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2836053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4.2《怎样分解力》教案(1)(沪科版必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分解力一、教学任务分析力的分解是继力的合成之后,对力的等效方式的进一步学习,是以后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力的分解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本章教学的难点。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力的图示、力的合成、平形四边形定则和等效的思想方法。从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从等效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根据学生分组实验的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学生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按力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思想方法,以达到通过简单的个性问题的分析推广到一般的情况,

2、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4)初步学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初步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学习,感受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2)通过用两个力等效地替代一个力,从而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感受等效替代在力的合成与与分解

3、学习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用心爱心专心(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的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四、教学资源1、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器材:一个 1kg 的砝码,一根细线,物品、刀刃的夹角不同的两把刀(刀刃的夹角差距要大些) 、 GQY数字化实验室数据

4、采集分析器、 GQY多功能实验台、斜面上力分解实验仪、小车、两个力传感器等,一端系有细绳的木块等(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木板、橡皮绳、细绳若干、白纸、图钉、自制定量研究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DIS 实验器材、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2、教学课件力的分解课件(几何画板)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分力和合力的概念,力的分解两部分内容。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验为基础, 通过探究、 分析、建立分力、力的分解概念。从等效的角度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各次的分力的作用效果,归纳总结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出按实际效果

5、分解一个力的思路。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等效性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进而通过 DIS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方法是:结合简单实例,并通过演示实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力作用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的方向分解力,然后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情况。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6、,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 课时。用心爱心专心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活动 I活动问题 I活动演示实验 1学生实验 1分力设问 2学生实验2设问 1平行四边2、教学流程说明活动 I演示实验1问题 II活动设问 3实例、练习分 解 的步 骤 与用一根细线系住砝码并提起砝码,然后用同一根细线对折后系住砝码,用两手分开细线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线断掉。设置上述演示实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设问I 引入新课。活动学生分组实验1用一个力平行板面拉两端固定好的一根橡皮绳的结点位置,用两个力同是作用于橡皮绳的结点位置让其产生相同的效果。让学生边实验边分析

7、力的作用效果怎样,总结得出概念。设置这个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性并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问题 I设问 2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探究过程。活动学生实验2用自制 DIS 实验装置探究力的分解遵循的规律。用力传感器测绳的拉力,为了实验的简便可让两绳的拉力方向互相垂直。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设置这个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问题设问 3用心爱心专心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活动实例、练习实例分析:(演示实验)( 1)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不受其它外力的作用,它的重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DIS 实验。按平行四

8、边形定测得到的与用DIS 实验测得的是一致的。( 2)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倾斜向上的拉力F 作用时,拉力F 的分解。( 3)刀刃劈物时力的分解演示实验,学生分析作用在刀上的向下的力按作用效果的两个分力的方向。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几个演示实验,便于突破难点,得到按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主要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通过情景和学生活动引人力的分解的概念。第二环节,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三环节,为通过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和方法。七、教案示例:(一)引入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演示实验1:

9、用一根细线系住砝码并提起砝码,然后用同一根细线对折后系住砝码,用两手分开细线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线断掉。设问 1:为什么用一根细线提起砝码细线没断,用两根细线提物体时细线反而断掉了?2、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力的分解的知识来回答上面的问题。(二)通过实验建立概念1、实验探究装置介绍: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如图,略学生分组实验:一块木板上面固定一张白纸,在把一用心爱心专心根橡皮绳的两端固定在木板上, 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两细线,第一次用竖直向下的一个力F 拉伸两根橡皮绳 , 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橡皮绳OA、 OB都发生了形变,说明力F 产生了

10、两个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相当于两个分别沿OA、OB的拉力产生的,可以用两个沿OA、OB方向的拉力F1、F2 同时作用于结点上来替代F 让结点到达相同的位置而使其效果不变。根据分析请同学继续进行实验操作:如图所示用两个力F1、F2 同时作用于结点上来代替F,沿 OA、OB方向拉橡皮绳来替代F 让结点到达相同的位置而使其效果不变。ABABF1F2F2、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 理解力 F1- 和 F2 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 产生的效果是等效的,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力的合成一节内容归纳总结建立概念。设问 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律?ABCD(三)、通过实验和类比探究规律1、实验装置介绍O

11、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装置简单介绍:如图自制DIS 实验装置,其中AB、 CD两绳与力传感器相连,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相连,BO、 CO绳的拉力可由数据采集器直接得到,O点所挂砝码的质量已知(质量已知的砝码一组)。2、学生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操作,提示学生正确安装仪器。学生操作四次(作的快的同学可多进行几次)为了实验方便,请学生在这几次实验中都保持OB OC。第一次:在结点O 处挂上钩码让绳OB OC。记录两绳的拉力、钩码的重力及O 点和位置用心爱心专心填入表格中。第二次: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第一次操作。第三次:改变第一次操作中的O点的位置,同前面操作记录数据。第四次:改变第二次操

12、作中的O点的位置,同前面操作记录数据。请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规律启发学生回答:( 1)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 2)这几个力与原来那个力可“等效代替”。(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设问 3:怎样分解一个已知力?(四)实例分析已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加任何条件的限制则它的分解情况如何?请学生回答:应有无数种分解的方法,因为可以这个力为对角线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展示课件。 (用几何画板做的课件)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的。F11、实例分析FF2实例 1:如图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学生讨论:斜面上的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实际上有哪两种效果?学生回答:沿斜面产生下滑的趋势和垂直斜面产生下压作用。如图所示,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 = Fsin 03004506009001F = Fcos 2将 角取不同值时,1、 2 的值填入表中1F FF /NDIS 演示实验:装置介绍:略学生记录数据填入表格。2/NF比较分析数据与理论计算相同用心爱心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