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261813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 民办学校考察汇报 教育体制改革的思索民办学校考察汇报10月23日省骨干老师培训班组员有机会到山东美澳国际学校及双月园学校两所民办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了她们校长对办学情况的介绍。两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机制,办学特色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教17年,当校长3年,对教育和办学也曾苦苦地思索过,公、民办学校对比,使我产生了很多思索。1、办学体制的改革是的国情,2、是社会的需要。自古以来,学校就有公学和民学之分。公学是政府办的,民学是老百姓办的。孔子、武训、陶行知就是办民学的代表人物,而且卓有成效。新成立以后,在公有制、计划经济制度下,把私立学校全部改制为公立学校,形成了国

2、家统揽办学的单一教育体制。伴随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受教育的需求的增加,国家统揽办学满足不了群众受教育的需要,因此在80年代又创办了很多私立学校,到90年代,社会力量参加办学形式多个多样,办学体制展现多元化。国家包揽办学是一元化;现有公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是二元化;除了公立、私立以外,还有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民交融的多个体制是多元化。世界原来就是五彩缤纷的。大家总是以创新精神去发展教育,使之和社会经济相适应。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实力单薄,能够投放到教育上来的经费相当不足,教育不能完全由国家来办,而要激励社会力量办学,这是的国情。从多方面筹措教育资金,要

3、求有和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现在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民众对儿女教育的要求也升格了,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个层次的受教育需求,要有多元体制。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事业型家庭,她们急需有全寄宿、当代化的学校替代她们做父母的责任,使她们的孩子接收全天候的服务。山东临沂民办学校,公办民助等多个形式办学风起云涌,在全省独领风骚,浙江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独树一帜。前者是经济欠发达地域,后者是经济发达地域。可见办学体制的改革适合用于多种不一样的地域。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多少年来积淀下来丰富的教育,伴随社会的发展,又新增了很多教育,充足地利用教育也要求多元的

4、办学体制。可见实施教育的多元体制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定,符合的国情,社会的需要。办学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事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考虑怎样不违反政策。我们知道政策是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的发展到某种程度才需要政策出台。当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时候,就需要大家经过实践来发明出新的政策。多个体制办学就是教育改革者们用创新的教育实践推进了一元化教育体制发展的结果。南方有位有名的校长在介绍办学经验时说:“碰到红灯绕着走,碰到黄灯瞧着走,碰到绿灯快步走。”这是一个办学理念,更是一个事业发展的理念。这不正是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详细表现吗?二、办优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个产业

5、,所谓“教育产业”其关键或实质是,办学这件事必需强调其效率和效益的双重性,办教育一样是以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的。详细而言,应有两义:即“产业化的教育”和“教育的产业化”。前者是指能够借鉴企业中组织经营的理念办教育,故有“教育经营学”或“学校经营学”之说,强调的是学校内部管理思想和运作机制的变革,强化学校组织的作业效率,杜绝“教育浪费”,盘活教育存量等;后者是指形式上直接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法。教育能否产业化?实践已经作出肯定的回复。只有效益和质量并重学校才能更加快更加好地发展。办学的详细方法多个多样如“社会力量办学”“私人办学”“合作办学”“股份合作制”等方法。市场竞争是“第一法则”。用办产业的思

6、想来办学,就是要借鉴经济建设的结果,不停推进办学效率和效益的提升。现在犹应重视两方面的问题:办学必需确立“管理出效益”的意识;办学必需确立“市场竞争”的意识。用办产业的思想来办学,不是要“一切向钱看”,更不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谋利的机构”“盈利的场所”,而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对外能够一直适应、满足社会及个体不停改变的教育需求,对内充满竞争、合作和激励机制的健康的组织,真正使学校纳入一个可连续发展的框架内。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1999年9月2日组织人事报发表的民间教育投资外流不容忽略或许给我们部分有益的启示。文章指出,国外高校及其它办学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大城市举行多种展览、介绍等,

7、招徕赴外留学。假如把中国社会的每个家庭所支出的教育费用,看作是中国民间向教育投资的话,那么这种投资现正伴随教育市场的外移而流向国外。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现在中国每十二个月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十二个月外汇人民币14至18万元的低限来计算,每十二个月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达40亿元。1999年,仅广东一省去外国自费读书,就花去10亿元。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市场。目前,社会日益增加的教育要求和现有的供给的矛盾较大,广大群众期望得到更多的教育,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所以,发展教育产业,激励多元化办学,激励企业和民间投资兴办教育,无疑是扩大教育消费,推进经济发展,遏制民间教育投资外流的主要路径。有出

8、国意向的大学生、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多年来,从数量上看愈来愈多,而且展现低龄化趋势。据英国驻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Geodonslaven签证官介绍,到英国的留学的学生数量在最近两年快速增加,1997年是2021人,去年是12021人,今年到现在已经有17000人。她们的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多数学生是去英国读硕士,现在则多数是中学生去读大学预科;以前留学生多数是申请奖学金,现在则多数是自费。最近,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好友到国外留学,加入WTO后会有更多的青少年走出国门接收再教育。英、美、新、澳等国家很看好的留学市场。因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使得的青少年到外国去求学。当然也有外国的学生来

