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261298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门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5及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会用这几个数表示事物的个数,也体会到能用它们表示事物的位置顺序,而且还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和7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6、7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与作用,为形成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创造条件。二、 说教法1、发挥主题图背景的作用,理解6和7的意义。6和7都是抽象的,要认识它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6和7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对应起来。教学中,注意发挥好第42页主题图的作用

2、。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说一说劳动场面,再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找到可以分别用6和7表示的事物,再用圆片、小棒摆6和7,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从这许多的6个事物和7个事物中抽象出6和7,使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事物,那些可以用6、7表示,帮助学生理解6和7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数表达、交流,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2、引导学生参与,领悟数的顺序。理解6和7的意义,让学生找数量是7的事物时,实际上已经为数序的学习埋下了伏笔(6个学生加上1个老师是7个人,6张课桌加1张讲台是7张桌子,6把椅子又搬来1把是7把椅子),初步感知数序;摆圆片、摆小棒以及

3、在计数器上拨珠,都蕴涵着6比5多1,5比6少1;在直尺上看一看、指一指、认一认,使学生感受到7的前面是6,6的后面是7,进而领悟到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个数,还可以表示位置顺序,这样让学生经过多次接触相关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3、创设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事先找到年龄分别为5、6、7岁的三个学生,让他们来比较年龄的大小,进而得出5、6、7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理解大小关系的同时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三、 说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练习七的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熟练

4、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能用6、7表示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感受保护环境、讲卫生、爱集体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直尺图、点子图、小棒、圆片。教学过程:(一) 复习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2、出示0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二) 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数,并猜

5、一猜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从而揭示课题:6和7的认识。(三) 新授1、教学6、7的意义。(1)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2) 引导学生将数的物体的数量用学具表示出来。摆好后,跟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3)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4)用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添上一根,用7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6)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这两个数来表示。2、教学数序(1)师拨计数器,边拨边问。拨到5颗珠子后,问:“有几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珠子?”指着第6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再拨1颗,

6、有几颗珠子?”指着第7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让学生在拨、想、说、议中理解5添上1是6,6添上1是7。(2)出示直尺图(写上0、1、2、( )、4、5、( )、( )。要求学生根据数序填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一起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开展快速问答游戏。3、比较数的大小。请三名同学(年龄分别为5、6、7岁),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年龄大小,然后出示点子图(5、6、7),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验证5、6、7的大小。4、教学基数和序数。(1)课件出示金鱼图。师: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几条金鱼?(2)游戏:请9名学生站成一排,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右边的6个同学手牵手。

7、左边第7个同学跳一跳。5、教学6、7的写法。(1)师在黑板上范写。(2)书空写“6”、“7”,再在书上描红。(四)练习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学会了什么?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很荣幸在此说课,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三国鼎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和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一、 说教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它主要包含三个子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主要介

8、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大融合时期。二、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三、 说重难点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

9、。我打算通过图片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来加以突破。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曹操。由于初一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较少,客观评价人物的能力有待提高,我打算通过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们能够客观地看待曹操,认识到曹操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此来加以化解。四、 说学情和教法学情: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知识积累较少,还未形成正确史观,所以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和分析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基本学情,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展示,材料分

10、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五、 说教学过程(课堂时间: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约3分钟)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说唱脸谱视频,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并出示三幅图片,提问哪个是曹操,引导学生说出白脸的曹操在戏剧中是奸臣的形象,那在历史上曹操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由此导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约5分钟)根据导学案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02107页,找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环节:探究新课(约25分钟)我将本课的三个子目进行重新整合,使本课内容变为三个部分:三国鼎立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这样做使本课内容条理性更强

11、,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三国鼎立的背景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们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重温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史实。出示幻灯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教师讲解,东汉末年,军阀林立,中国处在四分五裂时期,但分久必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要想实现统一,必须要经过战争,由此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两场战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1、官渡之战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结果、作用及特点,并重点分析曹操胜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重视人才等多方面来进行归纳。曹操胜利后,在班师的途中,写下名句“老骥伏枥,志

12、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我提问:曹操的壮心是指什么?为统一全国,曹操发动了什么战争,由此导入赤壁之战。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比较熟悉,也易于理解,可分三步来设计,一、自行寻找并落实相关知识点(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作用),特别要强调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二、请同学们讲解“三顾茅庐”和“草船借箭”的故事,增强其课堂的趣味性;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材105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孙刘胜利而曹操失败的原因,然后由我来完善。(三)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我带领学生分析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情况,指出三者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和可能。三国

13、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形成。鉴于三国建立的内容比较简单,请学生简单讲解之后自己制作表格,并填充完成。利用表格,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三国经济的发展略讲即可。(四)合作探究:你说我说大家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1、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原因的分析。因为之前对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原因和赤壁之战失败原因都已做过分析,因此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并在此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2、如何评价曹操。通过展示历史名人对曹操的评价,使学生从侧面认识曹操,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巩固所学,能

14、力提升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承前启后,留下悬念,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进入到练习阶段第五环节:巩固练习【随堂检测】(细心造就成功)1、曹操在蒿里行诗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惨景发生在( )A东汉末年 B东汉初年 C三国 D西晋2、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与哪个人物有关(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4、百家讲坛栏目播放了易中天品三国后,引起很大反响,问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220年 B.公元221年 C.公元222年 D.公元229年5、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的“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