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618552 上传时间:2023-10-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葛根 24g 炙甘草 6g 黄芩 9g 黄连 9g上 4 味,以水 1600ml ,先煮葛根,减 400ml ,再下诸味,煮取400ml,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解表清热止利。(主治) 主证:发热,项背强急,喘而汗出,口渴,下利多恶臭,肛 门灼热感,苔黄,脉促或滑数。副证:小便短赤,或心下痞,或心下悸。(临证加减)1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中毒性痢疾:用葛根芩连汤加藿香、 苏叶、钩藤、广犀角等,配合局方至宝丹为主,治中毒性痢 疾全部治愈。 中医研究院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2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婴幼儿腹泻:用葛根芩连汤

2、加六一 散、车前草等。 福建中医药, 1964, td,:18 3。葛根芩连汤加味或黄连粉治疗痢疾: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或单用黄连粉治疗一般性痢疾,其治愈率几乎 100。 中华医学杂志,1973,(5):2954葛根苓连汤治疗急性菌痢:方用葛根9g,黄连、甘草、 黄苓各4. 5g。每日工剂。江苏中医,I960, t5,5。加味葛根芩连汤配合腹部电热吹风治疗 4,JL 病毒性肠炎: 钵方为葛根、板蓝根、乌梅、茯苓各lOg,黄苓、白术、石 榴皮各6g,黄连、炙甘草、藿香(后下)、草豆蔻(后下)各3g。每,日 l 剂,水煎 3 次,分 46 次服。忌生冷、鱼腥、油腻等 食物。用电热吹风,男性顺时针,

3、女性逆时针方向回旋吹熨,避免 烫伤,每次10-,20分钟,每日 2次。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5, f2,: 236。伤寒论对泄泻下利的辨证施治:(1) 表邪人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用 葛根汤;表邪未尽,误用攻下,邪热人里成热利,用葛根黄 芩黄 连汤;少阳火郁不伸,邪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为太少合 病,用黄芩汤;外证未除,屡用攻下,损伤脾阳而下利,用桂枝 人参汤。(2) 肠胃实热:燥实不去,旁流不止,用大承气汤;湿热郁 遏,热迫血分,灼伤阴络而致热利,用白头翁汤。(3) 少阳里实:少阳气火内迫阳明而致下利,用大柴胡汤。(4) 中阳不运:太阴病脾胃虚寒之下利,用理中汤。(5

4、) 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真阳衰微之下利,轻者用四逆 汤,重者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阳虚水泛之下利,用真武 汤; 脾肾阳虚,寒湿中阻,络脉不固,统摄无权,以致大肠滑脱 下利,用桃花汤。(6) 阴虚下利:少阴病阴虚化热,邪热下泄之下利,用猪肤 汤;少阴病阴虚水热互结,水湿渗于大肠之下利,用猪苓汤。(7) 寒热互结:寒热结于心下,脾胃之气升降失常而致痞证 下利,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寒热错杂 之下 利,用乌梅丸;寒热错杂格拒之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干姜 黄连黄苓人参汤。时珍国药研究,1996,1, 89-17本方去葛根、甘草,加郁金、香豆豉。治阳明温病,干 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名黄

5、连黄芩汤。 吴鞠通 8本方去葛根、甘草,加石膏、黄柏、淡豆豉、山栀子、麻黄。主治外感表证未解,里热已炽,症见壮热无汗,身体 拘急,面赤目赤,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鼻衄,脉 滑数 或发斑者,名三黄石膏汤。伤寒六书,外台秘要名石膏汤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 内诸药,煮取二 升,去滓。分温再服。释义 本条宜分二段读,从“太阳病”至“表未解也”为第 一段,其下利仍以表 证为主。从“喘而汗出者”以下为第二段,说明表证误下后, 病邪入里化热,热迫

