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3288405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新人教 必修第四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素材 会员交流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解读南宋词人辛弃疾虽然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有志于为国效忠、恢复中原,并且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却壮志难骋,两度被罢职闲居,从43岁到63岁,即宋孝宗淳熙九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182-1202),其间除了一度出仕闽中外,有十八个春秋在江西家中度过。在闲居带湖、瓢泉期间,辛弃疾为摆脱政治上的失意而亲近自然,与万物为友,客观上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精神正相契合。他所创作的大量山水风物词、田园词,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界万物生机勃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具有很高的生态美学价值。同时,稼

2、轩在词中所咏叹的自然物象,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其自身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 一、“物我欣然一处”的生态观 中国古代儒家“仁民爱物”、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以及上古时期的圣王之制,都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生态智慧。北宋理学家张载进一步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将天地视为人类的父母,把民众当作自己的同胞,把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体现出一种爱民、爱物的仁者情怀。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对自然山水、花草鱼鸟有着天然的向往和爱好。宋人郭思所编林泉高致山水训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笑傲,所常

3、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从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人文传统、价值取向等方面说明了文人们对于山水的普遍爱好。 辛弃疾怀着壮志未酬的沉痛退居田园,依托家乡的自然美景营建带湖、瓢泉新居,为自己建构了一方宅第与田园相间,有青山作伴、绿水为邻的自然生态园。稼轩在“却将万字平戎册,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的愤懑和无奈之中,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力图从中获得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超越。他自述闲居时期的生活道:“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念奴娇)诗人已经完全把自己的心志融入到山水林泉之中,并积极进行所居之地生态环境的建设。

4、山水吟咏自古就是文人雅好,而稼轩“一生不负溪山债”(鹧鸪天不寐),在闲居生活中尽情亲近自然、抒写自然,可谓“万壑千岩归健笔”(念奴娇)。稼轩闲居词写到的动植物、自然风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充分体现出南宋时期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乡间生态环境的优美和诗人辛弃疾对于居所周围自然生态的强烈关注。 在长期的闲居生活中,稼轩与湖光山色、山花山鸟、松菊鸥鹭为友,读渊明书,交游野老,聊解苦闷。“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水调歌头盟鸥)稼轩以青山花鸟的主人自居,爱之惜之。白居易有诗曰:“圣地本来无定主,大都山属爱山人。”(游云居寺赠穆三十六地主诗)山为世人所共享,然而惟有爱山者才能真正

5、将其纳入怀中。苏轼亦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与范子丰)只有身处闲暇、内心虚静的人才有可能真正领略到自然美景的妙处。稼轩自称:“挂冠神武,来作烟波主。”(蓦山溪)并仿照白居易诗作词日:“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定风波赋杜鹃花)甚至幽默地说:“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诙谐中透露出亲近自然的情趣。这一方面是稼轩对古代文人传统的闲居生活方式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他不自觉的生态意识、物我观念的体现。 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物与”情怀,每每以孩童般纯真的心灵观物感物,以人的感情来想象和揣度万物,把一切都当成与人平等的生命。自然界的花鸟虫鱼

6、、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是可以嬉戏、可以晤谈、甚至是可以与他分享欢乐与忧愁的对象。唐末曾经隐居匡庐的僧人隐峦作蜀中送人游庐山道:“君上匡山我旧居,松萝抛掷十年余。君行试到山前问,山鸟只今相忆无?”把山鸟当成自己久违的旧友。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也是把山上的各种飞鸟和野花当作自己的朋友。辛弃疾更是经常与他周围的自然山川、花鸟草木称朋道友。闲居带湖时,稼轩前往博山寺,作有一首鹧鸪天词: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叫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上阕写词人不务功名,内心向往大自然,并用老庄的无

7、为思想开解自己;下阕表现了词人独立不阿的人格以及仕途遇挫之后归耕田园的人生际遇。“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可谓稼轩闲居期间自然生态观的直接表述。他把象征人的高尚品格的松、竹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把自由烂漫的山鸟山花比作人伦意义上亲密无间的弟兄。人世间有机心存在,社会人际关系复杂,然而自然界的生物却置身事外,毫无机心,静观一切世事变幻,宠辱不惊。在稼轩眼中,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自适自乐:“算只因鱼鸟,天然自乐。”(沁园春。弄溪赋)正因其能够“天然自乐”,才令多愁善感的文士们无限向往。 更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在词中明确提到了“物我欣然一处”这一颇具哲学意味的话语,体现出一种科学、

8、进步的生态观:“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鹊桥仙赠鹭鸶)采用拟人手法,与白鹭对话,要白鹭体察主人心意,勿食溪中之鱼,体现了对鱼儿的爱怜,亦有利于维护自然山水的清幽之美。“物我欣然一处”,是诗人退隐闲居生活中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境界,也是他获得精神愉悦的一个重要来源。 从稼轩的词作还可以看出一种物我交融、物我一体的生态观。稼轩罢居瓢泉时,作词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词人以我观物,以物观我,将青山的情貌与自己作类比,达到了“物我交融”的高度和谐的境界,谐趣横生。当稼轩回首往事、借酒消忧时,更是达到了“不

