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2721396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盈科电子印制 电路板(PCB)设计规范版本(V1.0)编制:审核:会签:批准:生效日期:印制电路板(PCB)设计规范(V1.0)1 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要求。本设计规范适用于盈科电子有限公司的印刷电路板的设计。2 引用文件(本设计规范参考了美的空调事业部的电子设备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4706.1-199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QJ/MK03.025-2003 空调器防火规范参考文件:G

2、B 4588.3-1988 印刷电路板设计和使用QJ 3103-1999 印刷电路板设计规范(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3 定义无。4 基本原则在进行印制板设计时,应考虑本规范所述的四个基本原则。4.1电气连接的准确性 印制板设计时,应使用电原理图所规定的元器件,印制导线的连接关系应与电原理图导线连接关系相一致,印制板和电原理图上元件序号应一一对应。注:如因结构、电气性能或其它物理性能要求不宜在印制板上布设的导线,应在相应文件(如电原理图上)上做相应修改。4.2可靠性和安全性 印制板电路设计应符合电磁兼容和电器安规的要求。4.3工艺性印制板电路设计时,应考虑印制板制造工艺和电控装配工艺的要求,尽可能

3、有利于制造、装配和维修,降低焊接不良率。 4.4经济性印制板电路设计在满足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其设计方法、选择的基材、制造工艺等,力求经济实用,成本最低。5 技术要求5.1 印制板的选用5.1.1印制电路板的层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单面板。在结构受到限制或其他特殊情况下,经过研发经理的批准,可以选择用双面板设计。5.1.2 印制电路板的材料和品牌的选择5.1.2.1双面板应采用玻璃纤维板FR-4,单面板应采用半玻纤板CEM-1或纸板,特殊情况下,如果品质可以得到确保,经过研发部长、市场部长、制造部长共同批准,单面板可以使用环氧树脂板FR-1、FR-2。5.1.2.2

4、印制板材料的厚度一般选用1.6mm,双面铜层厚度一般为0.5盎司(18微米),大电流则可选择两面都为1盎司(35微米),单面铜层厚度一般为1盎司(35微米)。特殊情况下,如果品质可以得到确保,经过研发经理、制造经理、业务经理的共同批准,可以选择其他厚度的印制板。5.1.2.3印制板材料的性能应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5.1.2.4新品牌的板材由必须由电控工艺组织确认。5.1.3印制电路板的工艺要求双面板原则上应该是喷锡板(除含有金手指的遥控器板和显示板外),单面板原则可采用抗氧化膜工艺的单面板。5.2贴片方案的选择尽可能采用插件方案设计,在客户要求或设计上的需要,(如印制板过小,插件无法排布),方

5、可考虑贴片方案。5.3布局5.3.1印制电路板的结构尺寸5.3.1.1板的尺寸必须控制在长度100-400mm之间,宽度在80-220mm之间,过大不易控制板的变形,过小要采用拼板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5.3.1.2在满足空间布局与线路的前提下,力求形状规则简单。最好能做成长宽比例不太悬殊的长方形,最佳长宽比参考为32或43 。5.3.1.3印制板的两条长边应平行,不平行的要加工艺边,以便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设备传输。另外如果元器件距离板边小于5mm,也需要增加工艺边。焊盘与板边最小距离4mm。一般工艺边的宽度为5mm。5.3.1.4 5.3.1.5 印制电路板应有测试工装的定位孔,定位孔的直径应

6、该为4.0+0.05/-0mm的孔 ,孔距的公差要求在0.08mm之内,数量至少3个,放置时应尽量拉开距离,且距离板边缘至少有2mm以上的间距,保证在生产时针床、测试工装等地方便。5.3.1.6印制电路板的结构尺寸(包括外型与孔位)应与电控盒的机械结构设计完全匹配。螺丝孔半径2.5mm内不能有铜箔(除要求接地外)及元件.(或按结构图要求)。5.3.1.7 l 5.3.1.8自动贴片工艺的印制电路板的定位尺寸应符合自动贴片机的工艺要求。l 在有贴片的PCB板上,为提高贴片元件的贴装的准确性,应在贴片层放置两个校正标记(MarkS),分别设于PCB的一组对角上;标记直径1mm-1.5mm的焊盘,标

7、记部的铜箔或焊锡从标记中心圆形的4mm范围内应无阻焊区或图案,如下图:不能有阻焊区和图案对于IC(QFP)等当引脚间距小于0.8mm时,要求在零件的单位对角加两个标记,作为该零件的校正标记,如下图所示:5.3.2 焊接方向5.3.2.1一般情况下,印制电路板过波峰焊的方向,应平行于印制电路板的长边,垂直于印制电路板的短边;如下图。5.3.2.2过波峰方向尽量与元件脚间距密的IC及接插座连接线等器件的长边方向一致;如下图。5.3.2.3 PCB过波峰方向应在元件面的丝印层上有明确、清晰的箭头标识;如下图。 过波峰方向过波峰标识5.3.3器件的布局5.3.3.1工艺设备对器件布局的要求元件布局应整

8、齐美观。 l 以PCB过波峰焊(回流焊)前进方向作参考,任意元件之焊盘或其本体前后板边沿有4.0mm以上间距,距左右板边沿有5.0mm以上间距;否则须加有工艺边。以有利于加工和运输。5.3.3.2元器件的放置需考虑元器件高度,元件布局需均匀,紧凑,美观,重心平衡,并且必须保证安装。l 元器件的位置应位于电路设计软件所推荐的网格点上(2.54mm)。l 任何元件本体之间的间距尽可能达到0.5mm以上,至少不能紧贴在一起.以防元件难插到位或不利散热。l 同时考虑总装与生产线维修、售后服务维修方便,将外接零部件的插座设计在易于接插的位置,在插座的选型和插座的颜色上能区分开,保证接插时不会出错。l 元