6、肠道而下利。 太阳病,桂枝证,本当汗解,而误用下法,是反其道而行之, 故曰“医反下之”。惟其误用下法,致伤胃肠,因而下利不止。此时下利属性为 何,当据证而辨。从后文“脉促者,表未解也”来看,说明虽经误下,而表证仍在, 邪正相争仍较明显,故其下利仍以表证为主,治法当以解表为要,结合治利。第二段是 说表病误下之后,病情发生 变化,表证不复存在,即令尚存轻微之表证,亦在次要地位, 而以肠热下利为主,揣摩 后文“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可得其详。盖误下 之后,见“喘而汗出”,而不 言“表未解”,知外邪入里化热,热邪逼迫,使大肠传导太 过,此热性下利之由来。肺 与大肠为表里,且热性炎上,肺气受其熏

7、蒸,故见喘象;蒸 于体表,逼液外泄,是为汗 出。病情如此,恰与苦寒清热,坚阴止利之葛根芩连汤相合。 本条下利,与葛根汤证下利不同:其一,彼证未经误治,而 起病便是太阳伤寒,因 外受之风寒同时内犯肠道而下利,故曰:“太阳与阳明合病”; 此证仍表证误下后,外邪 入里化热,热逼大肠而下利。其二,彼为太阳表实无汗,此 为热邪在里,喘而汗出。选注 成无己: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 所乘,遂利不止,邪在 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迟微,邪在里也 促为阳盛,虽下利而脉促者,知表邪未解也。病有汗出而喘者(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证),为自汗出而喘也, 即邪气外甚所致。喘而汗出者,

8、为因喘而汗出也,即里热气 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 汤,散表邪,除里热。(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中) 程郊倩:夫桂枝证误下,而桂枝证不罢者,仍从桂枝例治表, 表解而利自止,此有 表有里,只宜解表之一法也;若脉促加以喘而汗出,热壅于 膈,心肺受伤,胃气不清可 知,虽未成痞,而客气微欲动膈矣,则无取桂枝之和营卫, 仿泻心汤例,用芩连而加葛 根,鼓舞胃气以清散其邪,此有表有里只宜清里之又一法也。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 病脉证篇) 汪苓友:本太阳桂枝证,医人不投桂枝汤,反用药下之,成 注云:“虚其肠胃,为 热所乘,遂利不止”。按此亦非胃肠虚证,乃胃有邪热,下 通于肠而作泻也。脉促者, (脉经

9、)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日促,此为阳独盛之脉也。脉 促见阳,知表未解,此但 言表,乃阳明经病,非犹太阳桂枝证之表也。喘而汗出者, 亦阳明胃腑,里热气逆所 致,此非太阳风甚气壅之喘,亦非桂枝证之汗出也。故与葛 根黄芩黄连汤,以解阳明之 邪,清胃腑里热。(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钱天来:因误下之故,热邪随之而内犯也。脉促者,非脉来 数、时一止复来之促 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促为阳盛,下利则不应促,以阳 邪炽盛,故脉加急促,足以 知其邪尚在表而未解也。然未若协热下利之表里俱不解,及 阳虚下陷,阴邪上结而心下 痞硬,故但言表而不言里也。(伤寒溯源集。太阳上篇) 周扬俊:桂枝证误下,利遂不止

10、者,因邪未入里,而胃已受 伤,设使脉促,则虽下 利,而表邪尚在,仍当与桂枝矣。只以喘而汗出,则外邪内 陷,上侵则喘,下奔则泄,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取其因势外达,本腑本经之为便也。且 既用芩连以寒荡其热者,因 脉数而止者谓之促,不急祛其热,喘汗何由止耶。() 评述 葛根芩连汤乃治热利之名方,众口皆同,而对本条原 文之诠释则见仁见 智,互有发挥,惟其如此,难免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不外 以下两点:其一,对本条之读法及其理解,如成、汪、钱诸家,对本条读为一体,释下 利为表里俱热之下利,亦称 协热下利,而汪氏对表里俱热之性质,所指更为明确,谓其 表“乃阳经病,非犹太阳桂 枝证之表也”,谓其里“亦阳明胃腑

11、,里热气逆所致”;程、 周二氏,显然将本条分作两 截读,主张桂枝证误下后,表未解而利遂不止者,仍宗桂枝 汤法。若误下后,利遂不 止,喘而汗出者,为里热上奔下迫所致,方为葛根芩连汤证。 笔者以为对上述两种意 见,不可冒然评之,必以理论为指导,临床为依据,仔细分 析,然后求取公允评价。如成、汪、钱氏,将本条通读,即表里俱热之下利,所谓表热 者,发热恶寒头痛之类,里 热下利者,如李培生先生所指诸热利征象(汪氏以阳明经、腑 定其表里俱热, 自不可 取)。究其轻重, 自以里热为主,用本方于苦寒清热,坚阴 止利之中,有葛根辛凉宣透, 自属合拍,亦为大量临床报道所证实,似无从再议。然则因 事物本身之复杂性,

