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2751843 上传时间:2022-08-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节的来历和寒食节的传说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应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改变,因此古代劳感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和农业生产有着亲密的关系。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和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一样。节气是中国物候改变、时令次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主要的祭奠节日,是祭

2、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个活动。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全部是在清明节扫墓。根据旧的习俗,扫墓时,大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终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一向说,它是在每十二个月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大家春游的好时候,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

3、很盛行。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主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以后,因为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靠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逐步的,寒食和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有关寒食,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患,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她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

4、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多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伴随她。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些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即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她,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她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些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

5、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觉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她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

6、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十二个月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她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天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听说就是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悼念。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她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她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今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

7、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很思念。每逢她死的那天,大家严禁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她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今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盛大节日。每逢寒食,大家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大家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思念。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预防寒食冷餐伤身,因此大家来参与部分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所以,这个节日中

8、现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以后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但能够促进健康,而且能够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大家尤其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个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大家喜爱的一个游戏。相传是黄帝创造的,最初目标是用来训练武士。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四处展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久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要求,每十二个月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主动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主要的意义。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大家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大家不但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听说这么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