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288275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977字)记得有一个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把孩子教的没问题那是真的有问题。之前一直不理解,没问题不是更好证明学生都会了啊,现在算是有点明白了。没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样的话可能孩子没有自己的思考,可能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不管哪种都不是现在自己想要的课堂。在自己的平时教学中或是课下我都一直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疑惑,但是他们好像不太理解问题是什么意思,要么“明知故问”要么“隔靴搔痒”。在我们进行的单元总结中我也给他们开辟了一块领地:问题银行。可以提自己的问题或者是疑惑,但是几单元下来这个版块要么被“方法”占领要么被“题目”霸占。

2、今天我们进行了期中整理与复习。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复习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翻书回忆学过的内容,然后汇报、补充。“对乘除要比加减高一个等级,看到乘除加减就只能让道了。不过要是有人帮忙就行了,谁呢?”“小括号。”“恩,关于小括号你有自己的问题吗?”这里自己也是想发散一下他们的思维,看看他们能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一番引导未果后“笑笑有一个问题请看”出示这个问题并解决之后学生思维受到启发“老师有没有比小括号还厉害的?他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复习第二单元并总结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观察到三个面”后引导学生“你有问题吗?”“我们观察到的物体都是六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那如果是多个面呢?”“很好

3、的问题,有人能解决吗?”“老师,他说是不是像钻石那样的”同学们的思路一下打开了。“这样吧,下去查一下资料我们明天课堂上再交流”。把思考延伸到了课下,当然更是为了鼓励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上网查自己内心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可能下次就会更深入的思考。其他同学也会“效仿”,这不就我的目的吗?通过今天的课堂我发现要想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知道自己提出问题不会受到其他的同学的嘲讽而是老师的鼓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适时的引导一下学生从哪个方面去提。当然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以后会有更好的学生的“真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3365字)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4、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们深刻的反思。一、小学数学课都要“情境”来包装吗?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国家

5、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华丽的包装加上精彩的语言,再借助媒体的辅助,“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细细品位有些情境,总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有位教师先用课件出示了一副美丽的森林场景图,然后师声之间展开如下的对话:师:同学们,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三个可爱的好朋友。大家想认识他们吗?(在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物时,课件演示:草地上跳出一个“长方形”、荷叶上蹦出一个“正方形”、树枝上冒出一个三角形、林荫路上跑出一个圆形来,课件演示的同时,教师还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旁白描述)师:大家喜欢这些图形吗?生(集体大声地):喜欢!听

6、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要从森林里跑出来呢?学生真的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吗?静心反思,这样的情境除了外表华丽花俏、吸引无意视线外,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于是,人们不尽要思考:情境只是数学教学亮丽的包装吗?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依托情境的创设必须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即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鉴于

7、这样的考虑,教师在预设课堂情境时应避免步入“形式化”的倾向,特别关注那些对学生而言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又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的问题事实。把这样的问题事实借助适当的载体呈现课堂现场,便能构建一种真实开放、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可想而知,当学生发现情境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时,意义学习便会油然发生。二、数学内容如何生活化吗?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课堂里,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与链接。但是,有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和“生活”的本末似乎有些倒臵,“生活味”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数学味”。一位老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8、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在生活中寻找搭配的规律,进行了如下的组织: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展开:周三的菜谱(牛排、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让学生思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应该说,整节课弥漫着浓郁的“生活味”。

9、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学生在选择搭配时显示出了灵性和活力,课堂的学习氛围也洋溢民主和平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有价值在这种趋向变异的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苍白无力。难道,数学内容必须这样生活化吗?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并不等于把“生

10、活化”作为数学教学的唯一追求。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但这里的生活化情境应该是有选择的?因为“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课标语言)。所以,“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虚幻空洞和纯粹稚拙的形式化误区。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三、数学课堂如何评价学生?传统教育过分的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则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于是,“棒极了”、“真了不起”的叫好声成

11、了新课程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许多老师喜欢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励学生。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回答了问题,老师就是“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老师采用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老师不臵可否,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老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三是大搞物质刺激。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

12、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的工整奖一枝笔,题目做得快奖一颗巧克力,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诚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笔者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

13、分寸。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点化,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融合度。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过多的廉价表扬会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质刺激将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和情绪浮躁。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

14、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学反思3(1257字)一、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全班共30人, 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

15、分, 22个80分,以及一个2分和一个10分。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师:婷婷有欺骗妈妈吗?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三的分数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有投机取巧之嫌,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师:你对此有何评价?师:类似的受平均数误导例子还是很多的。婷婷的爸爸的公司在一次招聘时就出现了如下的情景。问题2 阿冲应聘(先请一位同学给画面编一段话。然后提问:略)(二)交流对话,探究新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三)梳理概括,形成结构(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我们自己也试着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六)变式练习,扩展新知(结合课件)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都有哪些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平均数:充分利用数据所提供信息,应用最为 广泛,但中位数: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个量.下面由我们自己去收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