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60844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障碍的透析 摘要: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在于传导机制不畅,这包括三个层面问题,一是中央银行层面,二是商业银行层面,三是微观主体层面。因此,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拉动内需、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区域情况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难尽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传导机制不畅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尤为明显。基于此,我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

2、、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总体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由中央银行制定和发布货币政策,然后通过商业银行体系传导到微观经济主体,最终影响国民经济。但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微观经济主体三个层面存在着传导障碍(本文对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进行了延伸,把货币政策信号在这三个层面的传输也称为传导),使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随着传导路径的加长而层层衰减或失真,导致了货币政策多路传导、路路不畅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一)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障碍调查发现,货币政策从央行总行向基层央行传导的过程中,传导效果逐步减弱。由于中央银行内部管

3、理体制改革以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央行基层机构的地方化倾向基本消除,能够与上级行在货币政策导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因此,货币政策在央行内部垂直传导效果的减弱,不是由于货币政策信号的衰减和失实,而是由于以下传导障碍导致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层层削弱。1政策灵活性障碍。货币信贷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高度统一,削弱了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一道障碍。在均质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总量政策,在全国保持一致性是必然的,因为资金等资源的自由流动会自动抵消地区性货币政策的差异。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市场割据仍然存在,尚未形

4、成全国性统一的大市场,资金等资源还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低成本地快速有效配置,银行分支机构不能跨区发放贷款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因此,市场的非均质特征比较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不仅表现为总量政策,而且以信贷政策的形式,表现为结构调整政策。目前,中央银行对稳健货币政策含义(适当增加货币供应全、调整信贷结构、推行金融稳定计划)的解释也包含了结构调整的内容,因此,货币信贷政策还担负着结构调整的任务。但由于货币信贷政策的制定权、发布权、解释权都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在全国范围内表现为统一的资金价格和政策导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特点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调整,削弱了货币信贷政策

5、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2政策工具运用障碍。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和运用权限在基层央行的层层削减,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弱,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二道障碍。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权限来看,人民银行总行具有再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利率制定和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导性意见)等所有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在分行则只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三种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其中再贷款和再贴现的规模受到总行严格的限制,窗口指导的运用也必须遵循总行确定的基调。在中心支行,虽然名义上也具有再贷款、再贴现和窗口指导的权限,但是再贷款的调控作用仅限于支农再贷款,紧急性再贷款和经营性再贷

6、款都需要指定机构由分行审批;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加以保证,窗口指导的效果也非常弱;中心支行真正可以运用的只有再贴现工具,但再贴现规模往往被控制得较紧。而在县支行,则基本没有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权限,只能通过窗口指导的形式,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效果进一步削弱。由此看来,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末梢的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由于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3政策构架障碍。以利率为工具、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构架,影响了正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的发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三道障碍。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首先是中央银行通过再

7、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货币政策三大传统工具)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进而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应量,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利率,通过利率(即资金价格)的变动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通过总需求的变动影响国民产出。在这个过程中,利率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传导的本质就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利率,从而达到影响总需求的目的,所以,利率一般被确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我国把利率作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这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出现了问题。当中央银行操作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时,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变动可能已经达到了货币

8、政策的预期目标,但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却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影响利率,因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已经被中央银行打住(固定赋值)。这必然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无法影响利率,因此三大工具的操作力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联程度降低,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操作三大工具,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都不会很明显。二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联程度降低。由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这个中介目标来预测货币政策效果,因此,从中介目标看来,货币政策的效果应当是明显的,但由于货币供应量难以影响利率,因此,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三是对利率的直接赋值,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从我国目

9、前的情况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比较大,遵循风险收益对称的原则,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应当比较高,但是利率被固定,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失衡,必然抑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这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导致这样一种现象: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比较高,但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却达不到政策预期的水平。(二)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障碍货币政策从中央银行传导至商业银行后,在商业银行内部还要经历一个对货币政策信号进行解码、重新编码和再次传输的过程。调查发现,在货币政策从商业银行总行向分支机构传导的过程中,由于以下传导障碍的存在,导致货币政策信号被误解、扭曲和削弱

10、,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1集权管理障碍。商业银行系统内管理权限过于上收,遏制了基层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一道障碍。商业银行构建一级法人治理结构,改变以前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商业银行内部,上级行适当集中部分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重点企业和项目加以支持,也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现。但目前,随着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上级行过分上收经营管理权力的倾向非常明显,极大地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动力。2经营策略障碍。基层商业银行经营意识上“重存款、轻贷款”的倾向比较明显,没有把贷

11、款营销摆到应有的工作位置,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到商业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二道障碍。目前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把存款业务作为主要工作,千方百计吸收存款,甚至不惜为此搞不正当竞争,却对贷款营销重视不足,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柜台、小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把发放贷款和开展中间业务作为争揽存款的手段,没有从增加盈利的角度研究资金运用。三是缺乏贷款营销激励机制。四是贷款的审批方式比较机械,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采用相同的审贷模式。 3信贷策略障碍。商业银行“大城市、大企业”的信贷策略严重偏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向,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三道障碍。从目前各

12、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战略来看,普遍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战略。调查发现,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实行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只有企业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才能取得贷款支持。以烟台市某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该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级。4A级、A级和8级等等,只有企业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才可能获得贷款,A级以下企业的贷款申请根本不予考虑。由于评级制度本身的缺陷,企业很难达到较高信用等级,尤其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从未取得贷款,也没有贷款记录,因此也没有信用等级。按照该行的评级标准,至2000年度,全市与该行有贷款关系的3400户企业中,只有32户达到AAA级信用,有120户达到AA级信用,总计仅占44%,其他银行的企

13、业信用评级情况也大致如此,按此比例推算,全市真正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不足300户,其他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被排除在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之外。商业银行“大城市、大企业”的信贷策略,导致银行信贷向大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过度集中,出现了少数大企业、大公司资金闲置和广大中小企业急需资金却得不到贷款支持的现象。4发展意识障碍。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上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信贷增量的作用,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商业银行层面上遇到的第四道障碍。(三)货币政策在微观主体层面上的传导障碍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环节,调查发现货币政策的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同样遇到了多方面

14、障碍,综合表现为微观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的反应迟钝和配合不力,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一是企业制度障碍。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遇到的第一道障碍。目前仍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进行企业制度改革,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薄弱,尤其是资产负债率较高,基本在80%以上。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导致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低下,客观上难以满足贷款条件。从中小企业的情况看,虽然产权比较明晰,但规模较小、资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等问题,都使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贷

15、款条件。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遭到强硬的制约,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基本被切断,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遭到极大地削弱。二是信用环境障碍。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预期,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遇到的第二道障碍。社会信用环境不佳和银行维权成本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损失的概率,也挫伤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无疑对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三是金融意识障碍。居民现代金融意识的缺乏导致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迟钝,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遇到的第三道障碍。四是配套政策障碍。政府部门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位导致货币政策孤立和有效供给不足,成为货币政策传导在微观主体层面上遇到的第四道障碍。二、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的政策建议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障碍,既有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也有银行和企业制度改革不到位的问题,更有社会环境不完善和政策环境不配套的因素。因此,要消除货币政策传导障碍,必须着眼于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配套政策环境。(一)完善货币政策制度设计,消除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层面上的传导障碍。充分发挥货币政策效能,有必要采取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经济总量和金融总量,适当扩大中心支行和县支行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