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2788115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码摄影入门知识教程sp2(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照相的基本知识3一、对的持机措施3二、光线的运用4三、照相的构图5第二章:数码相机基本拍摄措施10一、拍摄的基本环节10二、查看拍摄效果10三、删除图像11第三章:数码相机基本功能与参数的设立12一、数码相机常用功能与参数的设立12二、数码相机的常用拍摄模式14第四章:静态照相17一、建筑物拍摄17二、植物拍摄17三、风景照相19四、室内照相20第五章:人像照相21一、室外拍摄21二、室内拍摄22三、人像特写拍摄22四、小朋友照相22第六章:动态照相24一、汽车拍摄24二、风景拍摄24第七章:夜景照相26一、风景拍摄26二、人像拍摄26第八章:特殊环境照相28一、在弱光的环境下照

2、相28二、舞台照相28三、逆光照相30四、水景的拍摄31数码照相入门知识教程第一章:照相的基本知识 一、对的持机措施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先由基本做起。要拍好照片,一定要先掌握基本的照相知识。在拍摄的基本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稳相机。无论其他的照相要素和技术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摄的一瞬间有震动,照片的质量一定会因影像模糊而大大减少。 虽然可以用三脚架来减低震动的也许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手持相机拍摄为主,并且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往往不容许照相者再花时间去放置三脚架并固定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相对于老式照相机而言,它对拍摄稳定性的规定更高。这是由于,电子元件存储信息需要一段额外的

3、时间,一般称为“时滞”。 1、持机的对的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跪下,持机的对的姿势都应当是: (1)、右手紧握相机一侧的握手位,食指轻触快门键,以备随时拍摄。 (2)、以左手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来稳定镜头。 (3)、两手上臂紧贴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并向身体靠拢。千万不要耸起双肩。由于长时间用耸起双肩的姿势拍摄,双肩关节会浮现疲劳感,更难稳定相机。 (4)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紧贴身体。 2、站立或坐下照相时的注意事项 (1)、站立照相时,双脚宜微张,或此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平放到双脚上。如果能借助某些固定的物体作为

4、依托,例如背靠树干或墙壁等,则效果更佳。 (2)、坐下照相稳定性已经很高,但仍可借外物进一步稳定身体。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托是不错的选择。 3、跪下照相时的注意事项 跪下照相时左脚应当弓起,右脚跪地,托起机身底部的左手则支撑在弓起的左脚上。一般状况下,跪姿拍摄较难稳定身体,最佳也能借助固定物体作依托,如树、墙等。 4、相机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绕两圈再拉紧,以拇指穿过带圈后再握紧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二为一,不仅可以减轻手的颤抖,并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将相机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损坏。 二、光线的运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照相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

5、,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核心的元素。 1、光线的性质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通过任何遮挡直接射到被摄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则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立体感。 当太阳被薄云遮挡,阳光仍会穿透白云扩散,这时所产生的照明反差将会减少,非常合适于人像照相。 (2)散射光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此类光线称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

6、因此产生的效果比较平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因此照相者应根据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种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重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自身的起伏体现出来。因此立体感较

7、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受光的对象大部分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因此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体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此类光线既可保存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呈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在阴影中,有助于体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立体形态体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

8、线叫做“侧逆光”。它令对象产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阴影面,因此影调会较阴沉。这种照明措施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某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被摄对象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因光线的对比较弱,因此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较阴沉。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晰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发明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日合法中的太阳光便是一种好例子。“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导致强大的阴影,若用于人像照相,则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

9、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这种光线在平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照相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大,并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相对的,“反差弱”,表达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照相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解决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构造的过程。 构图最重要的目的是如何

10、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步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本地安排为陪衬。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并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构图不当,会浮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照相构图,一定要注意如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仅有助于烘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合适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体现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状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的

11、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运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内增长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同一种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因此在拍摄之前应选用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测及比较,从中找出一种最佳、最可体现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照相角度。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

12、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构造也会因缺少透视感而显得呆板。并且诸多时候会由于对象的受光状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照相角度,画面上本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浮既有趣的变化。 (3)仰望拍摄。 仰望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照相,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觉。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长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在高处作俯视的拍

13、摄可以将大范畴的景物都拍下来,因此在广角的风景照相中会常常应用到。在人像照相中使用俯视拍摄措施,可觉得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照相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诸多和谐悦目的照片。具体做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平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照相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导致反差,形成对比,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朴柔和的背景。 简朴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过于简朴及单

14、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辨别不出主题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照相构图的基本模式 (1)构图均衡平稳 均衡,就是平衡。它区别于对称。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相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运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固然均衡中也涉及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

15、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气愤,因此是照相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照相构图的基本规定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核心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什么是均衡点呢?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某些新潮的照相家觉得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她们主张打破均衡,并且也在实践她们的观点,拍出了某些不均衡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乱不安等特点。从景物形象上来体现动势较为抱负;从心理反映上用来体现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获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某些前景将主题框住。常用的有树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