12、临床上 确有如程、周二氏所言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利遂不止者, 主以桂枝汤随证加减,为治利之妙法,古今文献亦有大量记载,能不信乎?!然则与前者 何以区分,要在表未解大 体相同,如发热、恶风寒、汗出、头痛等,而下利则为水粪 杂下,无心烦、口渴、粘稠 灼肛之象,而有舌苔白薄,脉浮之征。本证与葛根汤证之区 别,重在有汗无汗,临床所 见体虚外感,或隐有胃肠宿疾,而触冒风寒者较多,笔者常 以桂枝加葛根汤酌情增损, 每获良效。由是言之,将本条分作两段读,似觉韵味更为深 长,况且从本条语气而言“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苓黄连汤主 之。”并无强分为二之嫌,故刘渡舟先生主编之(伤寒论校注)在“表未解也

13、”后,用分号 示之。若暂离原文,专从 临床来看,热利无表证者,葛根芩连汤仍可用之,盖本方以 治热利为主故也。其二,关 于“脉促”主阳盛,均无异议,然而其脉象如何,则见解不 一。汪氏承以数中 一止复来者为促,然则热利证甚多,临床有此促脉者,极为 罕见,故虽有据,而与临床 不符,是不可取。钱氏云“急促者亦可谓之促也”,虽于脉 学专著无据,而与临床相合,且从钱说为要。治法 清热坚阴止利,兼以透表。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方义 本方以清热坚阴止利为主,兼以透表,为表里双解之 剂。方中葛根用至半 斤,为本方剂量之最,其性清轻升发,既能升津止利,又有 透邪外出之功,是一物而二 任也,故为君药。芩连苦寒直清

14、里热,犹且厚胃肠,坚阴止 利,是为臣药。炙甘草和中 缓急,协调诸药,为佐使之品。如前所述本方重在清热止利, 故无论表证有无,恒可用 之,亦不论泄泻或痢疾,但以肠热为主者,亦可用之。 方论选 许宏: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 连为臣,黄芩为 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 其中而调和诸药也。且此方 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 也。 (金镜内台方义。卷一) 尤在泾: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 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合之 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 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 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古法

15、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 故葛根之表,则数多而独行;芩连之里,则数少而并须,仲景矩蠖,秩然不紊如此。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 陆九芝:阳明之有葛根芩连,犹太阳之有大青龙,少阳之有 小柴胡也。太阳以麻黄解表,石膏清里;少阳以柴胡解表,黄芩清里;阳明以葛根 解表,黄连清里。表里各不 同,而解表清里之法一也。(录自(伤寒论译释) 李培生:葛根芩连汤、取芩、连苦寒,清热燥湿,坚肠止利 炙甘草和中,并重用葛根先煮取汁,取其辛凉升散之性,能从里宣透于外,为热 利而挟有表证立法。()点评 诸家对本方认识基本一致,可从。陆氏举太阳、阳明、 少阳三经之解表、 清里法,虽有值得推敲处,然可备一家之言。临床应用(工)仲景对本方的应用:里热挟表证下利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1) 金镜内台方义)载本方能治嗜酒之人热喘2) (类聚方广义)用本方治平日项背强急,心胸痞塞,神思抑 郁不畅者,或加大黄。又云:项背强急,心下痞塞,胸中闷热,眼目牙龈肿痛腐烂 者,加大黄则其效速。(3)现代应用 葛根芩连汤以其卓越的清热坚阴止利功效,不仅受到古代医 家的普遍重视,亦为现 代临床广泛应用。就其现代应用范围而言,仍以消化系统病 症为重心,进而延伸及于其他系统病症。1)消化系统:以腹痛泄痢而具里热征象者为其审证要点,广 泛用于慢性非特异性 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小儿 中毒性肠炎、婴幼儿夏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