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2608675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重要内容,即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小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小学生也具有十分巨大的创新学习潜能,他们往往凭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见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思考问题,这些均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较为忽视,许多因素制约了小学生创新学习潜能的开发。为了消

2、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学习习惯,我们于2004年36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中创造性思维习惯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研究。二、调查对象景泰县第四小学三六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三、调查内容1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方法手段等。2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状态等。四、调查方式1问卷调查。语文教师和学生问卷,内容均涵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几个方面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状态等方面,双方互动调查,共发放问卷510份,有效回收率100%,达到了理想的高效样本数。2座谈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共召开三次语文教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座谈采

3、取开放式的漫谈方式。3测试调查。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现有的语文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四份测试卷(以能力题为主),并从各年级抽取20名学生现场答卷。4听课调查。语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到底有何影响,我们先后共随堂听课18节,每次都写出听后感。五、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等情况的现状分析。 表1.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查人数“知识型”人才观“创新型”人才观510322 (63.1%)188 (36.9%)此表显示,目前还有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还停留在浅层表面。创新型人才观认为,光有了知识还不一定行,只有知识加能力才行,还要有想人所未想,做

4、人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但语文教师缺乏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习惯的理念,把教学看作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忽略了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过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观念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但学习效率低下,而且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差,自身创造潜能不仅得不到开发,反而萎缩了。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表2.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调查人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510408(80%)102(20%)“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本来是说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可以在各个领域发展自我。可由表2和座谈

5、情况可见,偏面的教学目标硬是要让学生在“升学一试”这一行中人人成为状元,在教学中死死地突出认知目标。集中力量“深挖洞”,专攻“考纲”而不及其余,让学生处于有形枷锁(课业负担过重)和无形枷锁(心理负担过重)的双重压力下,缺乏宽松的人际氛围、深厚的人文环境,十足地表现为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强调学生的完善发展,学会学习的目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上,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表3.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调查人数单一型创新型510383(75.1%)127(34.9%) 由上表及听课情况可知,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方

6、式为陈旧的单一的接受式。教者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希望“孺子可教”,这种偏激的教学手段,结果是教学单调、枯燥、效率低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告诉人们要在熟读中感悟。而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感悟不作要求了;背课文,背中心思想,背解释,用来应付考试的填空、简答;进而发展到背习作,背范文,以便能改头换面,应付作文考试。说白了,读和背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沦落为掠夺“高分”的手法了,但学生实践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学习的良好习惯。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则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手段多元结合,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增加信息量,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创新教育追求的应是更高的境界:读和背,就应该

7、按照语言表达的顺序去感受、体会文章的内涵和语感,把它作为语言训练的手段,让学生以最为接近语言表达的形式去模拟学习对象,口诵之,心惟之!表4.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调查人数僵化封闭开放灵活510275(53.9%)235(46.1%)掌握知识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这本身没错。可从听课和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不少语文教师把这一思路僵化固定成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小结布置作业。这种重结论、轻过程,强调范式、忽视逾越,重理论、轻实践,一成不变,教条化的模式,基本不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不考虑学生自身的主体参与性,更谈不上将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这一偏颇的教学思路必然造成学生的思路闭

8、塞、视野狭窄,缺乏灵活应变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育要求的是“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倡导“问题、情境、信息、探索、假设、实践、结论”的多元化,更多地关注学生个性与学习中介的互动,强调学生个体从现有的基础出发“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真正地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二)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状态等情况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因素外,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习惯、思维状态也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我们有采取了问卷调查、座谈、测试的方法进行调查,情况如下:表5.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状态项目学习态

9、度学习习惯思维状态被动主动良好一般狭窄迟钝开阔敏锐比率63.8%36.2%68.4%31.6%75.9%24.1%表6.学生的测试情况测试人数优秀良好及格待努力808%13%45%34%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习态度被动、学习习惯一般、思维状态狭窄迟钝的学生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测试和听课中发觉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实践的能力,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座谈我们才得知,除了“教”这方面的原因外,学生自身在语文学习中还存在着几种不良的心理因素:由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负重心理。因为不少家长、教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学生们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辜负这种期望,于是学习中就小心谨慎、墨守成规、生怕出错,更有甚者

10、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产生失眠、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长期的“注入式”带来的依赖心理。由于把教学作为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道固定程序,学生不懂得怎样探究或不愿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只能停留在遵从师命,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心理;由强烈的好胜心带来的嫉妒心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好胜心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嫉妒便油然而生。有的嫉妒心强的学生还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地把别人拉下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不仅需要关怀和帮助,更需要教师、家长的指导、宽容和鼓励。因此,我们教育者要不断改变传统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

11、,而是更多地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并用这种教育理念去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才能更好地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思维状态,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合格人才!六、小结与建议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语文教师教学中仍存在偏面的教学目标、偏颇的教学思路、偏激的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负重、依赖、嫉妒等不良心理和缺乏自主、探索、实践能力等实际问题。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提升教育教学观念。创新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列出,所有语文教师要深入研读,并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教学

12、过程之中,这样才能认识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探索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者只有不断探索合理、优化的教学结构,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3学生要克服自身的不良心理因素。所有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不断锻炼自身对批评的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对那些无损于其人格和健康成长的缺点和不足,要尽可能宽容地将其“最小化”并淡然处之,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智力良好、身心健康、品质优异,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4改变现有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质疑问难、探索实践的学习能力。希望全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才是学习活动的主角,要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要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说敢做,勇于探究,勇于实践,不断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学习习惯。第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