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278476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2013201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2014.1(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本试卷共6页。答题纸共5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机读卡和答题纸。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3题。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

2、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内容是:“一寸在土已有节,”。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1.文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B.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C.此联内容很

3、好,有巧夺天工之妙D.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2.第段中空格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3.第段中的咏竹联最恰当的下联是A.万丈凌云无止心B.万丈凌云犹心虚C.万尺凌云仍虚心D.万尺凌云志永存4.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013年1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唁电表示哀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缅怀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瑕疵,但95年的

4、人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至。曼德拉摒弃了非此既彼、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拉留给全人类的弭足珍贵的政治遗产。A.唁(yn)电与世长辞 B.缅(min)怀淋漓尽至C.瑕疵(z)非此既彼 D.摒(bn)弃弭足珍贵5.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2013年12月15日23时40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A.中国“嫦娥三号”顺利登月B.“玉兔号”和“嫦娥三号”完成第一次互拍C.中

5、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D.“嫦娥”拍下月面第一抹“中国红”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吾粲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也。吴录曰:粲生数岁,孤城妪见之,谓其母曰:“是儿有卿相之骨。”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河后为将军,得自选长吏,表粲为曲阿丞。迁为长史,治有名迹。虽起孤微,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出为山阴令,还为参军校尉。黄武元年,与吕范、贺齐等俱以舟师拒魏将曹休于洞口。值天大风,诸船绠绁断绝,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或覆没沈溺。其大船尚存者,水中生人皆攀缘号呼,他吏士恐船倾没,皆以戈矛撞击不受。粲与黄渊独令船人以

6、承取之,左右以为船重必败。粲曰:“船败,当俱死耳!人穷,奈何弃之?”粲、渊所活者百余人。还,迁会稽太守,召处士谢谭为功曹,谭以疾不诣,粲教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后数往请,谭卒欣然与谋。粲募合人众,拜昭义中郎将,与吕岱讨平山越,入为屯骑校尉、少府,迁太子太傅。赤乌中,遭二宫之变,孙权欲废太子孙和,而立鲁王孙霸,朝中官员各执一方。粲抗言执正,明嫡庶之分,违忤孙权,欲使鲁王霸出驻夏口,遣霸之党人杨竺不得令在都邑。又数以消息语陆逊,逊时驻武昌,连表谏争。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下狱诛。寿评曰:吾粲遭罹屯蹇,以正丧身,悲夫! (选自三国志吴书吾粲传,有删

7、改)【注】绠绁(gng xi):绳索。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穷,奈何弃之 穷:贫穷B谭以疾不诣 诣:往,到C粲抗言执正 抗:违抗,不顺从D由此为霸、竺等所谮害 谮害:进谗言伤害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深奇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漂没著岸,为魏军所获 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大船尚存者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D何必隐形于天外 其间旦暮闻何物8.给下列文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粲)迁为长史,治有名迹 B皆以戈矛撞击(大船)不受 C谭卒欣然与(吾粲)谋D又数以消息语(于)陆逊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吾粲幼时就表现不凡,后

8、来被孙河赏识,奏请朝廷任命,而走上仕途。B吾粲任职后,治理有方,名声政绩毫不逊于同道,后来不断得到任用。C在会稽太守任上,吾粲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谢谭。D陈寿认为在宫廷斗争中,吾粲“抗言执正”,因正直而丧身,是可悲的。第二部分(123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5分。10.请结合上文第段的内容,说说吾粲的性格特点。(4分)11.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世说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 12.在横线处填写出诗文原句或相关文学常识。(8

9、分)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在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作战要善于抓住时机,应在敌军“再而衰,三而竭,”之时,出兵作战。(朝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两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觉悟。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有一次文人雅集,史称“兰亭集会”。文人们在集会上“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最后由大书法家 为之作序,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初唐诗人王勃在

10、一文中,用生花妙笔,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王安石认为,“,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18分)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

11、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注】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

12、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E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美国人尼古拉斯卡尔写了一本书叫浅薄。他提出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同时,

13、是否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卡尔认为,互联 网虽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但也带来了碎片化的问题。超级链接鼓励我们在一系列文章之间跳来跳去,导致精力的分散。我们在网页上的每一次点击,都标志着专 注思想的一次中断,是注意力的一次瓦解。互联网让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而我们正在丧失的是专注能力、深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卡 尔在书里引用了一些大脑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人的大脑是高度可塑的。长期碎片化方式接收信息,会改变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从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我们 正变得更加容易接受支离破碎的“非线性”阅读浏览方式,这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大

14、脑神经系统在悄悄变化的直接依据。卡尔的观点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但难道互联网式的阅读就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吗?首先,互联网从总体上提升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前很多不会用来阅读的时间被充分利用了起来。很多人正是在开始频繁使用微信后,每天花在阅读文字上的时间才成倍增加。同时,互联网式的碎片化阅读,让随时阅读成为了可能和习惯。以我个人的经验,越是大部头的书籍,如果有电子书的辅助越有可能读完。比如我前段时间看的三体和失控,正是利用出差、坐车时的碎片时间,才把它看完的。 伴随纸质书籍阅读的有可能是浅层思考,而电子化阅读也有可能促发深度思考。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式是“碎片化阅读,体系化思考”,也就是从被动的、漫无目的的阅读,转化为有框架、有体系、主动性的阅读。 而且,当我们的阅读具有一定的目标性的时候,互联网式的非线性阅读就能体现出比纸质书籍这种线性阅读更大的好处。当需要对某一个点进行深度研究时,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和可拓展性,让阅读走得更远更深入。比如看浅薄这本书,我们在看之前可以先去网上查一下其他阅读者对书的评价,了解到作者主要的观点并判断其相对于自己的可读性,在读完之后还可以去查看书里所提到观点的相关文章,去看看作者的博客,也可以进入专门的讨论区间和其他的读者进行交流,这些都能加强阅读的深度。(取材于付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