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272750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北城镇化研究报告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城镇化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下,实现城镇化的方式和内涵有着显著的不同。进入21世纪,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在城镇化水平、城市人口、城市功能、城市规模以及城市集聚力和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但近年来,东北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城市质量提高缓慢。近三年,这一状况仍未好转。东北城镇化发展的不足影响到产业聚集、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等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第一节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思路与原则一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任何一个

2、区域,都有特定的地域优势与劣势,这种鲜明的特色,使该区域所处的地理区位、资源状况、历史发展沿革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区域优势和特色发挥得越充分,其发展也就越快。因此,东北城镇化的发展,要根据东北地区的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的确定城镇化发展道路。未来东北地区城镇化,要以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主线,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采取据点开发、裙带发展、轴线延伸、以轴带面的发展思路。生产力布局与城镇体系建设要以哈大线为轴线,发挥沿线大城市的增长极和“支点”作用,积极实施城市群(带)开发开放战略,构筑以哈大线为依托、以大

3、城市为核心、以大城市群为骨干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城镇化格局。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一) 坚持行政区与经济区相结合的原则在推进东北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布局以及跨行政区生产要素流动问题。而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各级行政区域(特别是省、地两级)实质上是组织和调控区域内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地域单元,因而必然存在以行政区为界限的区域经济利益,却缺乏整个东北地区的利益主体和决策主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利益和以城市为经济中心的经济区域发展,必然要突破行政区界限,从而形成行政区和经济区在在区域发展中的摩擦和矛盾冲突,影响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行政区域

4、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行政区与经济区有机结合起来。纪要依托行政区,利用行政区的力量和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思维定式,抛弃一切从行政区划考虑取舍、进退的认识,打破行政区管理界限,实行横向联合,通过发展经济协作区,使各行政区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 坚持集中与扩散相结合原则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要遵循经济不平衡发展和阶段性发展规律,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充分利用大中城市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资金聚集、技术进步、人才集中、交通便利、文化发达、信息灵通、开发度高等特点,发挥大中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核”作用,提高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以大城

5、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沿着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区域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圈层扩散方式,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并通过向周围地区的创新扩散、信息传播和产业关联效应等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三) 坚持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原则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资源分布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按照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的原则,选择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有利于发挥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资源分布优势,尽快的形成各具产业优势的区域,并使各区域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形成东北地区的总体优势;另一方面,又要有

6、利于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使南部的区域优势与北部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城市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椅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四) 坚持资源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节约为中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同时又能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传统的城镇化道路,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为追求短期效益对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造成经济增长越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严重的状况。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注重城镇化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

7、促进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的合理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城市环境,为人们生存、生活、劳动、享受及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五) 坚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原则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原则,把城镇化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得到兼顾,从而使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如果忽视区域社会发展问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必然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丛生。要注重完善城镇功能、搞好城镇配套设施,使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政治文化生活相适应。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而

8、且要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高度的精神文明环境,把教育的投入和改革与依法治成统一起来,实现城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六) 坚持市场运作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原则东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应置于东北区域经济布局和地区协调发展的框架中来进行。因此,应以战略眼光,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互利共赢。要破除地域封锁观念,树立优势互补思想。三省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合作,通过三省同一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实行互补,最大限度发挥三省各自优势。要树立互惠互利思想,在充分兼顾三省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分工和协同,从区域城镇化中分享积聚和累积效益。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按价值规律办事,政府在实现区域城镇化

9、中不应当成为主体,而是担当主导,成为助力。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与趋势一 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东北地区是我国现代最早形成城镇化的区域之一。极爱苏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东北地区城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经济实力不强,部分城市资源枯竭;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城镇布局不合理,区域协作部密切;各省区相对封闭,经济联系以省内为主,缺乏生机协调整合等。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来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应该是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东北地区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一)

10、目标(年)以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充分发挥与内资源优势,实现城镇集约发展,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镇的积聚和辐射功能明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初步实现现代化。到年,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以上。建立起城镇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明确、设施高效完备、城乡互动发展的城镇体系。二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一) 城镇化实际水平稳步提高,虚高现象逐步消失东北地区存在以农业、林业矿业等资源优势为依托的资源型城镇,或以区域行政中心建设的一批城镇,其中的一些城镇由于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等原因失去原有优势,经济发展换面,城镇的带动、辐射、支撑等

11、功能严重不足。随着国家振兴计划的实施,必将为东北的确城镇化的发展注入动力,资源型城镇的转型将陆续取得成功。特别基于国家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诸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以及撤乡并镇等政策的落实,将极大地促进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稳步提高城镇经济实力,有效提升城镇化的实际水平,并是虚高的现象逐步消失。(二) 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依然存在,并在某些方面有扩大的趋势与其它经济区比较,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较好,虽然在总量规模、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游地位。特别是,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抑制差距扩大的扶

12、持政策,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将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短期内缩小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在融资能力、对外开放、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距将有扩大趋势。从域内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依托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东北地区的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带动城镇化的稳步发展。从三省的情况看,辽宁省仍将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特别是在经济规模、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两省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辽宁省的城镇化水平将持续高与吉林和黑龙江省。(三) 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不仅是城镇化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东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仍

13、将以城市发展为依托,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以城市为节点,构筑以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质量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未来一段时期里,东北地区大城市数量变化较小,而中、小城市数量将明显增加,但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在城市吸纳、带动、辐射功能的发挥,城市服务职能的体现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将有较大变化,质量明显提高。(四) 城市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城市群(带)将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不仅是区域内部经济关联的节点,也是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节点。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14、地战略的实施,城市间的关联度明显增强。以哈大经济带为脊梁和发展中枢的城市带逐步形成,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一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点。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哈大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在哈达千余公里的公路和铁路的发展轴线上有座城市,平均.公里有一座城市;其中超过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座,共同形成了哈大城市带。在城市带中形成了辽宁中南城市群、哈大齐城市带、吉林中部城市群,这一区域将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到年,哈大经济带城镇化水平将达到以上,仍然高出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五) 工业化与城镇化逐步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证明,

15、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和联动发展的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直接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进因素;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进程。目前,东北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支柱产业迅速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及经济竞争力优势逐步形成,而东北地区城市功能的提升也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工业化仍将是东北地区发展的主题。同时,工业化也要求各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从而推动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响应扩张。目前,东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不仅能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且较完善的城镇服务体系和在技术、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等方面的

16、优势将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辐射能力,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东北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将进入一个良性互动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六) 东北城乡之间联系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不仅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方式。随着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成为促进东北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构筑城镇发展体系的首要任务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乡之间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提高了城镇吸纳、聚集人口的能力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随着城镇实力的增强,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化,覆盖城乡更广大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这将使农民进城后不仅有就业机会,也有社会保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里,随着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辐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