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2844400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摘要:诗歌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几千年来,前人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是情感和理智这两者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各自起着怎样的作用却很难有个定论。中国的文学理论经历了从主“志”到主“情”,再到“情志一也”的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想象中,情感和理智两者相互统一才能将想象发展到极致;就诗歌的意象选择上看,也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冷静的理智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诗歌的创造过程中,唯有情感和理智的相互统一才能创造出好的诗歌。 关键词:情感 理智 诗歌创造 在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的诗歌爱好者对诗歌创作的过程进行过深入的分析

2、,认为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情感和理智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二者谁起主导作用的认识却不一而足。浪漫主义者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然而在主张理智的诗人那里却认为唯有通过理智冷静的思索,表达一定思想深度的诗歌才是好诗歌。笔者认为情感和理智在诗歌的创造中并非相互排斥的,而是并行不悖的,正是有这两者的同时存在,诗歌才具有丰富的内涵,使诗歌的魅力经久不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情感和理智在诗歌的创作中孰轻孰重,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好的诗歌。 一、诗歌的本质 “诗言志”是我国最基础又是最有权威性的诗歌理论之一。礼记乐记中记载“诗,言志也”,“志”表示“志向”、“德行”、“怀抱”等思想性的概

3、念。诗歌最早是用于记录诗人的志向,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是一种理智的表达。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就是说诗歌要归于真诚。我们今天解读关雎时都会毫不犹豫的把它理解成是一首爱情诗,但是还有一种一直被现代人忽视的解释,认为它是对后妃之德的歌颂,而且后者才是朱熹之前对关雎的正统解释。但渐渐的,对诗本质的探讨开始朝着“缘情”说的方向发展。毛诗序中有段很著名的论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一段话被很多诗学家认为是后代主情说”的先声。陈圣生先生认为,“毛诗序虽然也主张发乎情,

4、止乎礼义,但在上下文倾向于将“情与志混为一体”。后来西晋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和钟嵘提出的“物感说”以及唐代白居易提出的“情感说”等说法,认为情感才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品质和根基。 五四时期中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诗歌理论。以表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和以知为主的玄学派的思想被引进中国,中国文坛也因此掀起了一股新的骚动,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情志一也”。不可否认情感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没有理智的思维作为疏导,再强烈的感情也不能得到表现。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华兹华斯在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同时也不忘强调诗是“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感情”,这里的“回忆”也就是当激情退却

5、后的冷静思索。法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缪塞认为诗人的诀窍就是“在内心里倾听自己天才的回声”,“擂一擂你的心吧,天才就在这儿”。缪塞所说的“心”并不仅仅指感性,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思想。 二 诗歌想象中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想象在诗歌的创作做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力的诗歌一定不是好的诗歌。黑格尔曾经说过“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而且还可以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去另外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想象带给了艺术鲜活的生命,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想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客观物象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象必须依赖于诗歌创造者的情感,情感越丰富诗歌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

6、观海则情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区”,认为情感变化孕育出了思想的变化,有情感作为基础作者的想象才能思接千载,邀游万里,进入无拘无束的广阔国度。不独中国学者有这样的认识,黑格尔也认为只有情感才能使外在物象与内在自我处于主体的统一。国内外学者对于情感在诗歌想象中的作用都非常重视,没有情感的诗人就不可能有想象力。但是想象是广阔无际、无边无涯的,需要理智在诗歌创作中把握住自己的情感,使它与自己表达内容相关。 黑格尔在论及上述观点时,还提及在这种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的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求助于长醒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关注生气的情感。理解能力是理智的一部分,与情感都

7、是诗歌艺术想象中不可或缺的,没有理智把握的情感如脱缰的野马,将把我们带入无边的黑暗。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一任感情的牵引,不受理智的约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诗歌就成为了一堆思想碎片,作者基本上不能精确而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要展现的精神,读者也很难体味到作者的真正思想。唯有丰富的情感才能使想象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只有在理智节制之下的情感才能将想象导入一个正确的方向。想象的过程是情感和理智相互融合的过程,它将作者的思想与客观外物紧密而又准确的联系在起。 三 诗歌意象中情感和理智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诗歌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意象以“意”为主,与“象”融合,“象”是意中之象,是经过作者主

8、观感受浸染过的客观外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一方面,意象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感受。另一方面,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也要经过作家缜密的思考,细心的选择。庞德在回顾新诗运动时,对意象这一概念作了精辟的界定“意象是理智和情感刹间的错综交合这种突如其来的错综交合状态会使人顿时产生无拘无束、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感,也会使人产生在一些最伟大的艺术作品面前所体验的那种豁然开朗、心胸舒展、精力充满的感觉。哪怕一生中只表现一个意象,也强似写下连篇累牍的冗作”。庞德清晰地洞察到了在诗歌创作中情感与理智的作用。 意象是作者独特情感的体现,对于同样的情感的表达不同人因为各自的偏好不同将选择不同的意象

9、。对乡愁的表达,在不同诗人那里就有不同的意象选择。余光中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邮票”和“船票”上。李白和杜甫的一片思乡之情都深深的寄托在了头上的“明月”之间,而在贺知章的诗句“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里乡愁就是门前的“镜湖水”,还有那不变的“波”。作者所投入的主观感受不同,偏好不同,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也就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不同的作者在使用同一意象时,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就“山”这一意象而言,陶渊明是“悠然见南山”; 杜甫见到的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却觉得“想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在辛弃疾那里是“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他们都看到山的美,但是抒发的感情却各不相同。

10、诗中所展现的世界都是作者自己创造的,贯穿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作者的主观情感渗透到了客观对象上,使对象也隋感化了。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要达到高度的融合,创造出完美的意象还有赖于作者冷静的思考与客观的分析。朱光潜先生指出“诗的情趣并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它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关照和融化洗练的功夫”,“诗人在感受情趣之后,却能跳到旁边来,很冷静地把它当做意象来关照玩索”。诗人在产生感受的时候往往是百感积聚,但是要采用何种意象来表达却需要作者冷静的思考。著名的意象派大师庞德在创作在地铁站内之初写了上百句诗,然而在其反复修改后浓缩为短短的两句关联性甚远的诗,选择的意象也是少之又少。但是这首诗却引起

11、了人们的震惊。北岛的著名短诗生活只有一个字,也是唯一的意象“网”。它是作者情感的全部表达,也经历了诗人深入的分析。 如此看来,诗歌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过程,需要作者强烈情感的投入和主观理性的分析。虽然陈圣生先生认为“诗主情,抒情诗是诗的正宗”,但是一首好的诗歌不尽有作者强烈的感情充斥其中,还要将情与智完美融合。诗歌的艺术想象离不开情与智的统一,诗歌的意象更是情与智完美结合的产物。创作一首诗歌,作者首先要有强烈的感情,然后经过冷静的分析、回忆、玩味,使作者之“意”与“象”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好的诗歌。 注释: 1、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P27 2、缪

12、塞:即兴:回答什么是诗,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P17317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埃兹拉庞德:回顾,见20世纪文学批评,戴维洛奇编选,伦敦朗曼集团出版社公司,1972,P59 4、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P49 5、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727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A 2、陈圣生:现代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9 3、朱光潜:诗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 4、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学,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 5、徐广林情感与想象在浪漫主义诗歌创造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08年第4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