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69335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四中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0120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泰安四中2018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题2018.11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留住花样 守住单纯张逸良世界范围内,剪纸大致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派。东方剪纸多受中国的影响,各具地域特色,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剪纸则侧重剪影效果,强调文学、浪漫的格调,不少剪纸还与西方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在中国,民俗图腾、神话故事、传说寓言及对于生活的追求的广泛结合,成为剪纸创作的灵感来源。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对剪纸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以陕西剪纸为例,不同地域的剪纸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渐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性:陕西关中的西安、宝鸡等地,由于文化、

2、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朴实、凝练的风格,传统的农渔耕读是其主要内容。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既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张生动“名片”。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相互借鉴,在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抑或不假思索、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用色粗糙、构

3、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等问题,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散发的“乡土味儿”或许是被工业化、城市化覆盖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剪纸能够流传至今,并影响一代代人,还在于其本身的单纯。这种剪刀、刻刀与纸张所营造出的单纯意境,同行模仿不来,其他门类也无法替代。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对剪纸进行翻新,纸张都是不变的载体,是剪纸的“身份代码”。剪纸的“纸味儿”是最起码应该留存的东西,它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的、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在。花样繁多的世界,能够得到交口称赞的花样并不多;单纯的表达形式,如果是情感的表达、艺术的

4、表达,则一定不会失去韵味。所以,无论是剪纸,还是其他的传统技艺,在被塑造成新的形态、赋予新的含义、进行新的表达之时,不仅要让花样等外在形式成为具有时代感的智慧再现,更要用那份艺术的单纯滋养人们的精神。(选自2015年1月18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东方剪纸乡土与民俗气息浓郁;西方的剪纸与艺术创作有密切关联,文学格调明显。B. 因受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及文化交流水平等的影响,剪纸呈现出不同特色。C. 只有贴近民众生活,受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才能成为地域文化中的生动“名片”。D. 因为剪纸能够穿越历史流传至今,并影响了一代代人,所以,剪纸本身是单纯的

5、。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简单比较了东、西方剪纸的不同,使读者对中国剪纸有大概的了解。B. 第二段运用例证法,以陕西剪纸为例,主要是为了论证剪纸自由随性的特点。C. 第三、四段分析了手工剪纸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剪纸在发展过程中所走人的误区。D. 最后两段点明剪纸的本质属性,回扣题目,为剪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沟通的便捷和机器生产方式的应用,对剪纸的发展既是拓展促进也是挑战。B. 固步自封或盲目求变,都会使手工剪纸失去其优势与传统,从而面临生存困境。C. 纸张是剪纸的“身份代码”,是剪纸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区别的本质所

6、在。D. 当今世界花样繁多,剪纸要发展,不仅要创新形式,更要守住艺术的单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旧事土黄孙君飞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

7、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

8、,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荒地里的土一锨一锨翻成倒

9、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

10、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土黄和荒蛮(选自2015年5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4.

1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彩。B. 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C. 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足。D. 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场面相互映衬。5.(4分) 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6.(5分) 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秒钟的小公益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1)2

1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2)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3)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4)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5)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

13、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6)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7)“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8)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9)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10)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

14、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11)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12)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13)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14)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15)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

15、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16)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17)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18)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19)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

16、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20)“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选自中国青年)7. (3分)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B. 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