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佛法之一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711144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实践佛法之一(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星云大师如何实践佛法之一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1-3-25 0:00:58 繁體版第一篇 惭愧忏悔壹前言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行为上的过失还是可以医治的;怕的是,犯了戒不但不以为错,还自鸣得意,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叫做破见。破见,就如病入膏肓的人,无药可救;因为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变动,根本思想一旦

2、发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进入心中,如此势必永远与佛道无缘,所以佛经上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佛教不怕人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如果犯了错而能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就能重新纳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动力。因此,惭愧忏悔是实践佛法的重要一课。贰惭愧的意义与重要性所谓“惭愧”就是一种羞耻之心。根据俱舍论卷四说:自省所造的罪恶而感羞耻的心为“惭”,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的心为“愧”。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更积极的解释“惭”就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在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中,惭、愧与信、不放逸、轻安、舍、无贪、无嗔、不害、勤,合称为“十大善地法”,也就是相应于一切善心的心所。由于惭与

3、愧二者能使我们的心地清净,诸行光洁,因此称之为二种白法。又,惭愧的心一生起,能长养一切善行功德,因此列为佛教七圣财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而且处处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个人披上璎珞,人身也为之庄严起来,因此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相对于惭愧者,为无惭无愧。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惭愧,纵使有过也不肯改,甚至无恶不作,终至道德沦丧,失去人格;一个没有人格的人,犹如一棵被剥了皮的树,树无皮,则根茎、枝叶、华果皆不得成,可见惭愧对于人是何等重要!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佛陀告诉弟子:“有二净法能护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

4、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由佛陀的开示可知,人之所以异于畜生者,是因为人有惭愧心,有了惭愧心,所以能正人伦、明义理、尚道德、守秩序,国家社会才不致于脱序紊乱。惭愧心之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于焉可见!参忏悔的意义与重要性“忏悔”就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意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说:忏与悔具有不同的意义,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六祖坛经忏悔第六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

5、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二者合起来,其实就是向别人认罪的意思,含有改往修来的意义。根据经典所说,我们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不过,佛经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正如衣服脏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洁净如新;一田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会下沉。忏

6、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改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忏悔有无比殊胜的功德!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原始佛教的教团中,佛陀为了让犯罪的弟子得以忏悔罪行,每半个月定期

7、举行布萨一次,并且制定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为“自恣日”,由此可知忏悔在佛教僧团中的重要性。肆如何忏悔惭愧与忏悔虽然同样含有改过迁善的意思,惟前者较偏重于内省,是一种“诚于衷”的功夫;后者则属于“形于外”的行为,因此忏悔有一个先决的要件,就是要“发露”忏悔,所谓“发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错一一表白出来,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一、忏悔的对象与因缘忏悔既然需要发露、表白,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对象。究竟应该向谁忏悔呢?以下几个对象可以让我们忏悔:1.佛像 2.菩萨像 3.师长 4.大众至于忏悔所须具备的因缘,依四分律羯磨疏卷二十二所载,忏悔必须具足五缘,即:1.迎请十方诸佛菩萨。2.诵

8、经、持咒。3.自白罪业。4.立下誓愿,绝不再犯。5.明证教理。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所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即: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的意思。2.右膝著地,表示奋勉恳切。3.合掌,表示诚心不乱。4.表白自己的罪行,毫无隐藏。5.对佛菩萨、师长、大德行接足礼,表示卑下谦恭,至诚礼敬。大乘佛教则主张忏悔须具备五事:1.先严净道场。2.次以香花铺地。3.设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4.七日长斋、三时沐浴。5.供僧。其他,也有不依律的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礼忏等。谈到礼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及至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期。其间,各宗各派依据各种经典所作

9、的忏法,不胜枚举。近世通行的忏法有:1.梁皇宝忏:为我国流传最久的忏法,今人每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延僧虔修此忏。2.慈悲三昧水忏:略称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3.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忏法,为现今普遍流行的忏法。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忏法;凡消灾延寿的法事,多礼拜此忏。5.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是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的忏法,此忏法随著净土信仰的流行而广行于民间。

10、6.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的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的法事,多礼拜此忏。此外,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也都是一般常行的忏法。二、忏悔的方法与类别忏悔的方法与性质,依各经所载,有多种分类。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犯戒律的罪,须行制教(戒律之教)的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犯业道的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的忏悔,此则通于所有行者。制教的忏悔又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的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宜对本尊行忏悔。摩诃止观卷二载,忏悔分事忏与理忏:1.事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又称随事

11、分别忏悔。一般的忏悔都是属于此类。2.理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又称观察实相忏悔。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载,忏悔有三种:1.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行忏悔,如礼拜梁皇忏、大悲忏等忏仪。2.取相忏:观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为除罪的忏悔。如能观想成功,表示心念都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了。3.无生忏:无生忏就是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无生者,法本无生,所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又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无时罪亦灭”。罪业在相上虽然有善恶,但是在性上并无善恶,因此在本性上、在佛性里并没有罪业可言。天台宗行者也立有三种忏悔法门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

12、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又,天台宗依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三昧忏法而作“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又称法华忏法,是天台宗重要的忏仪。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众的忏悔法有五种: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4.六斋日不杀生。5.相信因果。除了以上各经所载的忏悔方法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下六种忏悔:1.说好话忏悔。2.捐善款

13、忏悔。3.勤劳服务忏悔。4.成就他人忏悔。5.用感恩报德的心忏悔。6.以礼佛谢罪的心忏悔。三、忏悔的功德与忏相忏悔不但可以灭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经典记载,忏悔可得五种福德:1.终不远离一切圣人。2.一切众生乐见乐闻。3.入大众时,不生怖畏。4.得好名声。5.庄严菩提。忏悔之后,罪业是否究竟清净,可以依忏悔当时的情状自我审查。忏悔之相有三品之别:1.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2.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3.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四、忏悔与感应的原理一般人学佛修行总希望有所感应,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没有?感应的原理就如同“月现江心”一般。所谓“

14、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心。所以没有感应的人,不能责怪天上没有月亮,应该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净。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藉著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伍结语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成佛作祖端赖它;五趣流转也因它,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知道澡浴净身,却不知道“净心”的重要,任由我们的心在五欲尘劳、人我是非中

15、奔驰攀缘,计较得失,终至永无解脱之日。我们的心要如何净化呢?惭愧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一念惭愧忏悔的心,能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转化为时时风光,处处自在,丰足无忧。惭愧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当前社会乱象纷陈,人人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多数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脱序不安,此时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惭愧忏悔的心,自忖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亲朋好友,由于“对不起”的这份惭愧忏悔的心,必能激发感恩回馈的情操,继而化暴戾为祥和,何愁社会不安定?所以,惭愧忏悔不但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s, protection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rural areas by the end of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complete with warning signs, isolating network protection facilit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