9、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的化境:“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念奴娇赋雨岩,效朱希真体)这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诗歌中的形象表露,是一种“诗化”生态观念的体现。二、辛弃疾闲居词的生态美“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是在同一个浑然和谐的整体系统之中的,自然不在人之外,人也不是自然的主宰,真正的美就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最大的美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那种化出化入、生生不息、浑然不觉、圆通如一的和谐。这不但是一种超越了功利的和谐,甚至也是超越了概念与逻辑、超越了人类语言的和谐。”生态美的构建就是人与自然在心物契合中相互遭遇和交流,在各自生命自

10、由展开的过程中彼此交融、和谐共生,人以忘我的状态投人自然界的怀抱,自然界亦以其鲜活的生机融入人的襟怀。“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千奇百怪,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互相依赖、互相斗争、共存共荣,令人称叹。生态之美,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及其周围环境因素共同弹奏的乐章。 在稼轩笔下,无论草木鸟兽还是山川风物,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与人亲密无间地相依相处,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态美景观。“稼轩是极有性情人。”自然界的事物本不具备人的性情,稼轩却以一颗稚子之

11、心来看待自然万物,与它们对话、交友,把自己的全部性情倾注、移加到它们身上,将其人格化、诗意化,创造了一个主客体相融合、饶有生机和活力的艺术世界。 稼轩闲居词中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集中体现为词人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自然风物、山水鱼鸟为友,在想象中与它们嬉笑、晤谈。开南溪初成,稼轩赋日:“婆娑欲舞,怪群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洞仙歌)把群山拟人化,想象其欢喜之状。“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玉楼春-戏赋云山)诗人不以寻常眼光看待眼前的自然景象,把乌云遮住青山说成是浮云半夜悄悄将山推走,以“汝”呼云,亲切倍现。“曾与东山约,为僚鱼从容分得,清泉一勺。”(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园)稼

12、轩与东山友好相约,为出游从容的儋鱼分得一勺清洌的泉水,体现了对鱼儿的爱护。不仅青山有情,明月亦有意,夜夜殷勤前来陪伴词人度过闲居的岁月:“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人清溪,听读离骚去。”(生查子独游西岩)青山巍峨雄伟,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寄托。苏轼越中张中舍寿乐堂诗日:“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然而青山又非无情,考虑到岁暮寒冷,便邀请词人到溪边作伴;到了夜间,山头明月映人清溪,似乎是陪侍在稼轩身旁听读。夜读离骚是稼轩思想苦闷的象征,而想象明月听读就赋予了自然物以人的清高品格。自然界动植物更是与稼轩和乐相处:“朝来山鸟啼,劝上山

13、高处。”(生查子独游西岩)“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西江月遣兴)化用典故,把自己的醉态与松树的友好行为刻画得惟妙惟肖,谐趣盎然。 作于绍熙五年(1194)秋冬之间的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着个茅亭。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是年秋,稼轩被弹劾罢职,虽然朝廷给他一个虚衔,实际上等于赋闲放归,于是稼轩又回到信州,在江西

14、铅山县的期思营建新居。这里水光山色,树木掩映,美景怡人。稼轩以杜甫、陶渊明自比,诉说回归田园的喜悦心情,青山似乎也因稼轩的到来而变得气象不凡。诗人以“酒圣诗豪”自居,说自己虽然已没有什么权势,却至少可以驾驭这些好山好水,饱享美景终日,可以频频召来花鸟为自己歌舞,催云水对自己暮送朝迎。诗人正得意间,却遭到了山灵的嘲笑:“白发始归耕田园!”稼轩与自然界亲近的童心令人羡慕。可见,稼轩在这首词中展现了一个生机无限、景色优美、物我欣然相处的自然生态乐园。 稼轩笔下的乡间平畴田野则呈现出一派带有人间烟火气息的生态美景象。如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

15、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田埂上的桑树冒出嫩芽,东邻家的幼蚕已经开始孵化,平冈上小草嫩绿鲜美,牛犊撤欢鸣叫,夕阳西下,薄暮清寒,归鸦飞来栖息。群山环绕,道路交错,青旗飘扬之处有卖酒的人家。城中的桃李耐不住风雨的摧残,而田野间溪头的荠菜花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灿烂绽放。自然景色怡人,庄田里桑叶长势良好,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乡村风物图!而乡村野老的出现则增添了词中的人情美,如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白云笼山,溪水绕屋,乡村野老热情相邀家中饮酒,极富田舍风味和农家生活情趣,格调清新自然。 稼轩闲居时期的大部分词作,都是色调比较明朗的。词作因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湖光山色的出现而显得生动盎然、绚丽多姿,以满江红-山居即事为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鹕鹈,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此词写山居生活之乐。轻鸥、鹞鹈、修竹、飞泉,自然景色优美而又灵动活泼;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