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884500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基金项目: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研究课题国内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解决好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推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一、中国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中国是一种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特别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种时期内国内的贫困原则还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贫困原则。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原则,是1986年由国家记录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本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原则为2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

2、年调节。到1990年这一原则相称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中国的贫困原则是一种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原则。虽然这一原则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原则有很大差别,但是拟定扶贫原则已从基本解决温饱向接近国际原则方向转变。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究竟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中国既有绝对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区、降水量小的地区和其她承载力有限的地区。除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西部地区外,中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县和山区乡镇。大量观测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困问题大部分发生在山区(ICIMOD1994,MFO

3、1995,Han1998,Wang1998),并且中国的扶贫项目长期以来始终以山区为重点。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本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性:(1)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涉及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贫困地区多处在条件差的区域,重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大多数地区除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称多地区都被觉得是处在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2)资源贫乏,基本设施单薄。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电力供应局限性,交通不便。贫困

4、地区多数处在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国内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3)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陕的区域。文化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水平低。(4)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本投入严重局限性。中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局限性。由于长期处在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长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本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在国内的贫困地区中,使农业生产可以达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已是一种困难的挑战。农民在农村没有就业机会或没有充足就业机会。又是由如下几种因素综合

5、导致的:(1)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提供速度;(2)农业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农业内部发明就业岗位的能力十分有限;(3)土地和资源有限,所能承载的劳动力十分有限;(4)农村人口分散导致第三产业不也许很发达,农村基本设施较差导致第二产业发展受限,这两个方面使得农村非农就业岗位也很有限。这四个因素表白:相称一部分农民在农村内部获得就业机会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也许的,如果强行挤在农村则必然是以隐蔽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存在,因此,中国贫困地区农民的出路只能向非农产业和都市转移。二、中国贫困地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导致农民贫困或收入水平低的两大因素隐蔽失业和劳动生产率低都可以

6、归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进行劳务输出,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在条件更好的农村就业以及在本地或外地从事非农生产,更是重要的脱贫方式。只要农村劳动力向都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畅通,则农民贫困的问题就可以缓和,由于转移出去的农民可以获得比农村更高的收入,留下来的农民囚拥有了比此前更多的人均资源也提高了收入。反之,如果转移的渠道不畅通,则农民贫困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1.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农民贫困、农业滞后、农村落后的“三农”问题是各国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初期普遍遇到的问题,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三农”问题的症结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以致农村劳动力人

7、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劳动等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由于农村人地矛盾越来越大,农产品需求空间相对有限,因而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进而“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要从缓和人地矛盾以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人手。而缓和农村人地矛盾的出路从理论上看无非有三:一是增长土地;二是减少人口增长率;三是将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出去。第一种出路对那些土地已开发殆尽甚至已过度开发的国家来说是没故意义的,特别是贫困地区土地资源缺少;第二个出路对国内实行了严肃的筹划生育政策、人口过快的增长率已基本控制来说也意义有限;惟有第三个出路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

8、路。吴敬琏()指出,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各国发展初期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各国之间的区别只在于有的国家这种剩余劳动力向都市工商等非农产业的转移进行得比较快和比较好,有的国家进行得比较慢和比较差,因而前者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和都市化,后者则长期为“三农”问题所困扰。因此,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各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都市化的中心环节。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动二元经济构造转型,实现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核心内容国内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明显特性就是经济构造是二元的,即一方面存在都市的现代工业,另一方面农村还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尚未实现工业化和都市化。

9、发展中国家要挣脱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状态,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就要通过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都市化,走出二元经济构造状态,形成现代经济构造,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从较低效率的产业或区域向较高效率的产业或区域转移,特别是劳动力从老式农业向城乡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核心内容,是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所共有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3.劳动力转移是实现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钱纳里等人(1986)的经验研究发现,劳动和资本从农业向其她生产要素较高的部门转移,对经济增长率的奉献为20。蔡日方和王德文等()的研究表白,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

10、济增长的奉献为20.23。世界银行(1997)估计,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可以解释中国16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1978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4个百分点中,劳动力转移奉献了1.5个百分点。另据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的研究,乡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舒尔茨(Sehultz,T.W,1961)分析人力资本时将劳动力转移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为贫困人口挣脱贫困开辟了门路,并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人、解决农村贫困的重要途径虽然农业对贫困人口来说仍是首要的收

11、入来源,但目前非农就业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表白,工资收入对贫困家庭来说非常核心,由于它不仅是农民钞票收入越来越重要的来源,并且是弥补农民临时歉收的一种手段。在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在20到25之间波动,仅仅在1990年由于农民工资收入的基数过低略显增长。在90年代的里农民工资按比例递增,与其她收入的增长保持了相似的比率。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人中,劳务收入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37。根据1996年中国记录收入分组的数据来看,工资收人所占比重与总收入的关系比较复杂。收入最低组也就是说最贫困的农户对工资收入的依赖限度较高。那些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

12、0元的贫困农户,其工资收入的比重高达40,大大超过了全国23的平均水平。尽管上述数据不能提供随着时间的推移工资收入对贫困农户收人的重要性的变化,但却清晰地表白到90年代中期,工资收入已构成贫困农户总收入的重要部分。三、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劳务输出是协助这些贫困地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的一种途径。但是,在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方面,政府职能是有缺陷的,由此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面临双重困境与压力: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和阻碍,流动中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贫困自身产生的不利因素,给她们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带来更大的阻力。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存在如下几种问题。1.农村劳动

13、力素质低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加上没有专业技术,她们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老式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本不稳。同步,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规定,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极大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都市有效转移。这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2.制度因素,涉及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着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国内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放宽农民进城的条件,但并未从主线上变化。大中都市的户口准入门槛仍然很高。二是农民与市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

14、房、补贴、劳保、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无法跟都市人进行公平竞争,同步给她们在吃、住、就业、加薪、孩子上学等方面也导致许多困难。这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就业的成本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不能长期稳定地就业,致使相称部分的劳动者在城乡若干年后又回流到农村。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是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在联产承包的实行中,土地基本是按人头平均分派的,这些流人到都市的农村人口仍然要在农村占有耕地、住房,而农民土地不退出,农村土地的细碎分割问题不能解决,土地约束越来越严重,也就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没有从主线上解决。3.农民贫穷更大限度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15、许多研究者觉得外出劳务重要来自于内陆省份的相对贫困的村庄和比较贫困的农户;但某些研究表白,外出劳务重要来自于中档收入的农村和农户。绝大部分的研究者觉得最贫困的农户外出打工存在着重重障碍。这是由于贫困农户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外出寻找工作的本钱和必要的交通费用,同步由于贫困农户受教育的限度低,有的甚至不识字,因此很难获得有关的信息和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外出劳务大多来自低收入地区而不是来自这些地区最贫困的农户的因素。贫困农户难以获得农业和非农业的发展所创出的新的工作机会,这是由于她们被迫要花大量时间来完毕那些平常必需的但收入又低的工作。如居住在丘陵山区的贫困农户由于地块分散、路途遥远、山高坡陡、耕种费时

16、而单位面积产量低,使得她们为了生产足够的生活必需的粮食而耗去了她们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时间。因此虽然有从事非农产业就业的机会,对贫困农户来说由于上述的种种限制而难以获得。4.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限度低。目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简介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却很少。农村劳动力流动无序状态带来的重要弊端是不能进行宏观控制。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步,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市场,对于劳动力市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但目前还缺少这一环节,即缺少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应的调节,缺少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组织与指引。5.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不到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一种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到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