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28918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四川、重庆省省直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 年10 月31 日四川省省直遴选笔试真题第一题给出一段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作为机关公务员如何处理民情、民意、民利?(200字内)第二题给出一段材料。问:材料从哪些方面反映社会民主的进步?民主进步的意义是什么?( 400字内)第三题给出一段材料,内容是税成康的先进事迹。要求:请以“为基层公务员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10001200字之间)2011 年4 月23 日重庆公务员遴选笔试真题(回忆版)一、单项选择题30 题(15 分)(略,基本上都是关于公文方面的,有一道按句子逻辑排序的)二、案例分析题(40 分)1、大意是说一个县要新建自来水厂,先是资金

2、不够,后来选址又有争议:一个地方是城郊,需要建水塔,造价高,水压不足,还要二次供水;另一个是在一个山上,水压足。主要领导选的第二种方案,觉得造价低,但是等到基本修好,试水的时候才发现,水压太大,超过水管承受力,导致水管破裂,怎么修都不行了,为此该县政府损失了不少钱。问:该县政策失误的主要原因。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在近年来的领导工作中经常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上述问题和领导决策有关,结合上述材料,依据领导决策的相关理论,联系当前的领导决策机制、领导干部的管理体制和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我认为造成上述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在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下,领导任期较短,调动频繁,对

3、干部的政绩的考核尚无科学的方法和标准。一些干部急于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错误政绩观,导致一些干部草率决策、脱离实际决策。二是不对决策方案进行科学论证。有的领导干部不按照科学的方法、原则、程序决策,决策前没有准备3个以上方案进行比较择优,对唯一的决策方案没有充分征求专家意见,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试点就强行实施。三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有些领导干部不调查、不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先拍脑门决策,再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等等这些导致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四是决策过程缺乏民主,主要领导搞“一言堂”、“家长制”。有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决策时抛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违背重大问题集体研究的规

4、定,盲目自信,独断专行,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反对意见,导致决策先天不足。五是缺乏决策失误的惩罚机制。决策失误并造成巨大损失后,缺乏党纪、政纪层面的处理,对造成的损失,轻描淡写地说成是交了学费,以后再用公共财政来填补,或者留给后任领导来承担,使得一些领导没有决策失误的后顾之忧。六是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当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考核提拔干部还是上面说了算,群众的话语权十分有限。2、去年湖南省长沙市进行了一次多个省级部门正职领导大差额的竞争性公开选拔。第一轮是多名候选人进行演讲,省常委会(扩大)会议投票,选出10 名候选人;第二轮是10 名候选人进行演讲,无领导小组

5、讨论,辩论等方式,由60%专家和40%群众打分,选出候选人,这两轮都进行了电视和网络现场直播了;第三轮是候选人员进行演讲,并回答省领导的提问,最后进行投票,票数过半,候选人当选;票数不到,职位空缺。问:根据此案例,分析人才选拔的趋势。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择优,一是在选才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领导者在选才用人上要“知人”和“善任”,知人是第一位的。二是在用人上开创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新风。不论什么人,只要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真才实学,都应量才而用,发挥他们的特长。三是在机制上,引入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四是在办法上制定一套可行的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案。五是在管理上,建立一套严格的

6、奖惩任免制度,搞活干部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标志之一。”三、写作题(55 分)提供多个资料,主要是关于网络监督。问:针对领导干部如何正确面对舆论监督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舆论监督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不良心态,导致一些工作因处理不当,而酿成舆论事件,给工作带来被动,给形象带来损害。比如说部分领导干部由于整天疲于日常事务,不看报、不上网,对媒体监督不够熟悉、不够重视,对一些敏感信息和负面报道,有的干部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甚至有点麻木不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视为洪水猛兽,不敢与之打交道,更不愿与媒体主动接触,对媒体

7、采取回避的态度,遇到媒体采访报道特别是问题事件采访报道,不提供线索、不接待、不合作,三缄其口,推三阻四,希望媒体碰壁后铩羽而归。还有一些干部围堵媒体,对涉及单位和自身特别严重的问题报道,采用发“封口费”、向媒体主管部门协调等办法,封锁负面新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去年中共中央在下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增强接受舆论监督的自觉性,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推动和改进工作。对此,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在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把握正确导向同时,作为领导干部,要敢于而且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很有必要。 一是要进一步变被动为主动。要正确

8、对待舆论监督,摒弃防范媒体的惯性思维,做到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坦诚对待媒体。要改变过去拦、堵、塞的作法,变为“自己说、主动说、及时说、如实说”,以赢得媒体更多的信任与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特别是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上,领导干部要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把握舆论制高点,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解除群众思想顾虑,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二是要进一步变压力为动力。媒体负面报道给一些地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使是一些非常糟糕的负面情况,如果处置得当,完全可能将坏事变成好事。山西的“黑砖窑事

