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2687325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中文摘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期青春期,这是个体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实现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而社会转型造成的社会失范却给青少年的角色认同带来很大障碍,致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实现角色认同,甚至产生角色冲突。 值此社会背景下,又逢基础教育改革转向微观层次,我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到师生中间,通过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了多次的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对初中学生的自我角色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了解释。 第一,初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论文通过“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自我评价”三个侧面来解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第二,初中

2、生对自我角色的认识。论文从“我是谁”、“我的权利”、“我的义务”、“我的行为模式”四个角度来解释初中生对自我角色的认识。 第三,遭遇“青春期”。通过了解学生对青春期的感悟和教师对青春期的认识,以明确青春期特征对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影响。 第四,独特“我”的自白。这是我约请一位初中生写的自传,这是发自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呐喊。 在了解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基础上,论文从四方面提出了对初中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教育的理念和实施策略。 第一,确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色观。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认为学生是有独特个性和无限发展潜能的主动学习的人。 第二,建构满足学生多种需

3、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针,学生扮演角色的多样性造成了学生需要的多样性,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多种合理的需要。 第三,创设生活德育的体验观。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是在其参与各种活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角色定位教育也必须在生活中、在互动中进行。 第四,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评价观。对一个人角色意识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角色意识的形成,所以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评价观对学生积极、健康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角色定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良好的角色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角色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人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行使着自己的权力,也履

4、行着自己的义务。但角色的扮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出现迷茫与失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说到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受教育者,但如果仅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受教育者是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有独立个性与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学生不仅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多种社会角色,学生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我认为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在学习和各种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理解、领悟不同角色的规范,并创造性地实践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调整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

5、值取向的过程。 一、选题的由来 我之所以选择初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作为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使得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原有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建立又有待于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导致人们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的变化,要求人们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正确判

6、断自己的角色,做出恰当的抉择,才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学习扮演各种角色,实现角色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所以,了解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教育改革从宏观走向微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步深入到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对学生的研究也己经由对抽象个体共性的研究转到对具体个体个性的研究,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班级、课堂的生活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提高。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选择了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我的工作生活经历的影响 所以选择这一题目,还与我的工作

7、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曾经做过七年的中学教师,比较了解中学生和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能深切体会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离开中学的这几年正是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时期,中学教育的状况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读研究生期间,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我对中学教育进行理性思考,探究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中学教育土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总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学教育改革及现状。所以,选择这一题目是出于我的兴趣和内心的关注,这种熟悉亲切之感使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不致遭受为论文而论文、为研究而研究所带来的乏味无聊之感的折磨。相反,在研究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与成长

8、,研究的过程也是我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我第一次体会到研究与生活这么贴近,研究原来就在生活之中。 二、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师生角色定位的论文越来越多。但这些文章中大部分是对教师角色的探讨,有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为基点,讨论教师的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如“21世纪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定位”3 “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4等,也有人把教师的角色定位看作一个过程,在教师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探讨教师的角色定位,如张文兰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5,张爱琴等的“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6等;而研究学生角色定位的论文却很少,把中学生角色

9、定位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更少了,并且这其中大部分是在讨论某一具体情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如们双主网络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作用”7,但也有人开始研究新课标情境下中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t81,这种新的探索方向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本论文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了解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的角色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教育的构想。三、研究的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失时机地做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抉择,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生命

10、价值,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变得日益重要。 基础教育担负着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任务,学校所培养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一方面,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中机智地做出选择,同时还应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意识到在不同角色中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创造性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变革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师生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当前关注教师角色转换、角色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的研究还非常少,加强对中学生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自

11、己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具有“情境性”、“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的特点,因此,研究的结果只局限在样本本身,不能简单地推论到抽样总体中去。但是,我选择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它有自己的特性,但也与众多的普通中学有着内在的共性,这又使我的研究结果具有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推论”作用。一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一)研究的范式 “范式”是指常规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在1968年提出来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等三方面的内容。这一概念

12、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近年来被借用到社会科学界,并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范式大战”。质的研究所依据的是与传统的“实证主义”不同的三种“另类范式”,即“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但却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某种理论只有不断地被证伪,才可能逐步接近真理。在认识论上,后实证主义认为,人们虽然不可能完全、彻底地了解客观现实,但可以通过相对严谨的方法对其进行“客观的”了解。在方法论上,后实证主义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强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

13、“真实”的资料,并且可以通过证伪、相关验证等程序和手段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它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这种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在实践中结品化而成的。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必须通过双方价值观念的过滤。在方法论上,主要采取辩证对话的方式,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平等的交流,逐步去除被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误解的能力。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所谓的“

14、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具体地被建构出来的。这种被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某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实”。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认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在方法论上,它强调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

15、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通过主体之间的理解,人类将扩大自身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认识结构和叙事结构。 对研究范式的反思,使我意识到与其说我的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我遵循的是质的研究的范式。在研究中,我关注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以及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角色意识的变化、角色的转换等,整个研究是多样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是学生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变化过程,是对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感知、体验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论文选题的初期,我的导师推荐我看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一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质的研究,便即刻被书中那种不同寻常的行文方式所吸引。不夸张地说,我真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原来论文真的可以这么写,这是我多少年来悄悄隐藏在心中的梦想,让论文也可以表露感情,让论文也可以贴近生活。我如获至宝般地很快读完了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又认真阅读了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至此我对质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认识,“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