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432621062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语文中考新题型适应卷(三)一、积累与运用(20分)1请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陆游游山西村(1)“_,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探寻路上的扑朔迷离和豁然开朗;杜牧经过赤壁战场,面对沉沙折戟,思虑国家存亡,社稷安危“东风不与周郎便,(2)_”;苍翠的竹林给予了晚年王维心灵的慰藉,兴之所至,他可以“独坐幽篁里,(3)_”;穿过竹林,即便经历风雨也能如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4)_” 别有一番潇洒;在具有高洁品格的诗人笔下,梅花就是陆游自身:“(5)_,只有香如故。”;(6)“_?松柏有本性”象征了刘祯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高贵气节;(7)“_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2、。”是舒婷对千古以来民富国强的美好理想的赞美,是时代带给人们的激动、乐观与希望;(8)“_,_”是陶弘景欣赏山水相映之趣的自得。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自古以来,梅花就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形象之一,这种喜爱起自诗经,历经汉魏、隋唐,到了宋代进入din(A颠 B巅)峰时期。林和靖( Ajng Bqng)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花不求识赏的 甲 (A隐匿 B隐逸)孤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诗句又使梅的形象于“孤清”中多了几分高洁傲然;“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抒写出梅花不堕凡俗的 乙 (A坚不可摧 B坚贞自守)

3、;而苏轼的定风波红梅中“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一句,则将高标俊逸的“梅格”与作者旷达超脱的人格融为一体可以说,梅花是凌寒绽放于冬日的精神之花,中国文人从梅花的品性中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丙 。(1)根据拼音为文中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_ 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甲_ 乙_(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_)还广泛地存在于我国的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之中梅花的形象不仅存在于诗歌中这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A B C 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甲

4、)(乙)春望杜甫 南安军 文天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3下面对这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写诗人所见,寄情于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B甲诗颈联采用了借代手法,“烽火”指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代指战争。C乙诗首联简要叙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从中可看出诗人沉重的心情。D乙诗颔联两“出”和两“归”重复对照,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4两首诗都写到了战争,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5、,完成各题。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5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既而酒肴俱熟(_)(

6、2)是时风和日丽(_)(3)红日将颓(_)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B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C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D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7翻译下面句子。(1)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2)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8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螺旋井张金豹泰山以东几十里,有个掌平洼村。村外有口老井,井口是圆的,直径约18米,井台距水面26米。井壁上的台阶呈螺旋状,一圈一圈向下盘旋。台

7、阶用乱石砌成,但严丝合缝,自成格局,仔细端详,有点像毕加索的画。台阶两侧有不规则的洞口,岩层中暗暗涌动着细如游丝的水,慢慢汇成细流,顺着洞口流进井里。当地人称之为“螺旋井”。老井像一个历尽风霜的老人,盘坐在那里,闲看花开花落、雁去雁归,静听风声雨声、鸟叫蝉鸣。我与这口老井相遇,纯属偶然。那天,我结束了一天的调研行程,在返城途中,见许多人围在那里游览拍照。我近前一看,不由眼前一亮,各种各样的水井我见过不少,但像这样的螺旋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时,一位大爷提着水桶,顺着石阶走下去,用水瓢将井水舀进桶里。老大爷家有自来水,但他说这井里的水甜,喝着舒服:“当年,全村几百口人豁出命来才把它打成,反过来

8、,它又养活了全村几百口人。现在井虽然不怎么用了,但喝进肚里的水早已和身上的血混在一起,分不开了。”攀谈中得知,这位人称“老榆木”的大爷,见证了老井的诞生。原来,干旱缺水一直是掌平洼村人的心病。这个村挂在半山坡上,村子周围不是峭壁就是山包。村民们种地吃饭全看老天的脸色。雨多点的年景,倒也说得过去,遇到大旱就麻烦了,轻则减收,重则绝产。到上世纪60年代,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坐不住了,深感这个“家”当得有愧,当得无光。他们反复商量,提出在村子周围凿石打井。想法一传开,立刻引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有的讥讽。村党支部书记是个硬汉子,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他们请来水利

9、部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寻找水源。技术员几乎跑遍了村周围的所有角落,最后选定了打井的位置。不过他说,地下水肯定有,但要打通岩石,下挖上百米,实在太难了。村党支部书记的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为了吃上水,再难也得干!”1967年,打井工程开工了,全村男女老少但凡有劳动能力的都上了工地。“老榆木”当时还是个毛头小伙,媳妇刚生儿子,他二话没说,拿着铁锤加入了打井的队伍。那是个物质十分匮乏、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年代,困难可想而知。没有挖掘机械,他们就靠镢刨锨挖,用铁锤钢钎凿石打眼,一锤下去,火星飞溅。日子一天天过去,锤头砸烂了,钢钎磨秃了,炸药用光了。怎么办?还是那句话,再难也得干!庄稼汉吐口唾沫是颗钉,洒滴汗

10、水摔八瓣。一把把铁锤一根根钢钎,沾满了鲜红的血渍。一筐筐碎石渣,浸染着黏稠的血水和汗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终于有一天,钢钎下面开始湿润,接着汩汩冒水,大家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朝思暮盼的井打成了。1967年动工,1977年竣工,用了整整10年时间,搬动土石3千多方。属于老井的那个时代渐行渐远,许多人和事已化为烟云随风而去。但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根还在,魂还在,凝结在它身上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老榆木”很健谈,他看了看几个正在嬉戏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只知道甜,哪知道苦?事不经过不知难。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

11、。”此时,风过绿野,辽阔的天空碧蓝如洗,一团团棉絮一样的白云,轻盈地变换着不同形状。老井依然盘坐在那里,像一只天眼,凝望着风云变幻、岁月沧桑、人间百态,又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什么。(选自2021年04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井所处的位置、规模、形状、构造,暗示凿石挖井要费很大功夫。B“老榆木”与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均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的代表。C结尾写老井依然“盘坐”,与第段照应,表达作者对老井的喜爱赞美之情。D本文以螺旋井为线索,叙事生动,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富有生活气息。10文中村民挖井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11结

12、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他黑下脸:“闭眼难见三春景,出水才看两腿泥。不试怎么知道不行?”(赏析加点词语)(2)只有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人才能体会,井水是甜的,汗水是咸的。(赏析句子)12“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属于老井的时代渐行渐远,但作者为什么说“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中华文明李忠杰180年前,当中国人民还不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名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笔下提及和介绍了中国的文明成就。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全面列举了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及这些

13、发明创造传入欧洲的时间、途径。其中有:“蚕在550年前后从中国输入希腊。”“养蚕业传入意大利,1100年前后。”“棉纸在7世纪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人那里,在9世纪输入意大利。”“磁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1180年前后。”此外,还提到了“破布造纸”“木刻和木版印刷”“铜版雕刻术”“火枪枪机”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充分肯定了这些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动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14、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指出,“。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同时,“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无论对于反封建斗争,还是推动工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书刊印刷业的兴起和商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打破了僧侣对读书写字的垄断,而且也打破了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垄断。”从此,欧洲的学术中心由修道院转移到了各地世俗的大学,先进的思想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交流和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在中世纪后期和近代初期传入并应用于欧洲后,恰好适应了当时欧洲从封建生产方式转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需要。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能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部门。如果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人们很难想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如果没有指南针,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