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89238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人教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微寒的样子。向来:方才。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

2、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_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_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情,但他从“_”想象出“_”,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发,心情由_转为_。2对“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正确理解是( )A.

3、也许是园主可怜他爱惜的青苔,怕我的木屐把它踩坏。B.也许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3读后两句诗,你想象到的情景是:_。4这首诗的后两句说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下面也能反映此哲理的诗句是(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陶者宋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注释:陶者:烧制陶器的人。这里指烧瓦工人。陶:同“掏”,指挖土烧瓦。无片瓦:没有一片瓦。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大厦:高大的房屋。1判断下列关于古诗的说法

4、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陶者很有奉献精神,挖尽自己门前土,为别人建房,而自己房上却无片瓦。(_)“尽”是“完”的意思,说明陶者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制成砖瓦,不知流了多汗,吃了多少苦,但是自己的房子却无片瓦,其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_)“鳞鳞”二字既写出了大厦之多,也写出了剥削者比比皆是。(_)2这首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选择一处进行简要分析。_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陆游是我国杰出的_诗人,他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2示儿是陆游的_之作。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告诉儿子,即便是他死了,也不要忘记把国家统一

5、的消息告诉他,表达了作者的_之情。3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北定”指的是_。4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乃翁”指的是_。5. 补全古诗。完成练习。回乡偶书_,乡音无改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补全诗句。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时偶然写的。3古诗从自身和_两个视角,抒发了诗人心中无尽的_与淡淡的伤感。4诗句“_”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诗句“_”表达了诗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难忘故乡的思想感情。6.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篁:竹子,竹林。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可用诗中的一个字“_”来概括,诗人选择竹林而坐,也足见其品格之_。7.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下:指出兵。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_(2)请简要分析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_(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的情感。8. 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水面初平:湖水才同

7、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乱花:纷繁的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行不足: 百游不厌。足,满足。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1)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的诗句是。(2)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是、。(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多选)A.比喻 B

8、.拟人 C.对偶 D.夸张 E.反问(5)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_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解释下列词语。无声:_ 野径:_花重:_ 独明:_2题目中的_字是全诗的字眼。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_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D

9、.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10. 课外阅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诗中“总相宜”的“宜”意思是_。2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D.诗人在诗中借景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11. 按要求回答问题。早发白帝城_,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_。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_。_,疑是银河

10、落九天。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_朝诗人_。3这两首古诗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_4任选一首诗,说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_12.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是由_代词人_所写的一首词。“_” 是词牌名,_是词题。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 它的意思与“_”相同。3这首词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从“_” “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13. 古诗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_,_。_,_。1默写古诗。2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_。如果将这首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画,你给这幅画起的名字是_。3本诗把乌云比作_,用_形容雨点,写出了暴雨来临时的景色。4诗人通过写云翻、_、_、_这些自然最象,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4. 诗词阅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之情。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词的上片,一个“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之情。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_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