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2618464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2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依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音、形、义相互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如1998年全国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试题“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在此之前,也许很多同学没有学过“籴”字,但它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相关。再结合前面一个“粜”字,是不难推断出“买进粮食”的意思。 (二)依语音推断 文言文还经常使用通假字,所以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讲不通时,我们可

2、以推断它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如“今殴民而归之农”中的“殴”本意是“打”,照此解释这句中的“殴”字显然不妥。故可推断它是“驱”的通假字。又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备战,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三)依语位推断 汉语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而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都是可供推断词义的条件。“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与”用“的位置相对,可推断出两者词性相同,意为“被任用”。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8题,

3、要求选择“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正确意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有D项了。其余几项中“鲁莽”“粗鲁”“顽皮”均指处世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四)依语法推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文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4题“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中的“少”究竟作“小时候”解呢,还是作“缺少”解呢?通过语法分析,我们知道“少

4、”在句中是动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B项将“少邻并”解释为“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作伴”是错误的。同样,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8题C项将诗句“风灯照夜欲三更”分析为“写了江风吹,打桅灯的动与一、三句对比鲜明”,显然,出题者故意把作主语的一个名词概念“风灯”曲解为“江风吹打桅灯”这样一个完全句了。对于这样的曲解,我们只要稍作语法分析是不难推断出正确词义的。(五)依上下文意推断大多数情况下,句子诸因素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或如前面语位部分所讲存在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或存在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我们借助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就可推断词义。如“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史记商君列传

5、),单看“气尽”二字,会以为是“气绝”,一命呜呼了,但从“叩地”这一动作和“谢不敢”这一语言来看,豪民显然是没死,只不过是“豪气”尽了。所以,文中的“气”应解释为“气焰”而不是“气息”。不是“气绝而死”,而是“气焰全无”。(六)依事理推断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即存在事理,这些基本的人情事理也是我们推断词义的根据。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教材中将“夺”解释为“强取”,将“不与”解释为“不给”,这值得商榷:上官大夫动辄就“强取”,他是否有抢劫癖呢?他“强取”还未定型的宪令草稿,目的是什么呢?恐怕只是想借宪令未定之际,篡改部分

6、内容,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而这靠“强取”是没有用的。由此可推断“夺”是“改动”“篡改”之意,“与”是“赞同”“许可”之意。又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乍一看“消得”似乎是“使得”之意,然转念一想,如果用此意,那“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满含对意中人责怪、埋怨之情,这与上句“终不悔”相矛盾。故我们可推断它是“值得”的意思,表现了对恋人一片不求回报、无条件的挚爱之情。(七)依常识推断读不懂文言文或曲解文意,有时不是因为词语不明白,而在于不善于调动储存于大脑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联想、比较,或不懂文化常识。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绳”为“捆绑”,这是否

7、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从而推断出此处的“绳”是“制裁”的意思。又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全首领”为“保持高位”,其实,只要我们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便不难推断定“全首领”与“保其首领”的意思应该是相似的,那么,“保持高位”也就是错误的了。附录一 古文中兼表身份和礼敬动作的词(一)兼表身份的动词在文言文里有一些动词,可以表明双方的身份、地位或等级,它们具有别上下、分尊卑、明长幼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表赏赐。如“赏”“赐”“赍”“颁”等。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缪赏。 (谏太宗十思疏)上大嘉悦,诏赐抚

8、臣名马衣缎。 (促织)抚军亦厚赍成。 (促织)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臣。(记王忠肃公翱事)表使令。如“使”“令”“命”“遣”等。例:秦王使使者告魏王。(信陵君窃符救赵) (沛公)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类里的动词,都是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的,而以下三类却是相反。3表进献。如“进”“献”“奏”“对“谏”“报”“呈”等。例: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 (鸿门宴) 相如奉壁奏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谭嗣同)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谭嗣同

9、)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记左忠毅公逸事) 4表侍奉。如“侍”“奉”“事”等。例: 何守关中,侍太子。 (史记) 庞涓既事魏。(史记孙膑传)表朝拜。如“朝”“拜”“觐”“谒”等。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五橐)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衡)合为朝觐会同。 (封建论)上至,相国谒。 (史记)以上所说,并不是古代表明身份的动词的全部,而且有的词又是多义性的,阅读文言文时应多多注意。(二)表礼敬动作的词过去人们很重视讲礼貌,除去跪拜的礼节外,表示一般礼敬动作的词也不少。例如:1揖,长揖:都是拱手从上向下至

10、膝为礼。2唱喏(r):揖的俗称,和揖不同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旧小说常用。3抚礼、亢礼:是长揖不拜,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4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5拱揖:拱手作揖。6合掌、合十:两手放胸前,十字相合,表示敬意。原为印度的一般礼节,为佛教所沿用。7执手:古时国君用以待功臣之礼。8.敛衽:敛起衣襟,表示肃静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说敛衽。后来专称女子之拜曰敛衽。9万福:古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作妇女行礼的代称。10簪笔:古代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五寸长的簪头上,插在冠前,表示礼敬。11磬折:像石磬一样地弯折着身子鞠躬。12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

11、13式(轼):站在车上,俯身而扶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14却行:向后退着走,表示对客人的恭敬。15侧行:偏侧着身子前进。16避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另外还有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17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18扫榻:拂除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宾客的欢迎。19虚左: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虚左,空出尊位。20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敬。21至门请:登门拜访。22稽首:又叫叩首,俗称“磕头”。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23.为寿,上寿:古时敬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词祝颂,叫“为寿”或“上寿”。24.走:跑。古代臣见君要快步走,这是一种礼节。25拜:古时表示恭

12、敬的一种礼节,又叫拜手,惟拱弯腰而已,如今之揖;后指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为拜。附录二 古代汉语数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的表达特点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大有裨益。(一) 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代汉语口语常识及口语习惯就能理解。如: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二子”即两个儿子;“二山”即两坐山。但有两种情况现代汉语里已不采用,值得注意: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一个“有”字读作“又”字,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十有五”即十五。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

13、”,如现代语说“一百零五”,古代说“一百五”。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荆楚岁时记)“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的“一百五十”。(二)序数古代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的一般是序列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三”后省略了动词“鼓”,“一”“再”“三” 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再如: 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礼记大传)“曰”前“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按序排列,故为序数。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只是较为少见,如: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沈括活板

14、)(三)分数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数词混淆,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