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285963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 就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摘 要:本文从筛选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假设,即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不同存在明显区别。基于 -毕业的本、专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本、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从就业成果、求职过程和教育有关因素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假设。 核心词:本科毕业生 专科毕业生 初次就业 人力筛选一、引言 年,全国一般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680 万人。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2%)比 届(89.6%)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2、为 90.8%,与 届(91.2%)基本持平;专科院校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89.6%)比 届(88.1%)多 1.5 个百分点 1。本科与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差距持续缩小。这与否意味着本专科学历层次对就业的影响在削弱?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根据筛选假设理论就本科、专科教育与个人就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 究。筛选假设理论觉得教育是一种信号,它是人们向将来雇主传达本来是不可观测到的生产率的一种方式。教育是一种标记个人能力的工具,为雇主选择、辨认高能力的雇员服务,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的职位上。教育成就被用来作为挑选的手段,它是通过一纸文凭反映个人的先天能力,对社会只具有信息价值。随着高校的扩张,人们的教育

3、水平普遍上升。但由于就业机会有限,雇主为更好辨认求职者,便把工作对求职者教育水平的规定也相应提高。据此理论并联系现状,本文做出假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削弱,体现形式更加复杂化,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初次就业发展因学历层次不同仍有明显区别。为验证假设,本文针对毕业时间段为 年 - 年的本科生和专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根据问卷所得成果并运用已有的就业数据作为参照,从就业成果、求职过程和教育有关因素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二、成果分析(一)就业成果对就业成果的分析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的最直观途径,在这一部分重要比较本专科生就业地点选择、专业对口率、就业单位选择、月薪、工作

4、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别。1、籍贯初次就业地点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本、专科生,其初次就业地点的选择都与其出生地一致或接近。 通过对籍贯与初次就业地点的两配对样本进行 t 检查,Sig. (2-tailed)=0.01,成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别。通过问卷结束后的深度访谈得知,本专科学生回出生地就业的因素重要是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运用父母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就业机会。2、专业对口率初次就业意愿记录成果显示,本专科学生就业时,专科生更但愿找到完全专业对口的工作,其比例为 16.7%,高于本科生 11.6%。另一方面,本科生找到“与专业有关,但不一定要对口”的倾向更强烈,选择此选项的人数超过一半。实际就业时,专科

5、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为 61.9%,比本科生高出 3.4 个百分点。3、就业单位选择在就业工作类型选择时,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私营公司吸纳毕业生的人数超过了国有公司。本专科学生中,42.1%的学生初次就业单位都选择了私营公司。选择国有公司、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的人数合计才达到此比例。但在三资公司就业的人数,本科生为专科生的 2 倍多,本科生占明显优势。4、月薪收入是反映就业状况的核心指标之一。通过将本专科生的平均月薪以毕业时间为原则进行比较发现,近 4 年,本科生的月薪总体稳定, 年较 年有所下降。专科生的月薪处在逐渐上升的阶段。本专科学生初次就业的平均月薪在差距最大, 约1000元。 但差别逐渐减

6、小, 至,本专科学生的月平均收入很接近。本科生较专科生在学历上的优势逐渐削弱,这也许是由于劳动力市场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状态,更高的研究生、博士生学历削弱了本科文凭对雇主的吸引力。5、晋升机会对于 “与否晋升” 问题, 本专科学生在晋升率上完全相等,均为 31.7%,68.3% 的毕业生则从未在工作单位晋升过。6、对初次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是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一种主观感受。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涉及上级看待职工的方式、工作的稳定限度等方面。每个人的心理预期不同,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也会不一致。调查中发现,本科生的工作满意度均值为 4.15,专科生为 4.03,本科生对工作的满意度略高。无论本专科

7、生,对“同事间的相处方式”最为满意,而对“规定下属做事的权力”的满意度最低。7、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对于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专科生与本科生都选择“至今未换工作”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 39% 和 50%。总体而言专科生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短于本科生,这很大限度上是受其自身学历影响,致使难以胜任工作规定。8、工作变更次数记录成果显示(见表 1),专科生中 48.8%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本科生中 52.4% 的人至今没有变更过工作。选择变更工作两次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 10.1%;选择变更工作三次及以上的,专科生比本科生高 2.7%。可见专科生变更工作次数一般要多于本科生。通过上述调查成果发现,教

8、育层次对毕业生就业地点选择、单位类型选择、晋升机会,甚至自我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都无明显影响。但在进行就业方向选择时,专科学生更偏向于专业对口的单位。这是由于专科生接受的教育带有更强的目的性, 从而促使其选择专业对口工作的意愿更强烈。 此外,本专科生在工作稳定度这一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别。专科生的第一份工作持续时间较本科生短,其变更次数也更多。(二)求职过程求职过程是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其实 践 与 探 索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能力、就业预期等因素决定了她们能否顺利通过该阶段,获得就业单位的认同,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1、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大部分专科生和本科生都在毕

