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288375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融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于物理课堂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人类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形成、发展,以后又逐步分裂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简而言之为“文”、“理”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的分裂,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意义上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特别是使科学文化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而迅速发展。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她们交叉互动,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精神财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

2、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显得更加迫切。这种融合包括文化内涵的交流渗透、思维方式的相互影响和认知途径的彼此鉴戒。物理学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物理学的研究需要坚实的实验基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度的抽象能力,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大成。因此,物理教学理应成为文理两种文化交融的有效载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秀的人文文化传统。 在物理课堂中引入中华文化元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文理两种文化的交流,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年来,我们尝试在热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里,仅以中国大学视频公

3、开课“热含妙理”1为例谈谈体会,以期抛砖引玉。“热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理论。“热含妙理——热物理趣谈”以使人文学科学生与社会广大受众粗知热物理基本理论,帮助学过该课程的学生提纲挈领地总结相关知识为宗旨。1. 在通识教育的热物理课堂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三点考虑其一,弘扬传统文化在物理学通识课程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了解我国相关技术史实,对比中西科学文化,有利于提高人文和科学素养,激励奋发创新精神。其二,化解抽象困惑通过传统文

4、化元素的引入,实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可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其三,促进文理交融融传统人文文化于物理课堂,可以淡化文理两种文化的壁垒。这样做,既能拉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距离,增加文科学生对物理学的亲切感;又可诱发理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人文素质修养。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 在视频公开课“热含妙理”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三个主要做法其一,引文以藉意在热物理课堂中恰当地引揽国宝名胜、名人名著,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阐明物理基本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哲学思

5、想。例如,“热含妙理”破题伊始,展示颐和园万寿山风景照片,引入国家重点文物“宝云阁”前牌坊上乾隆所提对联: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藉其意而用之,改“物”为“热”,推出四句七言诗开场:天行有常辩阳阴,格物致理识暖冰。温寒起落虽无尽,热含妙理总堪寻。引领学生和社会受众在赏析名胜绝句中渐入“热物理”佳境。在讲解温度这个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基本物理量之概念时,首先引用名人、名著对“热”和“冷”自然现象的精彩文字。如水浒传第16回&

6、ldquo;杨志押运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对酷暑炎热的生动描述2:“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毛泽东在词沁园春·雪中对冰雪严寒的浪漫写照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接着指出,文学作品中对“热’和“冷”的描绘虽然形象生动,但还不是严格的科学描述。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需要准确、定量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这就必须引入

7、“温度”这个物理量,并准确度量之。于是,讲授自然地过渡到温度和热平衡定律,即热力学第零定律。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而不断做功的机器)和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不断做功的机器)不可能实现,今天已是众所周知的命题。他们分别是热物理的两个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简练表述。然而,这种不可能性的发现,却经历了不短的历史阶段。两个定律的发现过程,饱含着历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苦乐辛酸,也得益于永动机发明屡遭失败的教训。两类永动机种种设计方案的失败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在一定意义上启发了物理学家“能量守恒和转化”、&ldqu

8、o;宏观过程单向性”的思想。在讲授热力学这两个基本定律时,必然谈及“永动机”。这里,笔者先以矗立在兰州黄河边的大型古老水车(展示照片)和天工开物等古代著作中描述的“筒车”为例,说明通过水流消耗动能做功推动水轮旋转,提高“筒”中水的势能,实现提水灌溉的道理;顺着这条思路,再以动画形式展示一种较常见的第一类永动机设计方案:通过水从高处落下时动能做功推动机械,同时将水提至原来高度,继而水回落再做功,如此周而复始,永动不竭;最后解释此类(第一类)永动机因其违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不可实现。关于第二类永动机,则以一个典型设计——“零发动机”为例加以说明。这一装置是约翰·嘎姆吉1881年为美国海军设计的,它利用海水的热量将液态氨汽化,推动机械运转,似可永动。此类装置终因没有低温热源,致使汽化氨不能重新液化而无法持续运转。它违背了一个热力学基本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正如开尔文所表述:不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类永动机不可实现。说到这里,我们引入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在其杂文今春的两种感想(1932年)中富有哲理的一段话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