9、件”发生后,面对媒体的口诛笔伐,山西省政府领导站在一线,勇于向媒体承认政府的失察错误,及时果断地查处有关问题并及时向媒体通报,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开明、开放、敢于负责任的政府形象。 三是要进一步变对立为互动。领导干部可以充分发挥媒体反映民意的渠道作用,通过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在线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为群众解难释惑,听取群众对工作的建议,并采纳正确意见建议推动工作,使蓬勃的民意与最高决策层水乳交融,让媒体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还要积极参与网络等媒体建设,主动占领媒体阵地,积极成为媒体中的一份子,利用网络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等积极互动,获取信息,用先进

10、的思想、高尚的品格、良好的魅力为规范媒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10 年5 月22 日重庆遴选基层公务员真题。(回忆版)一、论述题为什么说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是政府的责任?(10 分)住房,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联合国人权公约规定,享受基本住房服务属基本人权。然而,在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如何发达,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同样不能依靠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得到解决。因此,对公民住房权利的保障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一)住房问题属于公共事务,因此政府承担管理者的职责。住房问题涉及民生人权,属于公共事务的范畴。

11、有些国家甚至在立法中做出明确规定,例如:1919年,英国颁布的住房和城镇规划法明确规定:住房问题属于公共事务,政府应对公共住房建房提供支持。在荷兰,1901年颁布的住房法明确规定:政府应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补贴和制定建筑规范,政府在住房市场中扮演决定性角色。其宪法中更是强调,“提供充足住房”是政府的责任。而其在1974的颁布租房与补贴白皮书中强调“住房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低收入阶层提供合适的住房”;1937年,美国出台住房法案,明确政府负责低收入家庭的公共住房建设,居住者只需支付较低房租。此后相继出台住房和城市发展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住房的公共特性得到保证。可以看出,在住房问题上,政府承担着管理职

12、责。而这是因为:首先,维护居民基本权利是一项广泛的社会功能,理应由社会的集中代表政府来担当,而不可能由市场来完成;其次,住房本身耗资较大,中低收入家庭购买能力较低,同时,受土地资源供应限制以及市场机制的影响,在商品房价格过高的状况下,使得许多城市中低收人家庭难以依赖市场机制来解决自身的居住问题。这种现实状况必然要求政府以特有的权威和能力来实施住房保障,担负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居住权利的职责,从而有效地缓解目前尖锐的住房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二)政府既是保障性公共住房的供给主体,又对市场化住房供给主体实施监管。住房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具有商品属性和保障属性。从各国情况来看,受市场规则约束,在房

13、地产市场进行自由交易的商品房体现的是住房的商品属性,而政府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的低价房和廉租房等体现的住房的保障属性。这两种住房的总是并存的。以香港地区为例,在其694万总人口中,仅有50.4%的居民居住在私人住房中,另外剩下的近50%的市民居住在政府保障型住宅中,是典型的“没钱找政府,有钱进市场。”1. 政府是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者保障性住房本身所针对的就是社会中买不起商品房的中低收入群体,政府对这一部分住房的建设和服务中,应当尽量独立承担。如果过多地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很有可能会导致现实中政策失灵,从而间接的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但是,政府能力和资金是有限的,要求其完全独立解决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并

14、不现实。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经验做法。例如从资金来源上,可以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列入公共财政预算;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住房保障的比例;建立专项住房保障基金或者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另外,政府还可以拓宽保障性住房的房源。政府除了新建,还可以通过收购、改建以及接受社会捐赠等方式获取房源,从而保障保障性住房的供给。2. 政府是商品房市场建设的监督者对于商品住房市场的开发和建设,政府应当一方面减少干预,让其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履行监督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的商品属性的住房应当其和其他商品一样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在此过程中受到市场规则的约束。

15、政府如果横加干预,将会破坏市场运作规律,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市场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它固有的缺点很有可能不时发作,此时,政府采取相应政策加以调整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总体而言,商品房市场的问题,政府的职责应当是消极“监督”大于积极“管理”。(三)政府应当理清思路,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住房保障问题。住房保障向来是社会焦点。但是关注并不代表能够正确理解其含义。在我国,民众,甚至包括政府,时常会将“人人买得起房”和“人人有房住”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具体表现为民众疯狂追买高价商品房,而政府则不断出台政策试图压低房价。当然不能否认,适当给过热的商品房市场降温确实也是在为民众谋福利,但是将“住房保障”这个问题狭隘地

16、理解为“人人能够买得起房”并不正确。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住房保障的真实含义是让每个人“居者有其屋”。商品房实际上已经完全推向市场,其交易理应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如果价格在合理范围之内,且运作不违反法律法规,那么政府就不应该出面干预。违反市场规律,强制压价的政策大多都是收效甚微且容易引起恶性反弹。而对于那些无法购买商品房而抱怨政府没有兑现保障住房诺言的群体,政府应当引导其正确理解住房保障问题,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使得对于商品房的供求关系达到一种理性的平衡,有助于商品房市场的健康发展。二、案例分析题所给材料是关于6 个农夫在一块公共草地养牛的故事,阐释囚徒困境原理。问:作为公务员,需要处理好哪些利益关系?(20 分)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