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2859713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汇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阅读2018-2022苏州八下语文期末汇编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平江路 初春的风吹落一片去岁的黄叶,静静地飘零在这雨迹未干的青石板路上,我欣喜上天又给这灵性洋溢的平江路上,增添了一份天然的点缀。 这是我第一次来苏州,大城市喧闹的现代化气息,已很难让我产生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感觉,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不愿去城市旅游的原因。坐在的士车上向司机师傅打听着姑苏的名胜,享受着纤细的吴侬软语。这位地道的苏州人热心地为我规划着旅游路线,临下车时,她又补充道:“就从这往北走,越走越热闹,里边都是很古的东西。”按着她的指引,我便从平江路的南头向北头,开始一番姑苏行。 我原想这里的景致估计和

2、南京夫子庙是差不多的,被那些城市拓荒者们用古今元素肆意混搭,来这也只是为应那句“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的谚语。可是当我踏上那些青石板时,我知道,我错了。青石板路,青石桥,青砖小瓦雕栏房,夹着微泛绿波的平江河,路上稀疏的游人和居民,同苏州的园林一样,难寻对称美,却依然很和谐.夫子庙旁的秦淮河同样是泛着绿波,可看着总是让人心生厌烦,而这平江河却不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甚至会使人觉着居民们向河里倒一些生活废水,也是很自然的,不倒反而让人诧异。 平江路远没有夫子庙那“天下文枢”的大气磅礴,路也就两三步宽,而这个时节的游客也比较稀疏,在骑三轮车小贩的咿呀吴语叫卖声中,便更显幽深宁静。“天下文枢”的店铺沿街

3、对开的,类似观前街,各种现代元素充斥着它的周身,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而那许下各种心愿的檀香,冉冉冒出的分明是一股俗气。走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小河,沿河的树木优雅地在风中摇曳,吹落的树叶飘在对面的店铺门前,我的目光也随着它转移,从自然景去欣赏人的景。路边的小铺种类繁多,店面的装修是古色古香的,店内的物品也是古意十足的,大件的精细处小巧玲珑,小件的设计确乎又独成一个世界。 循着宿雨未干的青石板路继续往前行,一瞥之间,突然发现有几家咖啡馆,结着伴的文艺青年坐在室内的,坐在遮阳伞下的,不时地抿口咖啡,同对坐的人嬉笑着,相语相望。一阵风吹过,淡淡咖啡气味中仿佛已透着丝丝“檀香”。对面平江河的青石桥上,几

4、对新人正在拍婚纱照,他们冲着镜头微笑,满脸的幸福。新娘撑纸伞,着旗袍,斜倚着栏杆,莞尔一笑间,我便不再想多看新郎一眼了。再往前行,路两旁均是民居,老太太坐在院中晒着太阳,老头像是买菜刚回来,站在路边同老友闲聊几句,好像是在说昨日的输赢,或是在商量下午的牌局,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浮躁倦怠的表情。 前方的路标告诉我,往左转便是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气氛也渐渐热闹起来,忧然惊觉自己已经出了平江路。再回头望一眼这宁静、古朴的青石板路,我仿佛刚走过半个世纪。突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诗“我回首对十九世纪说,我不该是二十世纪的人。”他想说有些东西遗落在了上一个世纪,而前进的历史不倒退,或许我们能

5、做的是更好地对过去进行解读,我们的脚步曾遗落在那条路上,那也曾是最先进的文明。(选自短文学)(1) 作者见到的平江路与想象中的平江路有什么不同?(2) 本文题为平江路,文章中却不止一处写到夫子庙和秦淮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 文章第段画线句子中两次写到“檀香”。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说说你对这两处“檀香”的理解。(4) 文章第段写了作者在平江路上见到的各色人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 文章结尾处引用木心的诗句“我回首对十九世纪说,我不该是二十世纪的人”有什么作用?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山中避雨丰子恺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

6、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烟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声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

7、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

8、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

9、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

10、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935 年秋日作。(1) 文章第段作者称“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联系上下文说说是怎样的好处?(2) 文章为什么要插叙自己小时候胡琴入门的过程?(3)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中“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的理解。(4) 有人认为第段中有关小提琴、钢琴的内容与主题无关,可删去,你怎么看?(5) 礼记中庸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文末作者也引用了古语“乐以教和”,有何用意?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锁何君华 嘴唇就要

11、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应该等主人回来。 这一等就是一天。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

12、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莲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 21 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 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13、”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鸟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踢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踢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

14、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晩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收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

15、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壸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