9、器件布局应和电控盒装配互相匹配,高个子元器件尤其是插针继电器、风机电容、强电插座、大功率升高电阻、互感等在装配进电控盒后,最高处与盒体应有间隙,不能受压,以致影响装配顺畅及受应力,导致电控的可靠性下降。l 接插件的接插动作应顺畅,插座不能太靠近其他元器件。l 元器件布局应考虑重心的平衡,整个板的重心应接近印制电路板的几何中心,不允许重心偏移到板的边缘区(1/4面积)。5.3.3.3插件、焊接和物料周转质量对器件布局的要求各工艺环节从质量的角度对器件布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l 同类元件在电路板上方向保持一致(如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电解电容、插座等),以便于插件不会出错、美观,提高生产效率。(只是建

10、议,不做强制性要求)l 对于无需配散热片的孤立7805/7812等220封装的稳压管(尤其是靠近板边者),为了防止在制程过程及转移、搬运、检验、装配过程中受外力而折段元件脚或起铜皮,尽量采用卧式设计。l 金属外壳的晶体,为了防震尽可能用卧式设计并加胶固定。l 贴片元件(尤其是厚度较高的贴片元件)长轴放置方向应该尽可能垂直于波峰焊前进方向,以尽量避免产生阴影区。电阻、电容 二极管 三极管 过波峰方向l 贴片集成电路优先设计在插件元器件面,尽量不要设计在过波峰机面。l 对于贴片元件。相邻元器件焊盘之间间隔不能太近,建议按下述原则设计。(1)PLCC、QFP、SOP各自之间和相互之间间距25mm。(

11、2)PLCC、QFP、SOP与Chip、SOT之间间距15mm。(3)Chip、SOT相互之间间距05mm。l 多芯插座、连接线组、脚间距密集的双排脚手工插件IC,其长边方向必须与过波峰方向平行,并且在前后最旁边的脚上增加假焊盘或加大原焊盘的面积,以吸收拖尾焊锡解决连焊问题。5.3.3.4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安全应符合GB4706.1-1998的要求。l 印制板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基本要求 :当130V工作电压250V,无防积尘能力条件下,不同相位之间绝缘电气间隙2.5mm,爬电距离3.0mm,基本绝缘(强弱电之间)电气间隙3.0mm,爬电距离4.0mm,开槽宽应大于1mm,槽的长度应保证爬电

12、距离符合要求。l 出口电器印制板安全在满足GB4706.1-1998要求的基础上,还需符合整机输出所在地的相关要求。5.3.3.5器件布局应符合QJ/MK03.025-2003 企业标准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l 大功率发热量较大的元器件必须考虑它的散热效果,一定要放置在散热效果好的位置。l 大功率电阻本体与周边的元器件本体要有2mm以上的间隙,原则上大功率电阻需按照卧式设计。l 压敏电阻布置应符合相关防火设计规范的要求。5.3.3.6器件布局应符合电磁兼容的设计要求。l 单元电路应尽可能靠在一起。l 温度特性敏感的器件应远离功率器件。l 关键电路,如复位、时钟等的器件应不能靠近大电流电路。l 退

13、藕电容要靠近它的电源电路。l 回路面积应最小。5.4元器件的封装和孔的设计5.4.1元器件封装库l 应调用PCB标准封装库。l 贴片元器件通过回流焊和波峰焊应采用不同封装。5.4.2元器件的脚间距l 插件电容、热敏电阻、压敏电阻、水泥电阻、继电器、插座、插片、蜂鸣器、接收头、陶瓷谐振器、数码管、轻触按键、液晶屏、保险管等器件采用与其脚距一致的封装形式。PCB元件孔间距与元件脚间距必须匹配(留意同一个编码不同供应商的元件脚间距)。l 色环电阻,二极管类零件脚距相距必须是7.5mm,10.0mm 及12.5mm。(类似IN4148型玻璃封装之二极管必须选择10mm,1/6W电阻可以考虑7.5mm脚

14、距。1/4W电阻由10.0mm开始),并且尽可能统一在7.5mm(1/6W)或10mm(1/4W)两种。一般优选10mm脚距为宜。l 跳线宽度脚距统一在5mm;7.5mm;10mm;12.5mm;15mm五种。l 瓷片电容有3mm,5mm两种规格,推荐使用5mm脚距。其余未做规定的以实际零件脚宽度设计PCB零件孔距离。l 插件三极管、可控硅类推荐采用三孔一线,每孔相距2.5mm的封装。必要时可采用采用三角形成形。l 7812、7805类推荐采用三角形成形,亦可采用三孔一线,每孔相距2.5mm。7812、7805不得共用一个散热片,只能用独立的散热片。l 对有必要使用替换元件的位置,电路板应留有

15、替换元件的孔位。l 三极管、可控硅脚距优选我司成型设备现有的模具形状,不得选用特殊脚距和排布。5.4.3孔间距 相邻两个元器件的孔距应保证1.5mm以上。5.4.4孔径的设计如下表 元件孔径设计表引线直径设计孔径(精度:0.05)单面双面0.5以下0.750.80.60.050.850.90.70.050.90.950.80.051.01.1D(0.9或以上)D+0.3D+0.3注:确认的元件应对其安装尺寸公差有严格要求!l 元件脚是方脚的原则上印制电路板上的孔也应该是方孔,且其孔的长和宽分别不可超过元件脚长和宽的0.2mm;尤其是方脚的压缩机继电器及方脚单插片必须采用方孔设计。但是,由于孔的加工工艺的限制,孔的长和宽不能小于0.8mm,如果都小于0.8mm,直接做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