9、业前就已找到工作,毕业前至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本科比专科低4.7%(见表 2)。专科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用时比本科生短,有如下几方面因素:一方面,高职大专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更吻合;另一方面,高职大专院校更注重就业指引,就业服务的效果明显;再次,专科生的就业预期低于本科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相对较少 2。表 2. 获得第一份工作所用时间专科毕业前找到工作53.7%一种月内24.4%一至三个月14.6%三个月到半年4.9%半年以上2.4%合计100.0%本科毕业前找到工作47.6%一种月内28.6%一至三个月11.9%三个月到半年4.8%半年以上7.1%合计100.0%2

10、、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记录成果显示(见表 3),绝大部分的专科生和本科生都通过自己及家庭或朋友关系获得第一份工作,选择“自己争取”的本科生比专科生多 18.2%,很大限度上这是由于相比专科而言本科的学历层次更高,个人就业竞争力更强,同步目前的就业市场普遍对高学历人才更加青睐。39% 的专科生和 28.6% 的本科生通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获得第一份工作,可见社会资源对于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对于通过学校资源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人中,专科生比本科生高出14.9%,这与专科教育更加针对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就业指引等有很大关联。表 3. 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专科自己争取36.6%家庭或朋友关系简介39

11、.0%学校资源24.4%合计100.0%本科自己争取54.8%家庭或朋友关系简介28.6%学校资源7.1%其她9.5%合计100.0%3、自费培训经历有过自费培训经历的专科生比本科生多 2.8%,阐明与本科生相比,专科生更有需求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其他能力,以更好地就业。但专、本科生两者的差别并不明显。4、第一次求职中最困扰的问题专科生与本科生在初次求职过程中的困扰问题并未浮现较大差别。大多数专科生与本科生都觉得第一次求职最困扰的问题是缺少工作经验。实践经历的局限性成为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道路上的普遍障碍,有些被访者就表达“毕业前做的那些实习感觉都没什么用,那会毕竟还是学生,别人不

12、会积极教你什么。正式上班后还是感觉实践经历不够”。 5、对单位优先考虑因素专科生与本科生对单位优先考虑的因素并未浮现较大差别。高校毕业生最优先考虑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地区。可见,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最能体现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的收入和福利,以及工作地区。只有 6% 的专科生、8.4% 的本科生将家庭盼望作为找工作的优先考虑因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能比本科生更快的寻找到第一份工作。 此外两者在求职过程中不存在明显差别体现,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未体现出学历层次较高的明显优势,专科生也并未体现出实践经历较丰富的优势。(三)教育有关因素1、对就业的关注

13、专科生就业意识萌芽要早于本科生。专科生普遍从二年级开始关注就业机会和有关就业信息,而本科生集中关注就业问题则大都是在大四期间。这很大限度上是由于专科生较早地就开始接受与专业就业配套的有关技术学习与实践,因此她们会较早地对此后就业方向产生结识。2、学校教学中的有益环节从调查成果来看,毕业生觉得对她们初次就业起到协助作用的有益环节重要是社会实践、 担任学生干部和专业学习。本专科生在这三项的选择上基本达到了共识,不存在明显差别。但对于“参与院级比赛”项目,本专科生产生了较大分歧,本科生觉得“参与院级比赛”对就业有协助的占 31%,而专科生中仅有 2.5% 觉得其有协助。目前国内高校本科生实行通识教育

14、, 因此本科生更多的对多种院级比赛较为感爱好,而专科生以专业技术课程为主,因此各类纷繁复杂的比赛对其就业或者吸引力并不大。3、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被访者觉得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重要集中在实践环节不够,教学内容方式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虽然始终在强调专科生接受的是较为专一的技术性培训教育,但仍有 68.3% 的被访者觉得实践环节不够,这阐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工作尚有待进一步加强,诸如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找到适合的实习方向等问题仍旧是目前高校实践环节的症结所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专科生在校期间产生明确的就业意识要早于本科生。与此同步在原本觉得实践经历会更多的专科生群

15、体当中仍旧有多数觉得自己初次就业时的问题是在校期间实践环节局限性,那么本科生实践经历缺少的状况也就局限性为奇了。被调查者多觉得实践是最有益同步也是最局限性的环节,这足以引起高校教育对有关环节的注重。三、结论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将结论概括如下。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的月薪水平逐渐趋于持平状态,差距正在逐年缩小。相较于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工作持续时间短、变更次数多,其工作专业对口率高于本科生。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到工作的人数比例, 专科生稍高于本科生。虽然专科的学历层次不及本科,但两者在求职过程中的自费培训经历无明显差别。专科与本科毕业生都表达在初次求职过程中缺少实践经历是她们遇到的最大困扰,同步社会关系的匮乏、求职技巧的欠缺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也成为她们在首次求职过程中的障碍。高校毕业生普遍觉得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环节对其此后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步也均觉得学校予以的实践机会局限性。总的来说,综合就业成果、求职过程和教育有关因素三方面的体现,本、专科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发展状况上的差距虽有缩小,但区别仍比较明显,本专科学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没有削弱,体现形式更加复杂化。参照文献:1 麦可思研究院: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2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1)。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