变化,而自身各点的状态也不随时间而改变,就是车辆构件各质点没有加速度。2.1.2 动载荷的定义作用在车身系统上,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随时间变化的载荷;当车辆轴承套圈或垫圈相对旋转时或当滚动体在滚动方向运动时,作用在轴承上的载荷。2.2 局部梁结构设计车身梁结构设计除了考虑强度上的要求外,还应满

7、足功能上的要求.车辆侧碰撞发生时,碰撞能量的大部分必须由B柱承担,但通常该梁抵抗横向力的能力十分有限。为了在结构上保证侧碰撞时汽车的安全性,除了尽可能增大其截面积和采用腹板结构加强它与门槛的联接强度外,还应将车身侧围结构作整体考虑,即借助车门、车锁、门槛梁以及A、C柱的相互联系,有效地将能量吸收区域扩展到车顶和地板。3.设计流程3.1收集查找资料车身定型之前, 我首先大致了解了车身设计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网络途径,查看了许多大学生F1赛车设计比赛的相关内容.同时,收集对比了诸多的卡丁车的设计图片,接着查看了一些专业的F1方程式的设计资料,结合本次我们设计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了一些专业的设

8、计理念. 图1-1 图1-23.2 车身方案的确定结合设计工期及费用控制等因素的考虑,商量修改之后确定了如下的设计方案: 图1-33.3车身材料的确定依据已经确定的车身方案,需要首先选取合适的制造材料:3.3.1 车架材料: 选型号为40的割铁.因它能尽可能地给车身减重,有足够的刚度,作为车架的材料,有着不错的承重能力.同时,它在后期更有利于焊接成型,而常见的钢管由于其中含有铝的成分,故不容易焊接.3.3.2 车身包围材料: 选型号为30的割铁.作为车身的包围等结构,它主要是对驾乘人员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令车辆更加美观,30型号的割铁也有效控制了总车重.3.3.3 车身附件材料: (1) 前后车

9、轴选取外径为25mm的加厚型水管,整车承重都要靠前后车轴支撑,因后轴需装飞轮和刹车盘,需要对后轴中部进行车削.所以用加厚型水管,而常见的实心轴会增加车身自重,刚度不够,无法承重,所以不用.(2) 选外径10mm的建筑用钢筋对车架中部进行固定,保证车身稳固性.(3) 乘坐区,电瓶及电机放置区均用型号为30的割铁,也有承重效果.3.4车身焊接成型3.4.1材料切割把总长6m,型号分别为30,40的两段割铁按照前期确定好的尺寸画上记号,然后采用专用的切割机切割完毕.3.4.2车架焊接将切割好的40的割铁按方案设计图摆出车架的形状,在确保形状完整符合方案后进行车架的焊接.3.4.3车身包围焊接将切割好

10、的30的割铁按方案设计图在车架上摆出车身包围的形状,并保证形状完整符合方案后进行车身包围的焊接.3.4.4车身牢固性检查焊接完后反复试验整个车身的稳固性,并视情况再次对车身松动处从新焊接牢固. 图1-4 图1-54. 设计理念4.1 车身轻量化本次设计规定车重不得超过75kg,所以我们的车重甚至于整车设计上都要尽可能实现轻量化.例如车架用40割铁,不仅控制了车重,也保证了车身的承重,有利于切割焊接;车身包围等承重要求低的部位用30的割铁;车轴用外径25mm的加厚型水管,它自重小,承重能力强,更有利于车削加工.4.2 工艺科学化本次设计的电动车车身主要是以卡丁车的原型为基础,参考了F1方程式的设

11、计理念,结合了卡丁车的车身造型,保证了车身总长1.5m,总宽1m规定尺寸范围内,考虑到动力系统的限制,行驶的通过性,前后车轴的比重分布,整体造型的美观,行驶中空气阻力等因素. 图1-6(实车)结语为期一个月的毕业设计已经结束了,本次与多位同学一起合作,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顺利地设计出了四轮电动车.首先,本次设计期间我领悟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互相学习是每个人必备的要素.因为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组员之间进行意见互换后,多次探讨修改便有有利于设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其次,在电动车的设计制作中遇到许多自己不懂的知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的效率.大学三年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

12、识在实际运用中不熟练,自身也缺乏一些技能.总言之,这次设计中学到了许多,但也发现了一些自己不懂的要领,今后我会多加学习掌握好自己的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 致 谢大学生涯的毕业设计转眼就结束了,同时也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宣告结束.这次毕业设计能够最终顺利完成,包含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更大程度上因为有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我们遇到难题时能耐心细致地为我们指点迷津,为我们扫除了设计中的种种障碍,因为有了老师的辛勤的付出,才有了我们顺利完成设计的可能.值此之际,我真诚地向老师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感谢你们对我的指导支持,感谢老师在大学生活中给与我的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成长! 参考文献(1) 周韧

13、张俭峰 车身视觉展示设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1日(2) 宋晓琳 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3) 王惠军 汽车造型设计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年(4) 王世震 汽车构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年7月(5) 黄金陵 汽车车身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9月1日其它参考文献1.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陆茵.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冷冲模设计资料与指导.杨关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3.机械制图.刘家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杨占尧.冲压模具图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侯维芝、杨金风.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装.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6.张鼎承.冷冲模的设计与制造.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7.王芳.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8.孙凤勤.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9.黄健求.模具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10.李德群.现代模具设计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陈万林.实用模具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模具实用技术从书编委会.冲模设计与应用实例.198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