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2885917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17、古诗三首 第 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第 1 课时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一、 情境导入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望天门山二、目标展示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水平;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自学探究读通诗句,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2、检查交流。(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协助正音。(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假设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3)、自读自悟诗意。请学生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四、点拨释疑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协助学生描绘。) 2“想

3、象画面法”。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理解上得到提升。五、练题处理1讲解了字词之后让学生完成练习册对应的练习册上面的题。2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3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4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六、拓展提升一、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2、默写望天门山。二、根据诗意填空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写,古诗描写了()一带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之情。六、布置作业把望天门山背熟练。七、板

4、书小结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课题:17、古诗三首 第 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第2课时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一、 情境导入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二、目标展示课文中的生字。会写“潋、滟”4个字。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三、自学探究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

5、in yn空蒙kng mng淡妆浓抹dn zhung nng m相宜xing y3、读通课文:假设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四、点拨释疑熟读成诵,体验情境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4、学生自由背诵。五、练题处理1、做练习册,长江作业本上相关习题,巩固练习。六、拓展提升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3、给诗配一幅画

6、。 4、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七、板书小结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山水晴方好(比西子)总相宜(美) 雨亦奇课题:17、古诗三首 第 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第3课时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二、 情境导入一、引入课题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教授“庭”,提醒后鼻音,齐读,组词记忆。介绍诗人。二、目标展示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

7、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三、自学探究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四、点拨释疑

8、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相机出示新生字,小老师带读。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课件出示朗读要求)(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课件出示前两行诗)2、品读后两行诗(课件出示后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五、练题处理做练习册,长江作业本上相关习题,巩固练习。六、拓展提升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比照,欣赏比喻的巧妙过渡:洞庭湖这个美丽的地方,不但

9、刘禹锡赞叹它,为它写诗,另一位诗人,雍陶也也曾在为它题诗,诗名就叫题君山。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诗中这样写到-(1)课件出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师引读: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师引读: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4、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课件出示)6、 背诵古诗。七、板书小结望洞庭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银盘把湖

10、面比作银盘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课题: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第 周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第 1 课时教学流程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二、 情境导入1、出示祖国疆域图、简介西沙群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幅什么图?对,这是中国地图。(师指地图的最南端)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它由很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这里风光美丽、物产丰富,被称为宝岛,小朋友们一定非常想进一步理解它。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去游览富饶的西沙群岛。(板书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2、解题: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富饶”的意思。 读课题后你知道了什么?(课题既指出了描写对象是“西沙群岛”,又点明了

11、课文的中心是写西沙群岛的“富饶”。)二、目标展示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自学探究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 指名学生读圈出来的字。3. 同桌互相指读生字。(一人指另一人读)4. 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并实行扩词游戏。5. 请你们再从课文中把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找出来,再读上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6. 指名学生读句子,全班读。7. 假设让你把带有这些生字的自然段读一读,你读好吗?假设你还有点生疏,请你在试着读一遍。四、点拨释疑1、自由读课文,读准确、流利

12、。 2、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词语)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 说说西沙群岛留给你的总体印象,在文中画出来相对应的句子。 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五、练题处理1.做长江练习册配套的基础部分。2、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写一句话。六、拓展提升一、拼一拼,写一写。 wi w xn zhun y y z bi ( ) ( ) ( ) ( ) p ji yn s fi lio bi k( ) ( ) ( ) ( ) 二、文中找宝。 ( )的海水 ( )的珊瑚 ( )的鹿角 ( )的眼睛 ( )的形状 ( )的鸟粪七、板书小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 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海底 珊瑚 各种各样 海参 到处都是大龙虾 样子威武鱼 数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