9、留学,因为的教育也有很好的学校。教育确实已经进入了市场化、产业化的时代,我们必需认可这一事实。谁的教育办得好谁就有市场,就有竞争力。笔者目睹,东营、广饶的学生向寿光流动,寿光的学生向潍坊流动,今年暑假青岛等外地学校在寿光城大街打出招生广告。的学生每十二个月有大量的向国外流动,这不是市场作用在影响着生源市场吗?生源大量外流,这是教育的流失。我们学校办不好,没有竞争力,我们的师资、我们的生源就要外流。这是对寿光的损失啊!出于对教育的责任感,对事业的责任感。我们必需改革我们的教育体制。“供销社”曾一度成为社会的一个最好的行业,但市场经济首先冲击的是“供销社”,供销社在改制之时也曾有过痛苦的经历,不想

10、改,改不动。不过市场经济在发展,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以后,对“供销社”是巨大的冲击,以致使“供销社”不得不解体。市场经济,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人民需要市场经济的灵活优质的服务。人民的需要就是市场发展的前景。人民需要优质的教育,呼叫优质教育。而我们现行的公办学校确没有或极少这么的教育。民办学校应运而生,而且快速发展,适应了这一需要。部分公办学校,有志有识之士也正在主动地寻求改革,寻求适应这种需要的教育,于是出现了一校两制,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等,这些全部是民办教育的不一样形式表现。教育的发展也必需走向市场化,产业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必定趋势。当公办教育不能适应人民对教育日益增加的

11、需要的时候,必定要进行体制改革。必定产生民办教育。当小规模的民办教育不能适应教育的更高要求的时候,教育必定走向集团化,规模化。3、公立学校要发展需要引入私立学校这么一个竞争的对手。民办教育的出现得益于社会教育需求的膨胀,正如研究教授袁振国说的那样:“社会教育需求的膨胀比预想的发展速度更加快,单一的公立办学体制已经难以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其次,民间蕴藏的巨大的办学主动性和潜力呼叫一个新的办学形式民办教育的出现。”现在家庭的投资列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儿女的教育投资,有的家长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民办学校的发展会不会把公立学校冲击?这要受实践的检验。民办学校的兴起对公办学校肯定是一

12、个冲击,这对于人民,对于社会全部是一个好事,把办学效益差的学校冲垮,从而涌现出有生命力的,办学效益好的学校,这不是好事吗?公立学校自然也有她的优势,起步早,有多年办学经验,又是政府办的,有政府的投入作为基础确保,教育成本低,收费低,恰好满足了家庭收入在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儿女的上学需求。自有它的生存发展优势和市场。公、民办学校恰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公办学校多一个竞争对手,就多一份活力。假如把学校按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分成ABC三个等级,把学生按家庭经济情况和对教育的需求也分成abc三个类别。那么,现在本市的教育是一个形式的学校存在,即穷国办大教育,全部的学校因为投资的不足而以C的形式出现

13、(即使是建设很好的学校,内部的投资也是十分不足的)。而abc三类家庭儿女全部进入C级学校就读。ab类家庭经济条件好,对教育的需求高,她们期望能到A级或B级学校去就读,不过我们没有提供,她们只能挤在C级学校里,或自谋出路(到国外或外地学校就读)。假如我们能办好AB级学校(条件好收费较高),恰好满足了ab类家庭的需要,同时又化解了C级学校生源暴满、投入不足的矛盾。这么C级学校生源少了,政府的投入不变,学校的办学效益就会相对提升,办学条件就会达成B级水平,而收费还会保留在c类程度,满足c类家庭的需要。从而,三个等级的学校,就满足了三个类其余家庭的教育需求,提升整个社会教育的水平。图示以下:(学校)(

14、家庭)AaBbCc(带箭头的实线表示现在学生的求学去向;带箭头的虚线表示多个形式办学后,增加的学生求学去向;带箭头的双线表示多个形式办学后,学校办学水平的普遍提升。)4、公、私立学校的对比来看,5、民办学校有强大的生命力,6、公办学校急需从体制上根本性改革。我深感,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给教育改革带来了一泉涌动的“活水”,公办学校想摆脱困境,变“死水”为“活水”,需从民办学校身上吸收很多“营养”,死水尚待波澜惊,公办学校的实质性改革办学体制的改革,已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民办学校在办学特点上有很多共同点概括讲即:“新”、“特”、“活”、“实”、“严”等。1、“新”即办学理念新。经过两所学校领导的介绍

15、我们了解到两所学校全部有部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美澳无差生”“为成功做准备”“特苗特育”“特生特教”“使每个学生幸福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全方面发展”等全部闪烁着素质教育光芒的办学理念,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各自开创了一条适合民办学校本身发展的有突出特色的办学之路。2、“特”。两所民办学校在办学上全部有独特的地方,详细表现为:独特的人才观:学校不仅重视使用人才,而且愈加重视人才的再教育和培养,提出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标准,老师是学校的创业者。独特的教风:学校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古训确立为教风,使老师不停更新教育观念,并在日益优化的人文环境中不仅吸收人类文明结果

16、,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群体作风。独特的学风:美澳提出了学风:“立德,博学,重能,求真”使教育愈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学识渊博,能力卓越的复合型人才。独特的教育目标。两所民办学校立足于时代的高度,针对现行教育中存在忽略个性发展问题,确立了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教育目标,不但从客观上明确了办学方向,而且从微观上表现了两所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思绪。3、“活”。考察两所民办学校,深感民办学校在管理体制上灵活,校长真正含有办学自主权,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聘用,办学经费的投入等,校长全部能说了算。(公立学校中,校长连自主选择书本、自主定作业本、自主招聘老师的权力全部没有,校长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忙着应付上级的指导检验。)学校内部实施分层管理,校委会下设各学部,(幼儿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各部实施学部主任负责制条块清楚,职责分明,政令通畅,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4、“实”。两所民办学校在抓教育教学质量上抓得实,抓得靠。把落实素质教育的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