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63KB
约12页
文档ID:432656727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_第1页
1/12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第一章(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 母语:通常指的是学习者幼年习得的语言由于母语是家庭或者 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说来,母 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学会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 称作“第一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习得”是一种下意识、非正式的类似儿童母语的获得过程学 习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学习语言这一事实,但是能意识到他们正 在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的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 到所学的规则克拉申把这两个方式看作彼此独立的学习过程无接 口观点、有接口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 交际的工具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的语 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语言能力”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先提出了“语言能力”的 概念其含义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 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掌握语言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第一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现实性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发端发展简要回顾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1967年 S.P.Corder (科德)发表的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偏误的意义》以及 1972 年 Selinker(塞林格)的《中介语》为标志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 50—60 年代 对比分析第二阶段:70 年代“中介语”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监控模式” 文化适应模式 第三阶段:80 年代中期至今 受多学科影响 第二章第一节对比分析1. 对比分析,是通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在语音、词 汇、语法等方面的系统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预测第二语 言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言困难和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进而采取一定 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中避免或减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2. 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母语负迁移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3. 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一) 基本假设——语言迁移(二) 两种观点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 两种观点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 差异=难点=错误 弱势说:通过对比分析,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解释错误,而且往 往是只解释其中的一部分4. 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5. 对比分析的贡献(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在描述、选 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 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研究成 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 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 进第二语言学习6. 对比分析的局限(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 -反 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 疑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7. 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 的;(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 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 的心灵过程;(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第二节偏误分析1. 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错 ,其目的是要发现 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 供有益的帮助2. 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误识别、偏误描写、 偏误解释和偏误纠正3. 偏误分析研究目前,国外偏误分析已经不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心,而是作 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一种研究手段国内的偏误分析始于1984 年鲁健骥的研究我国的偏误分析有五个领域: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

4. 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偏误分析的意义:第一,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是二 语习得研究的真正起点第二,偏误分析为70 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进行的论战提 供了有力的证据,即母语负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第三,偏误分析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 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第四,偏误分析部分地揭示了二语习得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丰富和 充实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可以揭示二语习得过程和学习者 所采用的策略和程序第五,偏误分析具有指导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1)有利于开展有的放矢的补救性教学2)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偏误分析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局限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 围两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是:偏误资料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1)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略了其正确的部分2)纵向研究少,不能了解习得过程的全貌3)无法采集到被学习者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4)五个步骤都存在问题第三章中介语研究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和历史背景1. 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 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 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 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 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2..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的区别偏误分析是对对比分析的一种否定对比分析从学习者外部描写 解释二语习得的过程偏误分析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片面的语言系统 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方法也有不同偏误分析排斥对比,但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的 偏误和目的语两者之间3. 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 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对 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介语理论的水平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 法来看待第二节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1.中介语理论三 位先驱 :Selinker 塞林格 (中介语 之父) Corder 科德和 Nemser 内姆塞2.Corder 关于中介语的理论主张:(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Corder 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 士〃言”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 后来(1971)又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二)假设检验Corder认为,学习者大脑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个人、一本书、两张桌子、三把椅子……系统生成器还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渡系统做出调整如“一个月”“一个星期”“*一个年”三) 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吃饭在饭馆四) 输入和吸纳 输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 只有在输入吻合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变成吸纳五)失误和偏误3. Nemser 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对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Nemser(1971)称之为“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4. 近似系统有几层含义:(1) 近似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2) 以目的语为参照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一个不断进化的连续统3) 近似系统是动态发展的系统5. 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 律性和系统性,即近似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的言语是 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四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 自主结构:一个年、吃饭在五道口6. 稳定的中介系统稳定的中介系统就是Selinker说的“僵化”(fossilization )现象, “洋腔洋调”7.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8. 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大部分( 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 “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多 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 第二语言能力,他们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 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9. 僵化僵化,也叫化石化或石化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 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 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0.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中介语具有独立性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中介语具有系统性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语言观(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

2)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3)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1、儿童习得母语的种种问题2、语言习得机制的主要特点:(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 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 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 需学习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争议P104 (简答题) 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 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1. 习得与学习的假设,自然习得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P111第二节关于语言监控模式的争议(P123 )简答题论述题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